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浅析

2021-03-10 11:19陶君仪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陶君仪

【摘要】鉴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学生正确道德观念、良好精神素养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文章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渗透进行了简略分析,以促进对学生的文化熏陶,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建立。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渗透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意识的重要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教学理念的树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丰富。传统文化是一种能够影响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重要文化;地域文化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作为新时代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发挥两者的作用,凸显其价值,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1],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文化精神的提升。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重视时事新闻,夯实文化根基

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道德建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以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变。比如,教师在对时事政治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引,使其以传统文化为立场,对相关的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和体会,从书本学习中解脱出来,拓宽眼界,不断提高问题思考能力、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如,教师可以以“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如何做既能够遵循自己的道德原则,又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为话题,让学生展开相应的探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知识点和实际生活,对热门话题进行深度剖析。当学生剖析并获得结论之后,教师让学生对此结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2]。利用这样的方式,方能巩固沉淀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传统“尊老爱幼”美德的继承弘扬中,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文化情境,促进文化熏陶

教学情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创设的特殊教学场景。创设情境,不仅是为了在课堂中对道德与法治现象进行引入,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获取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全面观察学生的同时,利用多样化手段,对传统文化情境进行创设,在加强学生对情境的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比如教师在教学“我参与,我奉献”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节目。如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钟扬,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其长期致力于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生物,更是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3]。钟扬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钟扬援藏、授课、研究青藏高原物种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钟扬的事迹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对钟扬的奉献精神进行深刻感悟。采用如此的教授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了解,又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其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地域文化的渗透

(一)采用地域文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课成功的基础,就是有一个优秀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想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应该设计好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和家乡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进导入环节,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了解,并能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介绍。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家乡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了解美丽的家乡风光。教师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风光时,可以对学生展开提问:“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哪些风土人情呢?”学生陷入对自己家乡风土人情的思考当中,在思维的发散中,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观点[4]。在此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地域文化,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在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入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地域文化设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才是课堂主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设计问题,让学生认同地域文化,展开自主学习探究。

例如,“可爱可敬的家乡人”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感知家乡的久远历史,激起对家乡优秀人物的敬佩和热爱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提问学生自己的家乡出过哪些名人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名人所做的一些事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进行探究。利用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程度,使学生掌握名人事迹。

(三)实践联系地域文化,优化学习方式

陶行知曾说,生活是知识的来源,也是知识的回归之所[5]。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地域文化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章节知识时,就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实地考察,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发展历史和名人事迹等进行调查探索,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收获,发表相关的观点。教师在讲完课后,可以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调查探索的结果。

如有些学生对桂林漓江景区进行了调查,知道此景区是中国山水景观的代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号称“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有的学生对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了了解,明白北海银滩面积已经超过了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其更是以“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等特点而被称为“中国第一滩”;还有的学生探索了大新德天瀑布,了解了瀑布的宽和高,知道瀑布有着磅礴的气势,被誉为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曾经大火的电视剧《花千骨》便是在此地拍摄;等等[6]。由此可知,利用融合了地域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中加强对自己家乡各方面的了解,在强化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的同时,实现对高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学生精神素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能够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全面形成和发展。对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最大化发挥两者的价值,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品质素养的形成。只有如此,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行,为学生今后健康地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赵盼.浅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0(56):119-120.

宗凌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3):88.

兰素琼.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20(06):70-71.

张丽菊.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45-46.

周绍森.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7):84.

谭仕武.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2020(17):236.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