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羌

2021-03-08 02:57周存云
群文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成公主吐蕃

周存云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宗室女文成公主被皇帝送离繁华的都城长安,大批人马护送,由唐都长安出发,跋山涉水,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狄道(今甘肃省临洮)、枹罕(今甘肃省临夏),自炳灵寺渡黄河,入鄯州(治今乐都)境内的龙支城(今民和县柴沟乡北古城),沿湟水西行,直达鄯城(今西宁市)。然后,西越日月山,进入吐谷浑境内,西南行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后入藏,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亲, 在神秘的青藏高原留下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印记。在《文成公主》实景剧里,两句歌词颇具代表性,一句是开场的“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一句则是最后一幕的“人间都是故乡,相爱就是天堂”。两句歌词似乎把故事的悲欢离合诉说得颇为浪漫唯美。然而,这一曲华美史诗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历史,真如后代所传那般美满幸福吗?和亲后,大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珍宝、饰物、食物、锦缎、书籍、种子等陪嫁物,给藏地带来了先进文明,帮助西藏快速发展。架起了汉藏友好的桥梁,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是汉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文成公主途经乐都没有留下相关的文字记载,但乐都北山跑马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相传,藏王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的到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其中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就是赛马。藏王本人也亲自参加到赛马的行列中,结果他没有争上前三名,只得了第十三名。文成公主为表达对松赞干布的一片深情,当场宣布从第一名到第十三名都要奖励,而且都是一样的奖品。这就是直到现在有的赛马会上取前十三名奖励的由来。

每到农历六月,乐都北山乡镇各村都先后组织开展赛马活动。一般比赛从“六月六”开始,在乐都上北山到下北山的千余平方公里的翠綠大地上,到处油菜花飘香、马蹄声声、“花儿”阵阵。著名的赛马会有松花顶牛粪摊、大俄博、小俄博、昂么、土官沟、平坦等。骑手们着盛装,跨骏马,威风凛凛,俨然如出征前的战士,引人注目。那些久经磨练的跑马刨着前蹄,雄姿勃勃,有势不可挡之气魄。

比赛开始了,骑手们一手紧挽辔头,一手挥舞马鞭,高声吆喝、频频催促自己的坐骑。匹匹飞骏,蹄声哒哒,像一支支刚刚脱弦的彩色响箭,风驰电掣般冲向目标,令人目不暇接。围观的人群呐喊助威,欢声雷动。整个赛场激烈欢腾,成为乐都夏季动人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北山跑马成为乐都民间体育运动品牌而享誉青海高原。

关于文成公主远嫁藏区后的生活如何,说法不一,但基本上都认为不是很幸福。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几年,松赞干布忙于作战,他与文成公主仅一起生活了3年,没有子女。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9年后去世,而文成公主继续在藏区生活了31年。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会产生一种伤怀之情,总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而产生不可名状的伤感与失落。这种感觉使我们不断回想,引发我们的触动或共鸣,甚至有些感动,找不到原因但它突然会汹涌而至。历史的兴衰更替,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带给我们一种旷达辽远的感受。

从文成公主的传说中我们看到,从和亲起因到和亲结局,唐蕃双方的政治博弈和军事冲突始终存在。以大局而言,和亲的“和平效应”的确存在,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30年里,文成公主积极劝谏新主,派吐蕃人到唐朝学习诗歌文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医疗技术。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种子、药物、经史、工艺、书籍、日用器皿等,其随行人员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工匠,促进了藏汉民族间生产技术的交流。《藏王世袭明鉴》载:“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以丝紬工织,以革制绳索,以土作陶器”。说明随着公主入蕃,唐的农具制作、纺织、制陶、种植、乳品加工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入吐蕃。她热爱这片土地,并身体力行地向吐蕃人民传授中原的健康饮食,深爱藏族同胞,全身心投入到改善藏族群众生活的行动中,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河湟是历代必须要经营的军事重地,因为它首先地理位置优越,然后是贯通中原和少数民族的必经之地,算是一个杂居地区,也是文化、政治的敏感点、交流点。无论是守卫国都还是商贸交往,都必须要好好经营河湟这个特殊的地区,唐朝初年运用河湟天然的山川形势再结合政治中心,达到以内御外的政治目的,河湟正当京畿西北部的要害,屏护京师,所以在前期河湟的开发和整体防御上为唐朝的攻势战略部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河湟地区的丧失,在唐代宗时期吐蕃轻而易举突破西北防线,直逼长安。可想而知河湟地区有多么的重要,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河湟地区的丢失直接让吐蕃侵占了河陇地区,西域成为飞地,导致京畿门户大开,长安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因此,唐朝在彻底失去河湟地区的支配地位后,在短时间内就直接亡国了,这也客观上造成了宋朝的羸弱。

