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汉种策》及其作者考述

2021-03-08 05:18邓江祁
武陵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宋教仁革命党人革命

邓江祁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 长沙 410016)

宋教仁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民族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宣传家。鉴于他在我国辛亥革命史和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他逝世后100多年来,先后有《宋教仁集》(陈旭麓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宋教仁先生文集》(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编,1982年版)和《宋教仁集》(郭汉民编,2008年版)等三部大型文集问世,对于推动宋教仁研究的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上各文集不仅存在诸多错漏[1],亦有不少遗漏。正如陈旭麓所说:“在宋集付印之后,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没有编入的诗文,甚至他在《民立报》上的文章,由于我们的疏忽,也有遗漏。”[2]有鉴于此,继《黄兴全集》之后,笔者试图在全面搜集宋教仁遗著的基础上,编辑一部《宋教仁全集》,以推动宋教仁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和精准。编辑《宋教仁全集》,必然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佚著。其中,对于那些已有署名的,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一些鲜为人知的以笔名署名的佚著,就应当加以考证,以免事后引发不必要的争议。《灭汉种策》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虽然这本1905年出版于日本的小册子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指出其为宋教仁所作,但却一直被排除在宋教仁文集之外。对此,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近挖掘的史料,就这个问题做一粗浅的考述,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就教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灭汉种策》的问世及影响

1905年12月29日,日本驻长沙领事馆副领事井原真澄向外务省报告称:“清国留学生中,部分有革命思想者,印刷了读物如《灭汉种策》及《孙逸仙演说》两种,秘密输入清国,在各地学生中散布。……《灭汉种策》的作者,据称系留美学生宗室某某,以此书向北京某亲王献策。大意是满人具有扑灭汉种之意图。作者的旨意,则在于将此书作为煽动学生的革命思想之具。又《孙逸仙演说》一书,其旨意在于将现满族朝廷推翻,实行共和政治,同样是在清国留学生中鼓吹革命思想的印刷物。”[3]并随之附呈这两本小册子。

井原真澄报告中所谓《孙逸仙演说》,是由吼生(即吴崑)记录的孙中山于1905年8月13日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而《灭汉种策》一书23页,共1万3千余字,其封面上用墨笔书写“灭汉种策”四个大字,书名旁又注曰“五百万同胞必读”。此“五百万同胞”,系指当时总数为五百万的满人。从题目看,此书仿佛是专门写给满人的,讲述关于如何灭汉的秘籍,其版本信息也很奇特,署为“著者:留美学生宗室○○;翻刻者:将灭犹未灭之一个汉人;传发者:将灭犹未灭之梦数汉人;非卖品;版权所无,任人翻刻”[3]。

《灭汉种策》的正文前有序言,说明该书的来源:

此本系由余友某君所赠。某在北京某亲王邸居西席,甚见信任,一日误入签室,见案头有袖珍式小刻本,封面大书《灭汉种策》四字,旁注“五百万同胞必读”七小字,尾署“著者:留美学生宗室某某”。某大骇,极急翻之,才十余页,因窃出示余。并谓余:“彼族既视此本为枕中秘,而篇中所述种种方面,对付之法,语既狂悖,计尤狠毒。吾四万万同胞,犹梦梦如坐鼓中,盍亟翻印数十万部,遍赠吾同胞诸君,俾得早择就死之法耶”云云。至此篇中文言俚语杂用,兼多悖谬绝伦之处,确为彼族口吻,一无改削,俾存其真,若其政策之评判,则有竢诸读者。[4]序言

由上观之,此书为满人即留美学生宗室○○所撰,由“余”即“将灭犹未灭之一个汉人”翻刻。其内容,由正文与眉批两部分组成。正文部分以满人口吻,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讲述他们对汉人咬牙切齿的仇恨,并提出从八个方面将汉人全部消灭之计划。如书中说道:

咱们做了汉人的皇帝,已三百年。不把他们杀完灭尽者,实我列祖列宗一念之姑息耳。乃久而久之,死灰有复燃之势,烂蛇有毒焰之张,居然为我心腹患矣。传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恨咱们的祖宗,没有三复于斯言。恨咱们的八旗子弟,脱掉游牧之苦,骤得尊养之乐,只图目前,不问后祸,致使鼠辈跳梁,一至于此。故为今之计,莫如趁他觉悟的不多,猖狂之徒,势力未固,容易扑灭;其他昏懵未醒者,则或明或暗,设多方的陷阱,以致之死地。汉人虽多至四万万,咱们人数,远不及他,然咱们以居高临下之势,阴险狠毒之手,杀完灭尽,实亦易如反掌耳。

