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教学探究

2021-03-08 04:39张嘉涵
文教资料 2021年2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互联网+思政

姬 存 张嘉涵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理念,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大学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1]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正在来临。面对网络上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并存的舆论及社会热点,如何“以正视听”“准确区分”,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化整合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与跨越式发展,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效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一大时代命题。

一、“互联网+”第二课堂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阐述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概念是2012年11月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冠国际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的。[2]在2020年5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建设,在数字经济中创造新优势。[3]“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机遇,无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性影响。2021年2月,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发展互联网以70.4%的普及率领先于全球市场平均生活水平;报告指出,学生群体的比例为21%,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4]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改革中,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理论基础和技术经济支撑。当前,海量、多元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推动了一批诸如数字校园、云课堂等教学形式的兴起,解放了高校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和形式限制,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模式。网络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环境。[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运用新的工作载体将第二课堂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对于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盛不衰,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机制

有别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侧重于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其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以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冲击。第二课堂以学生发展和教育改革需求为基础,对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落实主体参与意识,对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其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领悟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课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第二课堂主要实现形式包括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现状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7]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深入探索紧贴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的课程内容及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仍然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深刻性、系统性及规范性等问题。此外,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评价机制不规范等问题也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及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实践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三、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内容流于形式

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当前,部分高校依然未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此外,高校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通过传统的“灌输—接受”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理论多、实践少,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培养方案脱节,内容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思政实践教学计划,却只是简单地参观与调研,授课形式呆板盲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致使教学效果与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大相径庭。

(二)缺乏主旋律引导,目标指向不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8];须“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在深入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路径时缺乏主旋律引导,目标指向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知识讲解多,结合实际内容少,使思政教育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

(三)教育者实践经验匮乏,自身修养欠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大要求。当前,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实践经历,社会科学知识功底和人文知识修养不够深厚,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却不能贴近受众心理,难以很好地将思维方式与理论知识贯穿到实践教学之中。文化、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舆论及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影响极大。因此,创新表达方式、突出教学特色,吸引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评价机制不规范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当前,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考核办法不规范、运行评价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存在随意性现象,不能凸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性、实用性等原则,使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质量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分析与实践意义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通过建立“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教学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强化主流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领导力,使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政治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互联网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段和载体,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有机地将第二课堂与“互联网+”理念融合起来,利用互联网的教育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利用青年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开展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进一步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时掌握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高校思政工作的个性化需求,使思政课焕发新的生机。

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思政课第二课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形式。由于学生个体基数庞大、个性鲜明,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特性和校际差异性,构建“因材施教”的思政教育体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大重要问题。高校应根据社会热点与学生个体需求制订第二课堂实践要求与教学计划,如红色讲座、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使教学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得到保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确立完善的第二课堂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及经费保障机制是使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的根本前提。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方式灵活的第二课堂选课平台,构建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与考核机制,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思政格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意识形态主旋律引导

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的创设与运行,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要求为指导[10],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地,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着眼点,紧贴时事热点与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激发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1]。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提高修养,把“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当作师德标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厚度与思维方式的广度,提高素质,增强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此外,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社会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教学氛围;强化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育人效果。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信息时代,通过网络载体搭建第二课堂线上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为构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应有效利用“互联网+”理念,创新网络载体,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及信息化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管理系统,使其管理体制、运行评价机制规范化、合理化,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满足其发展需求的特色实践课程成为可能;积极引入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双互动模式进行教学,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教育体系;加强教育领域网络建设,利用第二课堂的导向性、互动性等特点,搭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将思想引领工作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提升党团理论思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引导力,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节奏之美。

六、结语

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的群体,高校强化思想引领、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阵地,应不断加强阵地建设管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征与专业、校际差异性,构建多元化第二课堂思政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第二课堂多元化思政教育平台及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对于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促进马克思主义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