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布染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1-03-08 05:14闫雪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文化产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蓝靛染液三江

闫雪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我国采用天然染料进行染色的历史源远流长,轩辕黄帝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草木之汁进行染色;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植物染色技术达到鼎盛,染料不仅保证自给自足,还可大规模出口海外[1]。目前,这种传统植物染技艺仍然在广西、贵州、云南等民族地区的民间小范围应用。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约23.55万人)。侗布是侗族人使用范围最广、使用年代最久远的侗族特色鲜明的染织品,由于侗布做工精细、色泽独特,侗族人视其为珍品。在清代,侗族妇女自纺自织的侗布享有盛名,并成为皇家贡品[2]。

一、广西三江侗布的传统染制技艺

(一)蓝靛泥制作

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左右开始制作蓝靛泥,这时气温最为适宜。首先将野生板蓝的茎叶装进大桶,用砖头压紧压实,注水至淹没茎叶,加盖浸泡2至3天(气温低时适当延长),让茎叶自然充分发酵。然后加入适量石灰,用竹篮反复打出丰富的蓝靛泡沫,俗称“打靛”。此时的染液如用pH试纸测试酸碱度,通常以呈紫色为宜,即pH值为11。静置一天后倒去上层清水,沉在水底的亮蓝色泥状物便是蓝靛泥。

(二)染液制作

制好的蓝靛泥通常放在密封的容器内,需要使用时,加入草木灰水作碱性助剂,即用农家柴火烧饭后剩余的草木灰兑水调和、静置、过滤的澄清液(现在通常用食用碱稀释后的水代替),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自家酿造的米酒搅拌,每天早晚各搅拌1到2次,助其发酵,一般5至7天就可以使用。所需材料的比例以高54cm、上口径65 cm的容器为例,注水至容器的80%,蓝靛泥3斤,碱面3斤,米酒0.8升。染缸需通过色、味、触感来动态监测养护,状态良好的染缸,浮沫(也称蓝靛花)为明蓝色,染液为黄绿色,方可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

(三)染色工序

将白胚布染成紫红色侗布的程序繁杂、工艺考究,一般的色度大约需要15天,色度越深,需要的时间越久,染就的侗布也就越珍贵。

1.从本地山上挖回薯莨(藤本植物,可药用),洗净、去皮、切片,碱水浸泡3至5日后,液体呈现深红色,备用。薯莨在侗布染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将白胚布浸水,晾到不滴水状态。白胚布为本地村民手织布,囿于家用织布机的尺寸,幅宽通常仅有33至37cm。

3.将半湿的布放入蓝靛染缸约10分钟,取出抻平整,悬挂氧化(染过的布由黄绿逐渐变为靛蓝),晾半小时,半干后重复上述步骤再染2遍。一天内按此流程共染3次,称之为1道,1道之后将布冲洗1遍,晾干。

4.第二天重复步骤3的染法再染1道(即3次)。如此重复染10道,历时10天,布变为深蓝色。

5.每染过一天后,可在染缸中加入适量蓝靛、米酒,草木灰水或碱水,俗称“养缸”,以保持染液的良好状态和着色能力。

6.将步骤1的薯莨水煮沸,已染至深蓝色的布放入木盆,舀薯莨水分多次浇在布上,再将已经均匀浸过薯莨水的布卷成卷轴,移至太阳下平铺暴晒。晒太阳的一面呈黑色,未晒的一面呈紫红色。薯莨既可起到套染的作用,又可起到上浆整理的作用。

7.用牛皮胶或鱼鳞片加清水,用文火熬煮至有黏稠感的胶质液体,用此浆布,晾干。步骤6和7结合,是为了增加侗布的挺括度和光泽度,因为薯莨根茎中的鞣质与牛皮胶或鱼鳞片中的胶质和蛋白质结成水溶性物质,填充了棉布纤维之间的缝隙,从而使织物具有挺括、丰满、光滑的质感。