河湟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平凡的历史,无论是军事、政治、交通都算得上极其重要,河湟东入长安、南至吐蕃、西达西域、北靠河西,无论是哪方势力夺得此地,就相当于立于不败之地,占据军事先机。所以唐、宋才会如此重视。河湟地区不但对唐朝重要,对宋朝也更加的重要,宋朝主要的战马补充来自占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宋朝继承唐朝的国土时,河湟地区已被吐蕃占领,宋朝缺乏重要的战马基地,因此河湟地区吐蕃的重要性又得到凸显,贯穿宋朝兴亡的关键,随着“茶马互市”“联蕃御敌”的商贸和军事策略的确立,不难看出河湟地区在宋朝的重要地位。

河湟地区影响着宋朝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宋朝继承了唐朝留下来的破落根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直接让宋朝失去了重要的牧马场,宋朝在面对辽、金、西夏的进攻时因为缺少战马,所以军队战斗力严重不足,导致常吃败仗,朝中有识之士就主张在河湟一带沿用茶马互市,来获取足够的马匹。

宋朝通过“茶叶”外交,在占据河湟的吐蕃手中成功交换到了充足的战马,满足了军队的需要,并且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湟水河谷地处辽、金、西夏和北宋的过渡带,这个地区对于北宋来说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首先,湟水河谷地势险恶,能够充当北宋的天然屏障,给少数民族南下带来巨大的阻碍。其次,吐蕃人民有着与辽、金等相似的体质优势,从小骑马射箭,山地行走如履平地,如果能够任用他们,将会极大提高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还能够充当先锋和获取相关情报的作用,这对于宋朝来讲是个必须要争取的地方。

因此宋朝极力保护吐蕃人民的利益,禁止汉人进入吐蕃偷盗马匹出来贩卖,还给予吐蕃一些在茶马贸易上的优惠,这些政策的实施让吐蕃对宋朝是心生感激的,再加上唐朝时期就在吐蕃盛行汉族文化,在吐蕃内部有着大量的汉藏混居区,所以宋朝与占据湟水河谷的吐蕃是能够进一步结成联盟的。湟水河谷在宋朝的重要作用,一是战马问题,二是同盟关系,这两点一直贯彻在宋朝对吐蕃采取的政策之中,事实证明宋朝的这些措施取得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在与辽、金等国争斗中依靠着湟水河谷还是勉强存活了不少时日。

湟水河谷在唐宋两代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都是重要的军事地区和处理民族事务的最好区域,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像唐朝一样警及京都,处理得好就可以像宋朝一样获取不少筹码,因为湟水河谷的地理因素实在太过重要,直接可以左右王朝内部的决策倾向。

青唐吐蕃日益强大后,周边的西夏、辽国、回鹘纷纷主动要求联姻,辽国和西夏都将公主嫁给了唃厮啰的幼子董毡。而唃厮啰同时和宋、辽、回鹘交好,组成对西夏的包围网,遏制了西夏的继续扩张。青唐和宋朝的贸易,依旧以茶马互市为主,宋朝每年购良马两万匹,其中青唐马占了十之七八。

