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与“人类故事”

2021-03-09 13:29付建舟
民主与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共同体命运

付建舟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决策。其中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与“人类故事”,前者是民族的,后者是世界的,民族的和世界的相融合,体现了我们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心胸和气魄。

弘扬传统文化及写好“中国故事”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又是数千年文化绵延不绝的唯一国家,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在综合国力逐渐强大的今天,必须增强软实力,而增强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创造性转化。

在这方面,文学早就不甘寂寞,早就涉足传统文化,如“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代表性文章有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韩少功注重颇具人类学、人文地理学色彩的地域传统文化,如“湘楚文化”“南粤文化”“吴越文化”“北疆文化”“商洛文化”等。阿城钟情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诸如周易、诗经、道家、儒家、佛学、禅宗等。郑万隆偏爱的是植根于荒原与幽谷中的“原始文化”,具体说是“鄂伦春族文化”“赫哲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等(鲁枢元:《从“寻根文学”到“文学寻根”》)。这类作品为数不少,如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郑义的《远村》,贾平凹的《天狗》《腊月·正月》,莫言的《红高粱》等。阿城的《棋王》通过对“苦难”的相对化和情感隔离,经由叙述“吃”和“棋”的矛盾与统一来与中国文化相勾连,在人伦日常中发现精神文化价值,以对知青经验进行内在体认的方式,召唤出了可在现代化进程中认同的“文化中国”。方英文的长篇小说《群山绝响》选取一个小乡村为表现对象,意在描绘那个动乱年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作家试图在断裂了传统文化之根基、溃散原始伦理价值的当下语境中,回返六七十年代,从少年成长经历和深山故土中寻找精神文化资源。“绝响”是指原生态的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指在关中文化(秦)、南方文化(楚)等强势文化缝隙中艰难生长的陕南文化,是指未被现代文明改造、侵袭过的日常化的民间文化样态。作者有意钩沉这些传统文化。

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化,是把传统优秀文化激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历史悠久,优秀文化数不胜数,在信息化时代,那些优秀文化渐行渐远,如何使“古老”的优秀文化和“现代”的时尚社会相结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优秀文化艺术化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春晚上,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各自独特的服饰的展现,武打片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和武术技艺的弘扬,近年来一些电视剧融入琴棋书画等传统元素,尤其是山水画的“写意”品格和古琴悠扬的音韵。2016年陈河的长篇小说《甲骨时光》则别出心裁。它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1920年代,甲骨文专家奔赴安阳调查、发掘殷墟甲骨,由此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民族文化保卫战。小说引导读者跋涉在中国古老文明的神秘地带,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再现了爱国人士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文化觉醒和担当。

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意见”还强调: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声称:“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写好或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还要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尤其是立足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们的时代主题,创业创新的民众,如何塑造群像,这是文学艺术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意见”指出:“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的这些重要文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是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泽津与李林合著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在俄罗斯纪实》展现了中国农民走出国门到俄罗斯之后,打工谋生,开荒种地、勤劳致富的故事,“为在俄中国农民立传”,塑造了新一代中国农民形象。有的论者也认为,这部作品展示了主人公在俄罗斯艰难创业的经历。在这里,“中国人”的形象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由以往的“落后者”形象嬗变为精明强干的“创业者”形象。他們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集体致富,并赢得俄罗斯社会各界好评。该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及文学参与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21世纪以来对此前“人民”思想的新发展,但这里的“人民”从来就不局限于中国,也包括其他国家的人民,即世界人民。

我国早就提出“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口号,早就拥有世界意识,如今世界意识更加强烈。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我们党和政府远见卓识,审时度势,迅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试图付诸实践。

自2013年1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八十多篇,汇集为《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同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部分。大会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就,是我们在诸多领域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和平红利。

当然,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作品并非就一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政治理论指导下创作的,但至少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其代表性作品有刘慈欣的《三体》和冯骥才的《末日夏娃》。《三体》构想了400年后全人类因外星文明入侵而面临的巨大危机,以及人类在这一威胁下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国人民”的形象在这里也得以新的诠释,故事中的叶文洁、程心、章北海等角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份,而且是全人类智慧与意志的代表,探索着人类与宇宙的未来。在宇宙文明、星球哲学的视野下,“人民”是作为一个超越民族、超越国籍、将全人类纳入其中的共同体存在。正如刘慈欣所说:“当外星文明真的出现时,人类社会首先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空前的团结,因为只有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人类作为一个共同种族的整体性。”(黄晓峰、刘慈欣:《刘慈欣谈科幻世界与人类命运》,《东方早报》2011年6月5日,第B02版。)同样,冯骥才的《末日夏娃》也给人类描绘了一幅高科技导致的末日景象,高科技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毁灭了地球和人类。通过夏娃这么一个“原始的蓬勃的生命力量”作为反思现代文明的立足点,来表现对现代文明的困惑与绝望,敲响了人类高科技无节制发展的警钟。面临全人类种族延续的巨大危机,“人类”这一整体观念再度被关照,文中末日的夏娃不断寻找亚当,企图与他共同拯救人类,可见其背后深刻的现实观照与人类关怀。《三体》和《末日的夏娃》都通过想象人类的极端处境,全面思考人与大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关系,深切关注地球文明与人类这个整体的生死存亡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重大政策,之所以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 3 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表示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和艺术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十分便利,通讯十分发达,交流十分方便,各国彼此互联互通,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促进文化更加繁荣,更加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这种文化交流既是文艺的,又是政治的,是文艺与政治的融合。这样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地球村的建设。然而,我們所说的“地球村”与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不同,这个“地球村”既无关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真正的村庄和农民的福祉,更非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是“冷战”语境下去政治化的技术主义预言。因此,我们所说的“地球村”类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地球村”可以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的反思出发,分析中国与西方以及其他经济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城市/乡村关系层面上,各国共同协作,和谐发展。

除了现实中的“地球村”建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想象,突破各种藩篱,超越一切界限,追求人类共同的命运与生存状态。如林湄的长篇小说《天外》就是这种大胆的尝试。作家在《天外》的“后记”中自言:“我竭力透视人性的藩篱,跨越文化、地域和时空的障碍,以特殊的视角,通过感触,认知和再思,去写叛逆的艺术。”作家试图从地球村视域下来探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追求人的精神乐园,探求人类之大爱,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幸福、博爱这一人类的终极目标。共建“地球村”不仅使经济全球化,而且使文化全球化。

(作者为九三学社浙江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