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事件,丰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3-10 11:19郁黛嫔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郁黛嫔

【摘要】基于学生认知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典型生活事件,让日常生活真正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能使学生在认识、感知、体验生活事件中,诱发道德冲突,更好地感悟、理解与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得更全面的道德判断。文章在分析生活事件内涵与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事件的选取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事件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专门性课程,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选取的生活事件过于虚拟,没有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难以引发学生真切的道德情感体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特点,选取那些最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典型生活事件,让日常生活真正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使学生在认识、感知、体验生活事件中,诱发道德冲突,更好地感悟、理解与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得更全面的道德判断,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

一、生活事件的内涵与类型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形态的事件,它是人类生活与实践的综合。生活事件最显著的特点是生活属性,它与人们的生活高度关联,反映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态,是为人们所普遍熟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活事件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情感、理想、追求與价值观等。

生活事件类型具有丰富性,可以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时间性生活事件。它是从时间角度进行界定,与时间有关的事件,包括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第二,空间性生活事件。它是从事件发生的空间进行界定,与空间密切相关的事件。第三,日常性生活事件。它是就事件的性质而言的,是发生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件,不同于宏大的富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第四,时事性生活事件。它是就事件热度和关注层面而言,是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门事件。可见,生活事件具有广泛的覆盖性,涵盖学生生活时间与生活空间,聚焦现实生活,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二、生活事件的选取与运用

基于生活事件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深入解读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并对接学生学情实际和认知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论,改变被动接受的现状,使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行动力,让学生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一)运用时间性生活事件,强化学生时间规划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是强化学生的时间规划意识。小学生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不足,对时间缺乏科学的认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合理地运用时间性生活事件,强化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节奏,有条不紊,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如在“我们班四岁了”一课教学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个任务:搜集整理班级活动图片,并根据图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班级经历的实践。同时,笔者进行全方位的资料搜集与整理,按照一至四年级的顺序将班级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将这些图片按照四个年级段,分四个时段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回忆班级的相关事件,最后用“(  )的(  )年级”形式表达自己对各个年段班级生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运用“我想对(  )年级的我说,(      )”形式,要求学生总结自己在班级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时间性事件的运用中,有机结合图片,以图片调动学生关于时间性生活事件的记忆,让学生在回忆中重温班级生活。通过回忆,学生不仅对三年多的班级生活进行理性的沉思,而且借助提示性语言,与班级中的“我”进行对话,强化了其班级主人公意识。以时间为主线,又强化了学生的时间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三年多的时间一晃而过,从而在回忆中思考并学会规划自己的班级生活,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更好地融入班级。

(二)构建空间性生活事件,培养学生的空间规则观念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逐步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应对新环境、新生活时,不少学生表现出不适应性,更有学生缺乏空间规则观念。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空间性生活事件,强化学生的空间规则观念,使其建立起空间秩序意识,学会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中采取适合的言行,避免言行与空间的不适感。空间性生活事件的构建要遵循由有限向无限扩展的原则,从学生最近、最熟悉的空间事件入手,逐渐地扩大学生的空间范围,从而引领学生全方位了解生活,形成不同的、差异化的空间规则意识。

例如“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往往不注重从班级层面进行拓展。为此,笔者对本课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不同空间的生活事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班级最近发生的“不良事件”,让学生一边交流事件,一边分析这些事件对班级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纷纷提出要制订班规,从而明白班规是班级的需要,是为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一旦离开了班规,班级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校近期出现的学生违规事件,以及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理办法与依据等,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过好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如何做一名好社区成员、好公民等。

这个环节,从学生班级生活空间入手,构建班级范围的空间生活事件,让学生通过生活事件真切体验到班规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将视野转向校园、社区乃至社会更广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班规转向普遍性规则建构,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规则,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

(三)聚焦日常性生活事件,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能力

生活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件,又有平常无奇的日常事件。生活事件的性质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要运用时间性、空间性生活事件,而且要立足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关注学生日常性生活事件,深入學生平淡而琐碎的生活,将焦点指向学生常态化生活,倾听学生生活中的“呢喃”。这样才能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亲和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领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能力。

如“这些事我来做”一课的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料理自己生活的意识,掌握做家务的技能,同时在料理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学会感恩父母。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运用手机或者照相机将自己的一日生活片段拍摄下来,再梳理一下家庭一日事件中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家长做的,家长做的事情中哪些是可以自己做的。在教学完本课后,又布置一个课后实践任务:利用周末时间,采用角色反转的方式,让父母将一日中自己料理生活的视频拍摄下来,并围绕其中一个家务制作一个家务活技能指导视频。

这个环节,聚焦学生日常性生活事件,利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家庭日常生活事件,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时间,让学生关注生活事件,并参与到事件中。学生在亲历日常性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我道德能力在悄无声息中自然生长。

(四)关注时事性生活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聚焦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并不意味着对宏大事件的排斥。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拓宽课堂教学视野,关注时事性生活事件,适当地援引时事、热门事件,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安心读书,而且能主动融入时代,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如在教学“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时,笔者结合香港问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投放《国安法》,引导学生了解“港独”分子的种种劣行以及香港人民的普遍诉求。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时事热点事件获得了真切的了解,从而对班规知识进行了迁移,意识到《国安法》的出台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通过援引时事性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狭隘的个人生活中摆脱出来,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公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坚定地维护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从小学好知识,掌握担当社会责任的本领,扩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应。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援引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置于生活事件搭建的场景中,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促进道德生命的自然成长。

【参考文献】

余粤.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7):18-20.

张惠君.生活德育 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76-77.

何培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1):7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