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对充实当下世界审美敏感性的意义

2021-03-08 10:16佟与格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感性异化

佟与格

马尔库塞以他敏锐的理论洞察力提出了“新感性”这一理论观点,试图从增强人的审美和爱欲能力入手,实现人的感性解放和成熟。新感性理论以文艺作为媒介和突破口,搭建了感性论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美作为一种力量审核着攻击性:它禁止并且拦截了侵略者。”[1]24在1969年出版的《论解放》(AnEssayonLiberation)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新感性”这一概念,并在此之后,马尔库塞更加精确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论证了新感性是构建新人和新社会的必备要素。审美敏感性即是感官对美的接受和感知的灵敏度,这种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新感性理论这一思想宝藏,同时,提升这一能力也将更加有利于新感性理论意图的实现,对当下世界语境中的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新感性”理论中的理性批判

首先,理性具备充分的哲学合理性,自古希腊以来基本上处于被肯定的地位,它是确证人之为人的基础哲学概念。但是,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技术理性成为资产阶级确证自身合理性和真理性的工具,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理性”逐渐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从维护人性的理论利器转变成压抑人性的思想“锁链”。它强调经济价值与生产效率进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根基是“一种社会真理”,在技术理性的裹挟下,人们被这“真理”压抑和捆绑却又不得不依赖既定秩序。《共产党宣言》指出:“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这其中的法律、道德和宗教只是作为异化理性的一部分,它几乎成为西方资产阶级上层建筑中最不可丢失的“化妆品”。在多重的异化理性压抑之下,人们的精神健康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秩序催生了更多的人性之恶。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的进化。”[2]他从心理层面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人类实现自我、实现自由的方式是人的感性表达,借由文艺表现内在心灵世界进而对抗外界的压迫与不公。

要打破资本主义世界铸就的虚假秩序和异化理性,采取直接斗争的方式将是阻力重重。马尔库塞从人类心理、情感和审美入手,以文艺为媒介进行着斗争和反抗,用艺术塑造现实。

其次,为解决理性的歪曲与异化问题,马尔库塞使用“新感性”理论对“理性”进行批判和调和,运用感性和人类的感性表达——文艺对理性进行具体的填充和完善。他认为:“这个设想为革命准备了土壤。”[1]22“新感性”理论以个性化的人为本位,将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纳入解放理论的研究范畴中,从审美爱欲的角度研究人内心世界的压迫与解放的可能。马尔库塞批判被资本主义异化的理性即虚假的理性,并进一步倡导成熟的理性、感性的理性和合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面对理性压抑,一些人选择运用感官解放的方法进行抗争,但是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感性、生理性的滥用。人们将生命欲望中难以满足的空虚感投射到无节制的本能活动中,由此产生了异化感性。因此要使用合理的方式对感性进行约束和表达,而这个方式便是审美。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所构建的异化理性使人只能获得压抑性的满足,这需要感性的参与和调和;另一方面,感性的过度张扬也存在着异化的危机,感性需要较为稳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

再次,“理性异化”对理性自身的发展建设来说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当下的世界语境中被进行了更加合理化的包装。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对它进行批判具有更大的阻力,因此这种批判需以更加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这种披着理性外衣的消费主义合理化摧残着人的思维和生活自由,并在这锁链中逆来顺受地承受着商品的控制和挤压。选择抛弃自由,由商品来接管自身意义的行为,被认为是对焦虑和自由的主动放弃。又因为“肯定文化”的盛行,批判和反思精神在西方当代的社会生活中受到排挤,被整合进大众文化之中,成为商品和标签般的存在,人们内心的反对向度和批判向度被削弱了。

二、“新感性”理论中的审美敏感性

无论是反抗异化理性的感性还是作为自然存在的人的感性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被“异化”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压制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而且它还管控着人的心灵世界,这种管控更加隐蔽且高效。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压抑着人类自然且必需的感性满足;另一方面,它又创造着新的感性需要和感性满足。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效率和金钱成了人们的首要追求,而为了经济利益则不得不压缩自我的自由时间,以致人们在丧失了理性思辨的同时也淡化了内心的感受力和内心真实满足的实现,进而成了只知接受不知思辨和反抗的“单向度的人”。审美敏感性既是感官对美的形式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对美的理解能力,审美敏感性的钝化也是被资产阶级秩序异化后人的标志。