兹姑略就吾意见所想到的,笔之于下,共分八种:第一灭农商(工人附于商内),第二灭会党,第三灭学生,第四灭士,第五灭官吏,第六灭兵,第七灭妇女,第八灭僧道。条分缕析,纤微不遗,务使一网打尽。世界之中,没有一个汉人,汉人一天不杀尽,咱们一天不能安枕已。[4]2-3

……

而眉批按语部分,则从另一面对相关正文进行点评,揭示其中满人的阴险歹毒,穷凶极恶,并警示汉人或指示汉人应该采取的对策。文字虽然简短,却令人警惊,发人深省,促人奋发。如对上一段文字,眉批曰:

为汝心腹患者,前有唐、傅,后有沈、邹,芟夷尽矣。自余碌碌,甘为满奴,何并此小利虚名而靳之耶。汉人如此寂寂不动,非为彼野种杀尽不止。[4]3

《灭汉种策》在日本出版后,革命党人秘密运回国内翻印。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见到此书有两个版本,一个如上所述,书名旁边有“五百万同胞必读”七字,并有前述的出版信息,出版日期为“乙巳年八月十五日翻本印刷”;另一个书名旁边没有“五百万同胞必读”七字,但有“翻刻分赠,功德无量”八字,书末也没有出版信息和日期。国家图书馆所藏件为后一版本。从两个版本看,后一个版本应为国内刻印本。

《灭汉种策》在国内翻刻后,即由各地革命党人散发。1905年,在湖北新军炮队充见识士官的湖南革命党人宾学礼就曾“与同志殷子南暗中印刷革命小册子《灭汉种策》数百份,秘密散发”[5]。山东籍革命党人崔士杰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活动,每逢假期回国以后,即到农村进行革命宣传。他说:“当时群众最听得进的就是《灭汉种策》一书。这书里面讲到清王朝统治者,屠杀汉人的一切虐政和阴谋。”[6]由此足见《灭汉种策》一书在国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二、文献考述:关于《灭汉种策》作者的两种观点

既然《灭汉种策》是一本革命党人翻印和散发的书,其作者究竟是谁,是其所署的留美的清朝宗室某学生,还是另有其人?对此,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

197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福庆在其《清末留日学生》一书中认为,《灭汉种策》即如小册子刊行者所言,是满洲学生所作[7]。但耿云志却认为:“这本小册子的来历颇可疑,极可能是假托满人口气,故意造作此书,以激动反满。”[8]

如果真有人假托满人口气,故意造作此书,那么此人又是谁?对此,一直有不少学者进一步将《灭汉种策》与当时积极创办革命刊物、大力鼓吹反清革命的宋教仁联系起来。

被誉为同盟会宣传部“南社”的创始人柳亚子在其书斋“磨剑室”中收藏了许多革命书刊,1937年曾编《磨剑室藏革命文库目录》,其中“著录”类中有《灭汉种策》一书,并记载该书为“宋教仁刊”[9]。笔者所见《灭汉种策》的序言旁,有人用毛笔题写了几句话:“考知。辛亥革命前夕,此书无疑是一种最有力量的煽动民族仇恨的宣传品。此书今已极为罕见,至足珍宝。又封面题字即宋氏手笔。谟室。”[4]序言题字显然是该书的收藏者所题,其中所言“封面题字即宋氏手笔”,即指该书封面题字为宋教仁所题。这说明该书收藏者对宋教仁比较了解,并熟悉宋教仁的笔迹。从题字的内容看,题字的时间应在辛亥革命后不久。此题字的落款为“谟室”,这是否是柳亚子“磨剑室”的简称,待考。

198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所编《宋教仁日记》,在1905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记载“晴。巳正,至郭瑶皆寓。午初,回。作时评一篇,题为《呜呼,汉奴!》。时美国之满洲留学生致信在东京之同族,有‘杀尽汉奴’之语也”,该段后有注释“此信宋教仁是年曾予以刊印成册,题为《灭汉种策》。卷首题词:‘胡灭汉,存一半;汉灭胡,一个无。’刊印说明称,系在横滨、东京间火车上拾得。实为鼓吹反清革命的反宣传品,当时影响很大。也有疑为宋教仁杜撰者,后收入思汉子所辑《汉满杂拾》中”[10]。但此注释并未提供所述“此信宋教仁是年曾予以刊印成册,题为《灭汉种策》”一语的出处,且其所述“卷首题词:‘胡灭汉,存一半;汉灭胡,一个无。’刊印说明称,系在横滨、东京间火车上拾得”,与日本档案中所存、由日本驻长沙领事馆副领事井原真澄呈送的原件和笔者所见的《灭汉种策》均为不同版本。如前所述,该书卷首题词不是“胡灭汉,存一半;汉灭胡,一个无”,而是“五百万同胞必读”;其来源亦非该注释所述“系在横滨、东京间火车上拾得”,而是该书序言中所述“由余友某君所赠”,来自“北京某亲王邸”的“签室”。尽管如此,此注释还是把《灭汉种策》与宋教仁联系起来了,一是说由宋教仁将满洲留美学生致满洲留日学生的信刊印成册,一是说又有人疑为宋教仁所杜撰(即借题发挥)。