当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后,对过境商人的财货“十中取一,择其上品”,剽劫贡商,扣留旅人。来往于中原和西域的商队贡使,纷纷绕道青唐,而唃厮啰则疏通和恢复了这条从西域经青海、湟水河谷而入中原的“吐谷浑古道”,还派兵护送西域各国商队,直至宋朝边境。因此,青唐也成为胡商簇集,宝货山积的重要商贸城市,城中定居的于阗、回鹘商人多达数百家。

青唐吐蕃除了成为西域和中原贸易的中转站,建立了发达的商贸业,而且在湟水两岸,依水筑屋,种植五谷,农业得到恢复发展,吐蕃部族射猎牧放的牧业传统也被保留。唃厮啰还广建禅院佛塔,在宫殿旁就供有高数十尺的黄金佛像,河湟地区成为藏传佛教得以再度兴盛的发源地。

公元1065年,唃厮啰去世,享年69岁,在位57年,实际执政49年,这位文韬武略皆备,同时又审时度势的一代雄主的去世,也宣告着青唐吐蕃政权黄金时期的终结。唃厮啰幼子董毡继位后,其长子瞎毡的儿子木征据河州,次子磨毡角据宗哥,分别拥兵自立。董毡继续对宋友好政策,曾出兵助宋攻夏。然而宋朝王安石变法后,改边境政策为积极拓边。公元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计划,王韶更认为,青唐吐蕃各部分裂,互不统属,难以与西夏抗衡,反而极易被侵吞。若宋朝不夺取土地肥沃的河湟各州,则其地必被西夏所得,更将成为西夏侵攻陇蜀各州府的前进据点。所以,倒不如宋朝先出兵,迫使吐蕃各部归顺,再从侧翼包围西夏,将之一举灭国。宋神宗深以为然,遂令王韶出镇秦州,全权负责这场名为“熙河开边”的攻势。王韶只带数骑,拜访渭源的吐蕃首领俞龙珂,说服他率部属12万人投降,更陆续招诱吐蕃部民20余万,拓展国境1200余里。

公元1072年,王韶率军连续击败青唐军,降其部众2万人,夺取熙州,次年,宋军又攻占河州,挫败青唐军反攻,接着转战五十四日,跋涉1800里,连取洮州、岷州、宕州、叠州,杀敌数千人,缴获牛、羊、马数以万计,招降吐蕃部族30余万帐。丢失熙河六州后,青唐国主董毡与西夏联姻,合兵攻宋。公元1074年,青唐大将鬼章率军反攻,于踏白城之战击败宋军,杀河州知州景思立。王韶率军2万,直扑定羌城,攻破结河部,解河州之围,之后沿西山绕出踏白城后,焚蕃人8000帐,董毡之侄木征兵败降宋。此后,董毡被迫屈服,认可宋朝占领熙河的事实,并照旧例进贡,受封西平军节度使。董毡去世后,青唐政权在北宋接连不断的攻击下彻底灭亡,河湟地区被划入宋朝版图。

