目的论视角下菌物翻译语料库建设与手册编撰

2021-03-07 21:35王恩聚鄢语李圣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目的论语料语料库

王恩聚,鄢语,李圣爱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菌物作为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对人类有着不可估量的食用、药用等价值,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菌物作为中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对中药的国际化,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在目的论的关照下,研究菌物的翻译行为,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达到翻译的目的——建立菌物翻译语料库与翻译实用手册,实现菌物的跨文化交流以及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 世纪70年代的德国,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首先在翻译学中加入了功能范畴这一概念。赖斯把语言功能和语篇类型以及翻译策略联系在一起,赖斯认为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关系是翻译的基础,这一理念便形成了功能派理论的原型。随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提出了目的论及其基本原则。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并且有明确目的行为,而目的原则是翻译行为的第一法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行为。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行为的策略和方式也不同。此外费米尔还提出了语内、语际连贯原则。随后,贾斯塔·霍茨日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受翻译结果所引导。此后,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在原有基础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并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法则。最终,功能派翻译理论形成了以“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为3个基本原则的翻译目的论。

2 菌物研究及其翻译

中国菌物特色鲜明、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相关的菌物研究水平前沿,拥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与著作。尤其在菌物的药用研究方面,菌物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应用历史,是中药的特色所在,对中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药的国际化,我国相关的菌物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相关文献与著作尚缺少规整的英文翻译。在中国,许多菌物的名称、特征,都是中国相关的菌物研究人员依据其习惯的表达和描述方法所定义,符合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充满中华文化的特色,在英语译语中很难找到完全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名称与译文。这使得译语受众在文化意象上和原语受众产生了差异。不妥当的译文无法准确表达原意,容易造成误解,使译语受众对于中国菌物的相关研究与文献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传递错误的信息。

因此,在菌物翻译中引入“目的论”显得尤为重要。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不但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翻译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大幅提升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1]。在目的论视角下,依照菌物的跨语言交流为翻译的明确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与策略,翻译《多彩的蘑菇世界:东北亚地区原生态蘑菇图谱》一书。此书由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专家图力古尔教授所著,书中的野外考察工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IRT11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编号:31070013、项目编号:30370010、项目编号:30670049)和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编号:30411120448、项目编号:30510154)以及国家外专局项目、“泰山学者”建设专项等项目的资助;现应用于中药材专业的本、硕、博教学。其广泛收录各类菌物,且具有代表性,对目的论视角下的菌物翻译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对此书的翻译规整,建立一个目的论视角下的菌物翻译语料库与翻译实用手册,以此来规范我国相关菌物研究文献与著作的英语翻译。

3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菌物翻译方法

3.1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作为“目的论”的核心法则,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其中包括翻译行为的基本目的、交际目的,以及最终目的。菌物翻译行为的基本目的是提供菌物的相关信息,在这一明确目的的指导下,采取翻译菌物的“宏观特征+微观特征+生长习性”这一翻译策略,使译语受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从译文中直观地了解到源语言中的菌物信息,以实现翻译的信息功能。菌物研究的跨文化交际,则是菌物翻译这一行为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简而言之,通过菌物翻译,与译语受众分享菌物研究的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而翻译结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菌物翻译语料库与翻译实用手册,形成规范菌物翻译的作用。

3.2 忠实原则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而目的论的忠实原则要求这一过程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将源语言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转化过来,并力求内容结构的一致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若改变了原文的含义,翻译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一原则的关照下,菌物翻译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与意译、增译与减译、音译+注释[2]。

此外,对于菌物这类具有专业性的翻译内容,还应特别注意其专业术语的翻译处理,如菌盖、菌柄、菌褶、菌环、菌托这类专业术语的翻译,要严格按照权威专家的表达,并对比国外研究者对于这类专业术语的表达,做到专业术语的一致性[3]。在翻译特定菌物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毒性等方面的翻译上,要采用准确的词语和专业性的语言使用方法与技巧,以确保这类翻译内容更加准确详细,更加权威[4]。

3.2.1 直译与意译

直译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既简洁明了,又忠于原文,让译语受众一目了然。这一策略在菌物翻译中也是如此,对于菌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简单的特征,可直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然而,直译有其局限性,由于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含有汉语特色和特定文化内涵的描述则应该采取意译的策略,比如,一些中国菌物研究者在描述菌物的形态与生长习性时,习惯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菌盖幼时半球状,成熟后平展,表面星状散布鳞片”[5]这一菌物特征,若在这里仍采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则会让译文出现“中国式英语”,这不符合译语受众的表达习惯,不利于其对译文的理解。因此,翻译时应反复推敲,慎重考虑采用哪种翻译方法。