如果说《宋教仁日记》的此注释只是传达了宋教仁将满洲留美学生的信刊印成册和疑为其杜撰的信息,那么,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室、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华中师范学院辛亥革命史研究室合编之《辛亥革命史中文书目》中则直接记载《灭汉种策》的作者为宋教仁[11]。

之后,认为《灭汉种策》的作者是宋教仁的学者越来越多了。

1983年,陈玉堂在《辛亥革命时期人物别名录》中关于宋教仁的别名还记载:“将灭犹未灭之一个汉人、将灭犹未灭之梦数汉人。”并进一步注曰“著《灭汉种策》,假托此两名为翻刻者、传发者:日期为‘乙巳年八月十五日翻本印刷’,著者署名托为‘留美学生宗室○○’”[12]。

1985年,董守义在其所著《清代留学运动史》一书中说:“辛亥革命以前出版的革命小册子,也大部分出自留学生的手笔。例如陈天华撰《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读》;杨笃生(又名杨毓麟)撰《新湖南》;邹容撰《革命军》;秦力山撰《革命箴言》《暴君政治》;朱德裳撰《中国魂》;黄菊人撰《黄帝魂》;宋教仁撰《灭汉种策》;章士钊撰《疏黄帝魂》……”[13]

1991年,彦奇、张同新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史纲》说:“除了发行报刊而外,同盟会还在海内外各地印行宣传革命的图书,其中以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歌》、宋教仁的《灭汉种策》和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等流行最广。”[14]

1992年,邵迎武在《南社人物吟评》中介绍宋教仁时说其“著有《宋渔父日记》《我之历史》《民国宪法草案》《间岛问题》《灭汉种策》等”[15]。

1994年,刘泱泱主编的《湖南通史》认为:“湖南留日革命学生撰写和编辑出版的革命通俗读物,影响尤其广大。著名的有:杨毓麟的《新湖南》、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国民必读》《最近政见之评决》《最近之方针》《中国革命史论》《混沌国》、宋教仁的《灭汉种策》、秦力山的《革命箴言》……。”[16]

2006年,孔祥吉和日本学者村田雄二郎认为,《灭汉种策》文字粗放,极少修饰,“篇中文言俚语杂用”,然就其内容考察,它似乎是在东京的革命党人与留学生集体编写的[4]。但两年之后,该文作者看到前述《宋教仁日记》中那段注释后,又立即修正了先前的观点,认为“此书最早系宋氏于1905年1月19日开始编写”[17]。后来,该文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它的作者并非版权页上所揭出的‘留美学生宗室○○’,而是革命党人自己,即所谓‘将灭犹未灭之梦数汉人’。这种作者署名格式,与宋教仁在东京留学生所创办的革命刊物上的署名非常相似。说它出自宋教仁人之手,应该是有根据的。”[18]

2010年,李喜所主编的《中国留学通史》说:“革命图书有陈天华的《中国革命史论》《狮子吼》,宋教仁的《灭汉种策》……。”[19]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主编《湖湘文化通史》的王兴国认为:“除了创办报刊外,湖南的辛亥志士还出版了大量的革命通俗读物,其最著名者有杨毓麟的《新湖南》,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宋教仁的《灭汉种策》,秦力山的《革命箴言》《暴君政治》。”[20]唐浩明在《杨度》一书中说:“一批以通俗语言写成的小册子,如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杨毓麟的《新湖南》、宋教仁的《灭汉种策》、秦力山的《革命箴言》、朱德裳的《中国魂》等等,在留学生中广为散发,影响极大。”[21]罗宏、许顺富在《湖南人底精神》一书中说:“湖南留日学生还撰写和翻译出版了许多大量鼓吹革命的书籍和文章,如杨毓麟的《新湖南》《满洲问题》《续满洲问题》;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中国革命史论》《国民必读》;宋教仁的《灭汉种策》《间岛问题》《二百年来之俄患篇》……。”[22]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似乎持不赞成或怀疑宋教仁是《灭汉种策》作者的观点。