8.将布反复折叠平整,放在专门用来捶布的石板上,用木棰用力均匀捶打。这一步属于轧光整理,可以使侗布表面变得平滑光洁。

9.步骤5至7可反复多个轮回。轮回越多,光泽度越好。三江民间对此有“十染十漂十捶”之说。

10.用一块其他布包裹住染制折叠好的布料,放入木桶,不加盖,用柴火熏蒸一上午,晒干,连续蒸晒两三日。气蒸使染料进一步渗入织物内部,提高织物的色牢度。

通过以上10道核心工序,侗布已达到理想的有别于化学染色的紫红效果,呈现出独特的金属光泽,因此也被称为“亮布”,成为侗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二、广西三江侗布染整工艺的创新

广西三江侗族人民从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侗布染制技艺,既增强了棉布的实用性能,又提高了棉布的审美属性,但囿于生产周期过长,生产效率低下。笔者在广西三江平岩等村田野考察时发现,至少有80%的村民已经不再从事织染活动。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侗布染制技艺会在相当多的村庄彻底消亡。

(一)染色方式的创新

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村主要使用容积较大的塑料桶作为染布容器,仅能满足单次一匹布的染制需求。而云南、贵州等地从事蓝染研学或传统工艺设计的大部分工坊,将染布容器改良为十多平米的方形水泥池,可以盛放十数倍于传统染缸的蓝靛染液。染池上方安装升降晾衣杆,借助轮滑装置完成批量浸染、氧化和沥干。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运用于侗布染制中,从而大幅度提高侗布的生产效率。

(二)轧光方式的创新

经过捶打布料进行轧光整理,是侗布区别于其他手工面料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但是传统的捶打方式都是侗族妇女手工完成的,一般一块成品侗布需要累计捶打10到20个小时,才能形成表面光亮如漆的效果。这样不仅耗费人力,还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3]。鉴于这种轧光方式只是简单的机械动作,可以考虑用机械工具代替,借鉴市面上已经广泛应用的糍粑捶打机的原理,设定好底盘面积、力度大小、捶打频次等,创造性完成轧光工艺。

三、广西三江侗布产品设计的创新

在广西三江,过去的侗布主要用来制作青年男女的头帕、背扇、绑腿、盛装以及年轻女性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等。对侗布相关产品进行设计创新,可以将侗布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更好地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

(一)服装款式的创新

侗布由于经过繁复的后整理工艺,呈现出独特的金属光泽,打破了深色面料的沉闷感,比其他手工面料更光亮挺括,在服装设计应用中,更易于诠释独特的风格。可以在传统侗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微创新转化,创造性地注入时尚元素,使侗布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广西民族大学的胡文丽老师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平岩村的村民杨年英、陈立妹母女合作,利用传统侗布创新设计的系列服装,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已经逐渐培育了一定的城市私人定制的市场,印证了侗布创新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更多专家、学者、设计师参与联名设计的必要性。“侗布新作”系列服装近日入选“有温度的设计——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创意设计作品展”,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参与设计制作的服饰在这样的平台展示,对提升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鼓励越来越多的在地村民坚守和传承侗布染制技艺。

(二)衍生产品的创新

研发制作高品质旅游文创产品,是侗布创新设计的必由之路。据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介绍,三江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世界楼桥之乡”“百节之乡”“世界侗族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全县有鼓楼230余座,风雨桥200余座,侗族木结构建筑群闻名于世。境内有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3个。先后获得“亚洲金旅奖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000.55万人次,为侗布衍生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展示销售平台。传统侗布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有助于打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困境,但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加强所在地村民与高等院校、工艺美术大师等的联袂合作,分众化设计出一系列兼具民族性、时尚性、实用性的衍生产品。目前,不少设计师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品类还不够丰富,仍然需要深度调研市场,对侗布艺术进一步挖掘利用。

四、结 语

侗布染制技艺作为一种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今社会倡导环境保护的议题不谋而合。要在传承侗布传统染制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理念、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品质、培育品牌、现代经营等举措,探索传统植物染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设计和生产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消费习惯的各类产品,以所在地村民为制作主体,以交通枢纽、重点商圈和电商平台为销售渠道,以市场需求反促生产,将侗布打造成为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创造经济价值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助力民族地区植物染技艺产业化发展实现“涟漪”效应。

猜你喜欢
蓝靛染液三江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蓝靛果的酶解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染液染料浓度检测数据与分析
苏木红/栀子黄/靛蓝染色天丝水刺非织造布初探
三江并流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
一种节能环保型染色机的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