3.2.2 增译与减译

中文语法和英语语法有着巨大的差别,不但句子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而且语言语序也有所不同[6]基于这样的差异,在忠实原则的关照下,采用增译与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译文的准确性、逻辑性与完整性。例如,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能准确表达源语言的内容,或者原文存在信息省略时,可以通过增译的翻译策略来使译文更加准确与完整。而出现内容冗余的情况时,则可采用减译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简洁。如对于源语言中“新鲜时胶质,干后坚硬”这一菌物特征,在翻译时可增译逻辑主语,逻辑连接词,来提高译文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3.2.3 音译+注释

音译指将源语言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翻译成译语。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可以采用“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在保留专有名词的同时,对其进行注释,单独解释其含义,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如一些菌物的生长地“江南、长白山”等,可以先音译,再加上注释,对江南、长白山的地理位置加以解释。这样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含有文化特色的专有名词,又不影响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3.3 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要求“由译者产生的信息(目标文本)必须能够用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解释”[7]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译语受众对于译文的可读性,和对于译文信息的可接受性。在这一原则下,通过采用“菌盖+菌柄+菌褶+菌环+菌托”的翻译顺序,使译语读者以一种和观察菌物的视觉顺序相称的方式来对菌物进行翻译,以此增加读者对于译文的可读性与文本信息的可接受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这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和结构方面具有很大不同”[8]。为此,还应在译文的语态、时态、语序表达方式等选择上反复斟酌,以增加译语受众对于译文的可读性与译文信息的可接受性。

4 菌物翻译语料库的初步构建与翻译手册的初步编撰

4.1 菌物翻译语料库的初步建设

语料库是为一个或多个应用目标而专门收集,有一定结构、代表性、可被计算机程序检索、具有一定规模的语料的集合[9]。语料库是起源于20 世纪50年代的新兴研究领域。20 世纪80年代,Blum-Kulka & Levenston 和Vanderauwera 等学者将语料库与翻译相结合,对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进行了研究。20 世纪90年代,语料库开始被运用于翻译研究。1995年,Mona Baker 从翻译研究角度对语料库建设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提出了特殊要求和设想。她认为与翻译研究有关的语料库有3 类: 平行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10]。翻译语料库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对于翻译研究有着极大的价值。

该研究在菌物研究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下,初步构建起一个小型菌物简要特征翻译平行语料库。通过前期对《多彩的蘑菇世界:东北亚地区原生态蘑菇图谱》 一书的翻译,对相关的菌物的语料进行了采集,并利用Transmate 单机版V7.3.0.1218 软件,进行了以中文为源语言,以英文为目的语的双语语料对齐。在完成语料对齐后,进行后续加工与整理,并将语料保存并导入到Transmate 软件的记忆库中,由此初步建成一个小型菌物简要特征翻译平行语料库,并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地扩充和修改。

4.2 翻译手册的初步编撰

为达到规范和便利菌物翻译的目的,在初步构建小型菌物简要特征翻译平行语料库之余,通过对菌物的宏观特征与生长习性两大语料下的14 个相关菌物特征语料的整理与编辑,初步编撰出中英对照的《菌类简要特征翻译实用手册》,并将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地加以扩充和修改。

5 结语

中国菌物资源丰富,相关科研水平前沿,且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菌物的跨文化交际对中药的国际化有着重要作用。目的论视角下的菌物翻译行为是要结合翻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最终目的是建立菌物翻译语料库与翻译实用手册,便利菌物的跨文化交流。基于这一理论的关照,在对《多彩的蘑菇世界:东南亚地区原生态蘑菇图谱》一书的翻译后,对菌物的宏观特征与生长习性两大语料库下的14个相关特征语料进行翻译并编辑,初步建立起菌物简要特征翻译语料库,并初步编撰出《菌类简要特征翻译实用手册》。并且在未来的深入研究中,目的论视角下的菌物简要特征翻译语料库与《菌类简要特征翻译实用手册》会得到不断的扩容与纠正,以便利菌物研究的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目的论语料语料库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