据1961年发表《论宋教仁》一文、1981年主编《宋教仁集》的陈旭麓说,为编辑这部文集,他和他的助手们先后到上海、长沙、武汉、广州、南京、北京等地的图书馆、文史研究单位查找资料,并得到宋氏亲属和辛亥老人的热诚支持。但《灭汉种策》一书却并未编入《宋教仁集》。《灭汉种策》是同盟会成立前后一部影响较大且较为奇特的关于排满革命的宣传品,关于其作者问题,历史上曾有明确的记载。从陈旭麓著述中的引文看,他曾接触过当时许多重要史料,包括冯自由的《革命逸史》第3集,对《灭汉种策》及其与宋教仁的关系极有可能也是知道的,但并未将其编入《宋教仁集》,说明他并不认为《灭汉种策》为宋教仁所作。

事隔20多年后,郭汉民在2008年再编《宋教仁集》时,搜集并补入宋教仁佚文27篇。虽然在此之前,已有前述之陈玉堂、董守义、邵迎武、刘泱泱等人先后明确指出《灭汉种策》作者是宋教仁,但此文却仍未被补入新版《宋教仁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郭汉民对《灭汉种策》作者是宋教仁之说也不认同。

这一类的学者当中,还有迟云飞。他在其2010年出版的专著《宋教仁思想研究》中阐述宋教仁反满思想之时,曾引用了宋教仁1905年1月19日的日记中“时美国之满洲留学生致信在东京之同族,有‘杀尽汉奴’之语也”一句及其所提到的《呜呼,汉奴》一文,并作注释曰:“此文尚未见。另,宋教仁曾印行据说是满人所做的《灭汉种策》,应指此信。日本学者立命馆大学松本英纪教授认为《灭汉种策》可能系宋教仁所作,其目的为激发学生反满思想。”[23]这说明,他是知道《灭汉种策》的存在,也知道历史上曾有宋教仁印行《灭汉种策》的说法,更知道有学者认为其作者可能是宋教仁。然而在其著作中,迟云飞既未对《灭汉种策》的作者问题进行过考证,也未在正文中提及《灭汉种策》,更未曾在阐述宋教仁反满思想时提及或引用过此文。而况迟云飞长期研究宋教仁,也很重视对宋教仁佚著的挖掘和考辨,曾作《〈国民党宣言〉的作者是宋教仁》一文,证实《国民党宣言》的起草者是宋教仁。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迟云飞也不认为《灭汉种策》的作者或刊印者就是宋教仁。在台湾,可能因为黄福庆早就在其《清末留日学生》一书中认为《灭汉种策》是满洲学生所作,所以《灭汉种策》当时也就不可能被当作是宋教仁的著作而收入《宋教仁先生文集》。总之,由于一些学者不赞成或怀疑,迄今为止,三部大型的宋教仁文集均将《灭汉种策》排除在外。

三、确切的结论:《灭汉种策》作者为宋教仁

通过以上对《灭汉种策》作者两种不同观点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双方均只有结论或结果,既没有列出其具体的出处或理由,更没有进行考证,因而均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有鉴于此,为了对历史负责,笔者认真查考了相关史料,并试图以搜集到的史料为依据来解决这一历史难题。

首先,如果仔细分析宋教仁日记中“时美国之满洲留学生致信在东京之同族,有‘杀尽汉奴’之语”,就不难发现,《灭汉种策》不可能为满洲留美学生所作。因为第一,宋教仁日记中所说的只是“信”,而非13 000余字的小册子。一般而言,信也不大可能长达13 000余字。第二,宋教仁日记中也只是说此信中有“‘杀尽汉奴’之语”,并非是《灭汉种策》那样的消灭汉族的具体、完整的计划和策略。由此可知,前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为宋教仁1905年1月19日日记所作注释中“此信宋教仁是年曾予以刊印成册”的说法就难以成立。所以,《灭汉种策》就不可能是满洲留学生的信,而是革命党人借题发挥的新创作。

事实上,《灭汉种策》刊出并流入国内后,革命党人借题发挥的“把戏”立马就被清政府官僚识破了。1907年8月,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肃清排满革命谬说淆惑人心”而札发示谕,竭力查禁此书,并攻击革命党人“假托满人上《灭汉种策》,刊印散布,愚弄士民。既用排满之说疑误满人,更借灭汉之说激耸汉人,离间谗构,狡谲已极”[24]。

