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

2021-03-08 08:51林衍盛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史党史红色

林衍盛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这同样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出的要求。科学理性的认识来源于大量感性认识和不断思索,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各个地区的红色文化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充分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极大地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地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指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斗争,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全国意义的红色文化精神,这些红色精神历久弥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奋斗前行,在当前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些全国性的红色文化在数量上毕竟有限,从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的角度来看,充分挖掘和阐释地方红色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2]

(一)有助于学史明理

学史要能解惑,才能真正使人明理。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在于讲清楚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当前,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普遍存在兴趣不足、学识基础薄弱、方式单一等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渗透,给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混乱和冲击。传统的党史学习方式弊端日益显现,因此,进一步丰富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解惑、明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多样化、形象化、地域化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真切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有助于学史增信

中国共产党从刚开始成立时的几十人到今天的九千多万人,成为全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政党。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不断飞跃,一步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前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千千万万个党员前赴后继和接续奋斗,在于无数仁人志士的无悔付出和艰辛求索。地方性红色文化场馆、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坐落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附近区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等形式,聆听地方红色故事,瞻仰地方革命先烈,汲取地方红色智慧,让其更加充分地领悟到:革命的胜利,除了党中央的审时度势和运筹帷幄之外,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名英雄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正是有着无数怀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使命担当的革命战士,才能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当前,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虽然在上大学之前接受过党史方面的教育,但大体都是通过课本和课堂上获取相关知识,对于党史更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而导致他们对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往往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要更加注重讲授党史背后的前后逻辑,更加注重党史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地方红色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更加准确、真实地了解党史提供支撑。通过有效学习地方革命文化历史,参观地方红色文化场馆等,能够更加有效地把党史讲透、讲彻底,更加入脑入心,让大学生更加明白我们是“从哪里走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才能真正树立起牢不可破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三)有助于学史崇德

当代大学生普遍生长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环境之中,不愁吃穿,较少参与生产劳动,缺乏吃苦精神。在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时,拼劲、冲劲和韧性不足。“佛系”理念在大学生中还有不少的市场。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生长于少子化家庭之中,很多是作为家庭中的“中心成员”长大的,使得他们自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较少考虑他人和集体,缺乏奉献精神。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奉献品格。地方红色文化蕴含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斗争,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革命斗争故事,把这些斗争故事有效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革命斗争的艰辛,感怀革命先烈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进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加自觉地锤炼吃苦精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水平,逐步树立服务意识,塑造勤俭奉献品格。

(四)有助于学史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们要着重培育大学生的斗争意识和本领,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才能培育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史力行,重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重在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思索,不断感悟红色真理力量,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践之中,运用到为集体、为社会的服务之中。地方红色文化本质上也是革命实践的产物,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救国救民探索的真实写照。我们要着重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和弘扬百折不挠的革命实践精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强本领。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国上下各级党组织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各个地方的政府、高校和社会团体也比以往更加重视利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育人成效,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大学生对于地方红色文化学习了解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3]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当前,大学生对于党史知识普遍了解的不够充分,对于地方红色文化更是知之不多。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党史教育就很难深入地开展下去,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开展学习,让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能够有相对全面、系统的了解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与到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学习的大学生人数、次数偏少。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集中展现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文件,集中展现了大量鲜活的地方革命斗争故事,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然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真正有机会参与红色教育场馆、场地进行现场学习的大学生并不多,参与的次数也非常有限,限制了地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应有功能的发挥。

学习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不足。发挥好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在学思践悟之中汲取红色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当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观看书籍和影视作品获取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学习途径过于单一,学习形式吸引力不足。高校课堂、党团组织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载体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一是要以生为本,引导大学生主动学好地方红色文化知识;二是要加强组织,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三是创新形式,丰富教育方式方法,最大程度释放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潜力。

(一)以生为本,引导大学生主动学好地方红色文化知识

有效的学习是开展党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要引导大学生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开展学习实践,学会从现象与本质、整体与局部、偶然与必然等范畴中把握地方红色文化与全国红色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革命史实与革命趋势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红色革命斗争的重点任务等。在这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精准识别大学生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等特征,分层分类开展学习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文史类的学生有较好的学识基础,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广泛地阅读党史文献资料,做到对地方红色文化乃至全国红色文化和“四史”等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把握。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党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以引导他们重点学习党史类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知识。

引导大学生透过纷繁多样的地方红色文化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福建闽北为例,中国共产党在闽北的革命斗争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遗迹,包括闽北红色首府大安村、中共福建省委旧址、赤石暴动遗址等,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在大学生学习闽北红色文化时,要着重引导其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其明白为什么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共产党人始终能够坚持不懈地斗争,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通过有效学习地方红色文化,让大学生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自主地思考和总结,才能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引导大学生在把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效的学习地方红色文化,让大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更加真切感知和平稳定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真切感知共产党人钢铁般意志和信念,进而更好地传承好、发扬好红色基因。有效地学习好地方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党的发展历程,学会分清主次,辨别真伪,更好的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和误导,在思想上变得更为成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二)加强组织,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和社会实践之中

当前,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获得地方革命知识,而比对党史学习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还需要大力拓展党史知识获取渠道,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关键举措之一便是融入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4]具体而言,就是把地方性的革命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之中,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课程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地方红色文化。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各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思政工作职责,在当前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各专业课教师应把握好这一重要契机,积极寻找、创设课程内容与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点、契合点,把地方红色故事、革命英雄事迹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当中,用精彩的课程思政教学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感。把地方红色文化文化融入到高校各类党团培训课程之中。[5]在高校里面,有着为数众多的各类党团培训,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预备党员培训。这些党团培训覆盖面广,学习强度大,培训效果较为显著。在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际,把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各类党团课之中,既是时政所需,也是传播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把地方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作为培训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和拼搏意志,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自觉提升思想政治觉悟,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红色教育基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集中展现了地方红色文化的史料和人物故事,最大程度还原了革命斗争历史场景,让参观学习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通过近距离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然而,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似的匆匆而过,则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应当组织大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开展实地走访、探访和游学等实践活动,带着问题去,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同时,要把参观学习与大学生的课程实践相结合,把实地走访作为课程的内容之一,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指导大学生撰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等方式,催促其深入开展思考和研究,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层面,最大程度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三)创新方式,最大程度释放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潜力

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教学形式。要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成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最大程度释放其育人潜力。

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和资源,打造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和基地等。当前,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开展好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必然要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打造网络红色文化展览平台,把丰富多样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搬到网络平台上、手机屏幕上,借助数字技术,让人们能够不用到现场依然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参观时间短、讲解不充分、参观人数受限等问题。借助新兴的移动网络技术,能够让大学生精读细看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便于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提升学习效果。[6]

依托班团组织开展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班级和社团是高校数量最为广泛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开展组织生活和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把地方红色文化与班团活动相结合,是有效释放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潜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开展地方红色文化研读报告会、分享会,举办地方红色文化微视频、微党课比赛、主题党日、团日和班会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之中把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地方红色文化本质上都是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过程中在中华大地不同地区留下的光辉足迹。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关键要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进去,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团员群体,积极利用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为校院班级、为同学朋友、为社会他人提供帮助,解决困难,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让地方红色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

猜你喜欢
学史党史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