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使人心得宁静

2021-03-10 10:08刘东
中国收藏 2021年2期
关键词:定窑金代纹饰

刘东

牛在古人的生產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与牛有关的民俗、文化也流传颇多。如《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在冬寒初春之时节,有鞭土牛、送寒气、迎新春的习俗。唐代元稹有诗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汉代墓葬中就常出土陶牛等随葬冥器,唐宋以后的瓷器、铜镜、竹木雕等文物上更是较多出现与牛相关的纹样图案。这里来介绍两组瓷器上的“牛”纹图案。

白瓷佳品

金代定窑白釉模印“吴牛喘月”纹芒口碗,碗高7.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6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其碗为敞口,深弧腹,圈足,除口沿外通体施白釉,口沿不施釉,称作“芒口”。

北宋时期,定窑首创“覆烧法”,即把碗、盘反扣过来装烧,利用支圈垫架,一个匣钵内可装烧多件器物,节省空间、提高产量。而“覆烧”时,由于碗的口部扣于支圈上,所以口沿不能施釉,避免粘连。这就是“芒口”形成的原因,此后金代定窑沿用了这种工艺。

这件金代定窑芒口碗外壁素面无纹饰,内壁及内心模印三组纹样,分别是近口沿处一周连续的回纹,内壁满饰缠枝花卉纹,内心模印“吴牛喘月”纹图案。总体观之,此碗器型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洁白、釉面匀净,模印纹饰精细,是一件定窑白瓷中的佳品。

金 定窑白釉模印“吴牛喘月”纹芒口碗安徽博物院藏

碗心模印“吴牛喘月”纹图案

负载情感

瓷器的纹样装饰,早期多为几何纹、花卉纹、草叶纹等,宋金时期人物纹、故事图案开始较多见于瓷器装饰中,如磁州窑黑地白花的人物故事题材,元代以后的青花瓷更是将故事题材纹样发挥到极致。而以刻花、印花装饰为主的定窑,多以细密的花卉纹装饰见长。而这件金代定窑芒口碗除了内壁精美的模印缠枝花卉纹饰外,内心还出现了“吴牛喘月”故事纹,是较为难得的。

“吴牛喘月”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间较长,这里的水牛苦于炎炎烈日,晚上见到月亮也害怕是太阳,就喘起气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诗句。

1984年,故宫博物院杨静荣先生《陶瓷装饰纹样——“吴牛喘月”考》一文进行了详细考证,指出金代耀州窑和定窑瓷器上常见一种月亮和牛为题材的纹样图案,早年人们以为是“犀牛望月”故事,但实际应是“吴牛喘月”的典故。杨先生认为金代“吴牛喘月”纹与同时期的“忍”纹一样,是北方制瓷工匠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工匠们在金人统治下过着“吴牛喘月”般的生活,同样的“吴牛喘月”题材也见于金代的铜镜纹饰。

民国 孔雀蓝釉浮雕“老君骑牛”纹扁瓶安徽博物院藏

踏实前行

孔雀蓝釉浮雕“老君骑牛”纹扁瓶,扁瓶高33.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11.6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该瓶通体施孔雀蓝釉,造型为盘口。长颈,颈部浮雕缠枝花卉纹,颈身两侧置一对象耳。扁圆形瓶身,瓶身开光内浮雕“老君骑牛”图案。瓶底下承外撇的高圈足,足底中心戳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印章款,从该扁瓶的风格看,应为民国时期的陈设瓷器,此款为民国时常见的仿乾隆款。

该瓶的主纹饰是瓶身开光内的“老君骑牛”图案,刻画的是束发长须的太上老君,左手持如意、右手扬起云帚,骑于牛背上的形象。太上老君是传说中道教的神仙,原型一般认为是道家始祖——老子,而他的坐骑是一头青牛。

在历代与老子或太上老君相关题材的壁画、雕塑作品中,牛总是与之相伴,而这些牛的形象总是憨厚的、踏实的。比如这件扁瓶上的牛俯首回望、慢步前行,这也是人们心目中牛的一贯形象。

猜你喜欢
定窑金代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金代社会阶层间个体晋升的途径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从猛安、谋克官印看金代的尺度
海丰镇的兴盛与衰落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