革命党人的“把戏”不仅被清政府官僚所识破,而且也没瞒过国外改良派的眼睛。1907年,继日本东京《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新加坡分别以同盟会南洋支部机关报《中兴日报》和保皇会机关报《南洋总汇新报》为阵地,就革命与改良问题继续展开论战。原《民报》的骨干由日本联翩前往参战,孙中山也以“南洋小学生”为笔名挥笔出阵。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辩论得十分激烈,历时达一年之久。在论战中,改良派主将平实曾以《正巽言》一文,极力反对暴力革命,攻击革命派“既无至公无我之心,又无大道济民之术,徒挑拨种族感情,以激国民之怒”,并特别指责革命党人“所著《灭汉种策》《新灭汉种策》,实弄巧反拙,自受害耳”[25]。对于平实的指责,未见革命派进行反驳。这说明,革命派已经默认《灭汉种策》系假托满人所为之事。

此外,据笔者查考,1906年11月30日,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在第九号上刊登了古今图书局新印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灭汉种策合刻》一书的广告。众所周知,《革命军》和《猛回头》分别是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和陈天华激烈排满革命的作品,倘若《灭汉种策》真为排满革命的对象满人所作,古今图书局不会将其与《革命军》《猛回头》合刻,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更不会为之大做广告。唯一可信的解释就是,《灭汉种策》也是革命党著名的宣传家所作。

由上可证,《灭汉种策》确是革命党人假托满人而撰写的宣传反清革命的宣传品,希望借此来增强排满革命宣传的效果。

《灭汉种策》既是革命党人假托满人所为,那么其真正作者又是谁呢?对此,当时与宋教仁并肩战斗过的革命党人是十分清楚的,并有过明确的结论。

1944年,邹鲁在《中国国民党史稿》的“同盟会之宣传”一节中说:“海内外各地所印行之宣传革命图书,尤指不胜屈。举其要者,有邹容之《革命军》,陈天华之《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读》《最近政见之评决》,章炳麟之《驳康有为书》《馗书》《逐满歌》《革命歌》,宋教仁之《灭汉种策》,田桐之《亡国惨记》。”[26]

1947年,冯自由在其所著《革命逸史》第3集的《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中,统计并列举了革命党人1894年至1910年在海内外印发的革命宣传图书100余种,其中,列有《灭汉种策》一书,其相关信息是“时期:乙巳;出版地:东京;编辑及发行者:宋教仁”[27]。因为此文为统计各类革命出版物,有报纸、杂志、图书等,所以“编辑及发行者”一栏,对于图书类而言,就是作者的意思。

邹鲁、冯自由、宋教仁都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其中,宋教仁与冯自由于1904年冬在日本东京相识[28],次年,两人又一同参加了同盟会的筹备会和成立大会,同盟会成立之初,冯任评议部议员,宋任司法部检事。后冯赴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与宋教仁一样主要从事反清革命的宣传工作。长期在广东开展革命活动的邹鲁与宋教仁虽然相识稍晚,但两人一同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由于邹鲁、冯自由都曾为同盟会和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其所著《中国国民党史稿》《革命逸史》,材料翔实可信,尤其是《革命逸史》“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28],被海内外民国史专家评定为“民国史第一书”,不仅当时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至今仍为研究辛亥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既然这两本重要著作中都不约而同地明确记载《灭汉种策》的作者是宋教仁,况且此二书之后又不断再版、重版,从未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这就说明,邹鲁、冯自由二人所言不虚,同时也证明《灭汉种策》作者是宋教仁的结论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正是由于上述结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一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运用。1985年,台湾“教育部”主编的《中华民国建国史》第一篇《革命开国时期》第四章“理论与宣传”在列举宣传革命的书册中,赫然有“宋教仁的《灭汉种策》(1905)”[29]380的记载。台湾国民党当局对于编纂《中华民国建国史》高度重视,组成了高规格的专家学者阵容。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前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宣组副组长,时任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秦孝仪担任,委员有李云汉、黄季陆、张玉法、蒋永敬、李国祁等11人。编辑小组的召集人,由时任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副主任委员李云汉担任,组员有王聿均、张玉法、蒋永敬、李国祁、陈三井、吕士朋等17人。其中,第四章“理论与宣传”由“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亲自执笔[29]373。由此可见,宋教仁是《灭汉种策》一书作者的结论不仅得到了台湾学术界高层的一致赞同,而且还得到台湾国民党官方的认可。

经过以上多方考证,我们有充分理由确认,《灭汉种策》作者就是宋教仁。这样一来,《灭汉种策》一文也将作为宋教仁的佚文而被编入《宋教仁全集》第一卷,为进一步宣传和研究宋教仁提供一篇新的重要史料。

猜你喜欢
宋教仁革命党人革命
另类审问之“求你别死”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
宋教仁婉拒袁世凯赠银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商人为何与革命对立
革命的帽子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