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互动

2021-03-08 05:14王伟慧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
文化产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交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王伟慧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8

马克思认为,理论固然重要,但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中国有两大理论武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这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交融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互动既有必要性,也有历史必然性,既取得了伟大进展,也需要继续做出新的努力。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互动的必要性

(1)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厚土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二者的交融互动,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试想当年,新文化运动中所宣扬的“全盘西化论”、废除汉字等主张如果实行,今日的中华民族也许就不复存在。苏联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老大哥,然而这个强极一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在1991年突然解体,苏联解体不仅有经济、政治上的原因,更有深厚的文化原因:他们没有共同的文化的根,所以他们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凝聚力,也没有将本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于是时至今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无非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行政上的解体,实际也是文化的分离。中华民族无论如何发展,也不能丢掉自己的优秀传统,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深厚土壤。(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激活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导航仪。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我们仍然要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哪怕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已经不适应今日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激活和提升。就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

在国家层面: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中虽有寻求王道的“富强”理想,但这种富强是家族财富的充沛;封建礼教中虽有限制专权的“民主”雏形,却也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民主;虽有天下归仁的“文明”彰显,但也渐渐演化成了吃人的“礼”教;虽有万物并育的“和谐”图景,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仍然是等级森严下的和谐,由此体现出传统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局限性。

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中虽有专制之下的“自由”向往,但终究只是在思想上进行的虚幻的自由;虽有对“平等”的认知与渴望,但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下,只是不可求的平等;虽有理念实践的“公正”演绎,但也只是王权操控下的公正;虽有对“法治”的追求,但也是为一家一姓服务的法治,由此可见传统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局促性。

在公民层面:虽有民族精神的“爱国”根基,但也是在忠君基础上的爱国;虽有绵延不绝的“敬业”精神,但敬的只是养家糊口的业;虽有立身治国的“诚信”支撑,但并不是今天社会有机体的诚信;虽有真诚宽厚的“友善”情怀,但只是局限于邻里亲朋的友善。可见传统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保守性。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激活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现代因子,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升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符合今日之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互动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互动还具有历史必然性。这表现为二者在社会观、哲学观、价值观上高度的契合。也正是这种历史必然性使中国人民在诸多外来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必将实现交融互动。(1)两者在社会观上的交融性。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人的一个崇高理想,但传统的中国并没有找到实现这种理想的方式。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并且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物质力量,也就是工业和自然科学。这样就使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得到了提升和充实。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袭来,中国在战“疫”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2)两者在哲学观上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开创了唯物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辩证思想,更有朴素唯物主义,所以中国古代就既有辩证法,又有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中国古代老子、管子都阐述过世界统一于“气”,也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于是今天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解释世界的同时,也在试图改变世界。(3)两者在价值观上的互通性。中国自古追求和谐,但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和”主要是人伦方面的和谐。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也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具有更广阔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民的主体性,认为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中国古代也有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坚持服务人民,做人民坚实的后盾。(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互动的推进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但也需要一个推动其交融互动的旗手,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个旗手,历代领导人都在用实际行动推动两者的交融互动。

毛主席运用《汉书》中的四个字:实事求是,高度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首次提到了“小康”一词,而小康是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江泽民非常重视德治和法制的结合,而这正是儒家和法家的结合。胡锦涛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追求。习近平在阐述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时所说的“三为三谋”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大同理想相契合。

三、新时代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互动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有新挑战、新任务,应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互动。(1)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双创”,也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活在现在的中国的过去的文化不计其数: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而这一切都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确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世界在改变,我们的经济、政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文化也应随之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规范我们的文化建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沿正确方向前进,让我国文化不走歪路,蒸蒸日上。(2)借鉴传统文化大众化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一种由内到外,由己及人的个人修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少数人影响更多的人,最后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这与习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而中国致力于为人类做出实际的贡献,我们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也是实践中国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交融互动。(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最应该自信的文化。但我国距离文化强国仍然有一定距离,应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互动。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互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公民,造就发达的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样的话,中国距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美好的共产主义,更近一步;距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近一步。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也担负起传统文化只能在心中反复惦念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有信心完成这一使命,更有运用两大武器促使他们交融互动的能力。

猜你喜欢
交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真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交融的独特优雅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