如今,古代王朝早已经彻底覆灭,湟水河谷曾经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也已经失去了地位。漫长的历史长河,会冲走曾经的一切记忆。很多人对于湟水河谷曾經的辉煌,更多的或许是未知和困惑。殊不知,曾经的湟水河谷作为战略要地,更是凭借一隅之地捍卫着关中平原的安全。曾经的破羌古城从建立开始,就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西部边地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元朝覆灭,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后,明朝占领河湟、河西地区,并建立统治秩序。如何控制河湟地区,关系到明朝西陲的安定与否。作为中原进入藏区腹地的必经门户的河湟地区,是明朝能否对整个甘青藏区,乃至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统治有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加强对西北的军事防务,达到“抗元保塞”的目的,以及统一西北,加强对藏区的管理,明朝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加强了对河湟地区的统治。明代,在全国设置15个都指挥司,在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司,下设卫所。河湟地区“北拒蒙古,南捍诸番”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卫下辖中、左、右、前、后5个千户所。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在碾伯置庄浪分卫,半年后改为碾伯卫,后废,移西宁卫右千户所于此,并由长兴侯耿秉文主持修筑碾伯城,开南门、东门和瓮城门三门。成化年间,更名为碾伯守御千户所,直隶于陕西行都司,辖地为今乐都县、民和县等地。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防卫体系中,乐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王朝为了加强控制,在河湟地区实行“土汉参治”,据《明史》卷三三0《西域传》载:“土官和汉官参治,会之世守”的政策,选派内地汉官前来与土官共同任职于卫所,一则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二则也防止土官坐大成患。土官除了直接统治自己的属民与辖地外,作为地方官,也根据其职务的大小,协助汉官协调各土官之间的关系和管理不属土官之编户办理的地方事宜等。不论土、汉各官,均统辖于都司,听命于朝廷,土官在安抚各部、调解纠纷、平定叛乱、听从征调、抵御侵扰等方面发挥了汉官所难以发挥的作用。土司制度是“封土司民”的政治制度,以本族豪酋统治本民族,父子世袭,不编户籍,不给薪俸。西宁卫土司明代有十五家。其中,乐都就有九家,世袭指挥同知三家:李、祁、赵三姓;世袭指挥佥事六家。各土司有自己的辖区和居民,土司不但拥有属民、兵力,有的还设有衙门,管理兵、刑、钱、谷等各项事务。

明代对于藏传佛教的政策基本承襲元制,采取了“因其俗尚,用僧俗化导为善”的策略,以求达到“安抚一方,共尊中国”的目的,承认并发展了其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但是改变了过去独尊萨迦派的政策,实行“多封众建”,对藏传佛教各派首领均予尊崇封号,对进贡番僧均予优厚赏赐,允许修建寺院,并赐封土地,专敕护持,建立了一套僧官制度。这些僧官不仅管辖寺院僧众,而且也管理寺院附近的部落,其中规模最大者为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赐额的瞿昙寺,明王朝在西宁设立僧纲司,管理宗教事务。瞿昙寺主持三罗喇嘛为僧纲司首任都纲。明王朝先后有七个皇帝为瞿昙寺颁布敕谕,并为该寺封授大国师、国师、都纲各一,颁金、银、铜印和佛像、袈裟诸物多件,还赐予该寺大量田地、园林、山场。瞿昙寺领有13个属寺,管辖四周大范围的藏汉各族群众,瞿昙寺主紧紧依附于朝廷,集政教权力于一身,成为当地的实际统治者。而明王朝也通过这种优容宗教的策略,进一步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的统治。

除了扶持佛教,实行政教合一统治制度外,在广大藏区,明朝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茶马互市制度,利用经济手段加强了对广大藏区的统治。

明政府继承唐宋以来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的做法实行茶叶专卖,与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并制定了更加完备的茶马市易和差发马匹制度,利用官方控制的特殊贸易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经济的控制。

元明时期,青海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驿传体系。驿道的畅通,既加强了中央与边地的密切联系,也为开展茶马贸易提供了交通上的保障。明代西宁到兰州之间西宁卫领有七处驿站,即在城驿(今西宁)、平戎驿(今平安区平安镇)、嘉顺驿(今乐都碾伯镇)、老鸦驿(今乐都老鸦)、冰沟驿(今乐都冰沟)、古鄯驿(今民和古鄯)和巴州驿(今民和巴州)。这7处驿站中设在乐都境内的就有3处,乐都在沟通青海与内地政治、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在与内地的政治、经济交往中,朝贡和回赐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瞿昙寺的存在,乐都在朝贡贸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明实录》中关于瞿昙寺朝贡的记载很多,可以说,茶马贸易与朝贡贸易是相关历史时期乐都境内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明王朝对青海的统治秩序建立起来后,根据青海多民族杂居,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治措施,因此很快出现了政局稳定,边防巩固的局面,从宣德年间至正德初年,青海境内未发生大的战事。(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文成公主吐蕃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浅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藏族音乐元素声乐作品《文成公主》风格探析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浅谈笙协奏曲《文成公主》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
西北民族大学原创歌剧《文成公主》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松赞干布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