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文徵明

2021-03-10 03:47
学苑创造·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惠山文徵明茶会

文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书、画无一不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伯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书作有《西苑诗》《渔父辞》等。

大器晚成

小时候的文徵明是个慢性子孩子,别的小孩子都聪明伶俐,只有他反应迟钝,连话都说不出来。但他的父亲文林并没有认为他是个有问题的孩子,只是觉得他会大器晚成。

11岁的时候,文徵明总算能开口说话了,于是他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那时候的他看起来和普通的孩子还是有些不同,虽然比其他孩子晚了四五年开始,但他学东西很快,比一般的孩子要快很多,记忆力也非常人能比。

15岁的时候,文徵明结识了一位朋友,这个人就是唐寅(唐伯虎)。唐寅和文徵明是同龄人,两个人关系很不错。

18岁时,文徵明考中秀才,但是由于他当时答卷的字迹不工整,因而只被考官评为三等。文徵明很懊悔,于是开始苦练书法。他每天坚持练习写《千字文》,一天写十遍。练字一段时间后,文徵明书法水平大进,让大家刮目相看。

文徵明的苦守和坚毅,非一般人能做到。直到80多岁时,他还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他把小楷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称为“明朝第一”。

拜师学艺

后来文徵明又结识了书画家沈周,他非常钦佩沈周,想拜师学艺。刚开始沈周不想教他,怕因此耽误他的前途,但后来发现文徵明对绘画很有天赋,于是沈周放下顾虑,尽心尽力地教他。

文徵明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青出于蓝胜于蓝。沈周去世后,他撑起整个吴门画派长达四五十年,培养出的艺术才俊,影响涉及明清两代。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为考功名仕途,从年少考到53岁,都没考中。一直到白发苍苍的54岁时,他才通过了吏部的考核,成为翰林院待诏,但是俸禄很低。此时文徵明的书画在民间已享有盛名,因此前来翰林院求他书画的人很多,而他也因为此事饱受同事的冷眼。

文徵明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一直闷闷不乐,第二年便请求告老还乡,申请了三次才被批准。57岁那一年,文徵明离开京城,乘舟南下到苏州,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活,不再追求名利,不再踏进仕途。

三不原则

晚年的文徵明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当中,书画造诣很高,前来求字求画的人踏破了门槛。但是文徵明淡泊名利,也不事权贵,立下了三不原则:宗藩、中贵、外国皆不应。有一次,宁王朱宸濠很欣赏他的画作,请他前来作画,文徵明却以身体欠佳推辞了。文徵明很痛恨外寇对明朝的侵袭,所以外国人来求画一律不答应。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诗酒风流、大喜大悲,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他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人,全然没有天才属性,他仅靠着自己的勤奋、专注、学习模仿,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最后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1559年,90岁那年,文徵明在替别人写完一篇墓志铭后,把笔搁在一边,端坐着,静静地结束了他的一生。从此,世间再无文徵明。

绘画特色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等,其中山水画尤其出色。早年他拜师沈周,后致力于学习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

下面两幅作品是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和《林榭煎茶图》。从画作的题目来看,就知道他的创作意图:着力营造啜茶品茗的自然环境,让山水因茶而更具生气和灵动。

其中《惠山茶会图》绘于1518年的清明节,是一次茶会的记录,画的是文徵明和好友游览无锡惠山,一起饮茶赋诗的场景。画的右边是半山碧松,有两人踱步于山间小径,边行边谈,另有一少年沿山路而下;左边茅亭中两人围井栏坐着,谈兴正浓,一旁支起茶桌、茶灶,一名童子在候汤,茶桌边有一人手作揖,正在迎接另两位茶友的到来。这幅画体现了文徵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

书法特点

文徵明学习书法最开始是跟随李应祯,后来广泛学习前代名跡,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他的书法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没有雄浑的气势,却具有晋唐书法的风致,形成自己的风貌。他的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媲美。

猜你喜欢
惠山文徵明茶会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文徵明:吃亏是福
新时期的风雅之集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
如何办好一场茶会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