首先,经过马尔库塞的研究,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中“爱欲”和“死欲”作为一对概念被阐释出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被联系了起来。在马尔库塞理论延伸之下,“死欲”被表述为“涅槃原则”,也就是将生命恢复成原始的无的状态从而取消掉所有的不平衡、压迫和欲求。但是人类总体还延续着,社会的发展还在持续,总体而言,生的本能也就是爱欲战胜了死亡本能。“从本能生命的共同本性中产生了两种对抗的本能。其中生命本能(爱欲)压倒了死亡本能。生命本能不断地反抗和推迟‘向死亡的堕落’。”[3]在追求感性舒适和解放的过程中,“涅槃原则”发挥着效用,一些看似具有反抗精神的感性表达和行动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破坏力。

其次,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采用了综合型研究方法,能够根据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成功吸收了资产阶级理论当中的有益成分,丰富了理论内涵的同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可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中人的个体化地位更加突出。马克思将阶级作为解放单位,即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夺得胜利,而马尔库塞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不仅关注个体的人的外界解放,同时关注个体的人的心灵解放。第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的综合性更加明显。马克思主要从经济和政治的层面探讨解放,而马尔库塞的理论更加丰富,他将感性和心理层面引入了解放理论之中。第三,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的实践价值更加鲜明。作为一名激进的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的目光一直投向当代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新感性”理论是马尔库塞着手解决技术理性泛滥、异化、生态问题等残酷现状结出的思想果实。

再次,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可以说为人类的感性和理性活动指向了更加协调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中,人们的生命力得到了更为柔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成熟的理性和成熟的感性相结合下的“新人”则将是一个全面成熟而又富有活力的人。文艺以更加广泛的方式渗入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多重的艺术表达刺激着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更加自由的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紧密相伴。作为桥梁的文艺搭建着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搭建着创造者的肉体存在与精神表达,搭建着接受者的有限的审美能力和无限的接受空间,搭建着现实社会的现状与理想世界的美好未来,作为桥梁的文艺是向上的力量,不论它自身的色调如何,不论它的表达方式如何,它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生活维度。

三、“新感性”理论对充实当下世界审美敏感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美作为人的感性实现,将使人提升审美敏感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马尔库塞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更加自由的社会制度,和现存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质的差别便是审美——爱欲的层面。“这里的‘审美’概念采取的是他的本义,即作为感官的感受形式与作为具体的人类生活世界的形式。”[4]工业和技术摆脱了资本主义控制后获得了更大的解放空间,进而为社会实现自由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真正的社会制度的差异从本质而言并非是这两者,它们从旧世界而来在新的世界获得解放和充分发展,新制度的基础源于它们,但是新社会的独特性质和价值需要通过爱欲和审美实现,进而使人获得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发展。马尔库塞将这种由新社会产生并建设新社会的人称为“新类型的人”。传统哲学语境下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研究,具有标准性和严谨性的特点,但是美作为人的感性实现,它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存在变量的可能。对于“美”而言,它需要直接的感受性,需要感官活动的直接参与,美是可以通过感受与比较得出的。为新感性理论关于“美”的哲学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标准的尺度,为心理学乃至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则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也使人类感性取得了既崇高又平实质朴的双重意味。

审美敏感性的提升有助于人们以艺术的表达方式追求自由,向既定的资本主义“肯定文化”发出质疑。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文化”的盛行,统治阶级向大众传输的思想意识就是以正确的身份诞生的,它的真理性是被默认的。这种默认从心理结构中成为保障资本主义科技进步的人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正如“自由”这一概念也成为他们奴役大众的工具,它已经失去了本应属于自身的光彩,而成为限制大众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枷锁,并且由于人们身处其中,对它的否定更加难以实现。“如果人类尚未认识到自由的存在,那么,他依靠自身不可能获得自由;正因为个体缺乏自由的观念,因而他才在奴役之下自愿地选择和生存。”[5]既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自由”概念已经变异,那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将文学和艺术作为表现和追求艺术的阵地。就当下而言,一方面,理论家们在理论阵地上冲锋陷阵,他们使用更加哲学化的理论为新思想谋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怀着深沉的爱和悲悯,为人类真正应当拥有的生活而不懈地奋斗,将思想渗透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当中,而这渗透又需要满足各类人的不同理解方式和需求,文艺便成了最自然的路径。尽管马尔库塞存在着多度理想化的问题,他将审美活动作为追求新人格和新世界的主要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激进性及片面性,但是新感性理论以本体化的视角阐明艺术的自律对改变个体的人和整体社会的可能性。审美敏感性起源于人们对文艺的接受和不断熏陶,这种敏感性不断生根发芽,被提升为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热爱。文艺作为一架桥梁,它带领人们向着希冀的世界前行。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感性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尔库塞对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贡献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