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探究·审美
——论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实践有效路径

2021-03-10 06:17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李广鑫
天津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满屋漏雨茅屋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 李广鑫

作为一名从教20余年的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爱上语文汉字教学,感到汉字教学走“质疑·探究·审美”的实践道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素养提升。

一、质疑——从“汉字素养缺失症”谈起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中小学生“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经常感慨学生字音读不准,如将“海市蜃楼”的“蜃”读作 chén;“贻笑大方”的“贻”读作tái等;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完全是因为字词生僻而容易读错,就是简单的字,学生也会经常读错,如“校对”的“校”读作xiào;“着眼”的“着”读作zháo,等等。

此外,学生经常写各种各样的错别字。如“锤炼”的“炼”写作“练”;“融会贯通”的“会”写作“汇”,不胜枚举。对于这些现象,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字素养缺失症”是主要症结所在。

二、探究——从“感知汉字独特的美”开始

(一)教会学生归纳辨析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精细地掌握语言文字,归纳辨析确实是个极好的方法。“归纳辨析”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意义重大,因为学生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鲜词汇,掌握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而言大有裨益。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整理容易读错、写错字词,填写到表格上:

序号字词读/写错误含义运用备注1 2 3 4坦荡如砥磨刀石学期课文出处《白杨礼赞》造句略异想天开奇异《变色龙》造句略融会贯通…坻意汇…领会…试卷……

经过长期踏实细致的整理,学生的汉字运用准确性确实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引导教师深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研究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翻字词典、进各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比较辨析,那么学生所得到的将不仅仅只是一两个简单词语的读写,而很有可能是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如果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将所搜索的资料、研究的心得写成文章,那么其效能会更加突出。例如,教学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八年级下册)中一个词语“察颜观色”时,我给了学生一个探究的话题:比较“察颜观色”与“察言观色”?原句:“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这里作者是在用拟人手法,写得很别致。《现代汉语词典》对“察言观色”一词的注释:“观察言语和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子张讨论有关“达”的问题,子张认为“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即“达”;孔子不同意,说那只是“闻”,不是“达”:“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意思是,只有质朴、正直而好义理,能体察他人的言行,观察他人的神色,自己又思虑谦逊,才能说是“达”。这里,“言”“色”并举,其意义有两个方面。经过这样的探究,我们还有理由说学生掌握不了这个词语吗?

三、审美——从“对汉字美的熏陶”传授

(一)感知祖国古老的造字文化

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中已经有了专题讲解,可是对于一些造字法,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涉及讲解,变专题讲解为零散渗透,其对于学生汉字的掌握大有裨益。如在著名话剧《陈毅市长》中有这样一个词语运用:“没关系,我们可以秉烛夜谈。”其中的“秉烛夜谈”大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秉”这个字的造字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秉”是一个会意字,是“禾”和“又”(手)两个部分的结合,会意而得到的新意,其基本意义为“拿着、握着”;后由此而演化出一些外延意项,如“掌握、主持”,如词语“秉公执法”等。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在以后的书写运用中也就不会再错了。

(二)了解祖国深博的物质精神文化

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反映在文字上也就色彩斑斓。如现行的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收录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有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对于此句的解释是“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屋漏”是否就应该解释为“满屋漏雨”呢?引导学生进行共同的学习探究,从中知道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住房的知识。对于“屋漏”的注解,《词海》(缩印本,1980年版)注解为:“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的地方。”并且引用《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为据。另据毛苌传:“西北隅谓之屋漏”,也说明“屋漏”并非“房屋漏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谭家健主编)中有更加明确的注解:(古代)室内的四角(隅)都有专名:《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并且进一步指出“四角中以奥为最尊”,更可见,“屋漏”在中国古代并非如现代的“满屋漏雨”解释。

另外,从杜甫当时的生活境况来看,将“屋漏”解释为“满屋漏雨”也不太精当。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指的是杜甫草堂。大雨前,“怒号”之风,将杜甫茅屋上的“三重茅”卷得漫天飞舞,高树低池之处皆有之。这里,杜甫只是言其风大,茅屋飞草之多,并为下文铺陈秋日大雨骤至蓄势。待大雨到来之时,屋内“雨脚如麻未断绝”。何其窘迫!然而,茅屋内漏雨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是整个茅屋都在漏雨吗?状如无顶之屋吗?笔者认为不是,也不可能是。只是当时境况比较“窘迫”罢了。这秋日冷雨的“窘迫”之状的诗化语言即指代为“床头屋漏”,而并非满屋漏雨。

由单纯的教学字词入手,进而使学生参与到探究字词的文化上来,“质疑·探究·审美”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初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进而感受到祖国悠久的语言文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满屋漏雨茅屋
柠檬香气飘满屋
漏雨小屋
过中秋
儿孙满堂,笑话满屋
茅屋
茅屋
天窗
不好意思再收钱
雨中的家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