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

2021-03-15 05:29李学凯
锦绣·下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自我意识

李学凯

摘 要: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过程。早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博士论文时期,主要思想高扬自我意识,《莱茵报》时期,主要思想对现实的反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主要思想对现实的反思,《德法年鉴》时期,主要思想批判的人本主义。本文主要论述这四个时期思想的依次发展过程。

关键词:自我意识;市民社会;政治解放;人类解放;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

(一)博士论文时期;高扬自我意识1839—1841。

1839年马克思加入博士俱乐部,由于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非常注意自我意识的哲学。马克思之所以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研究古希腊晚期哲学,主要是因为晚期古希腊哲学主要是关注自我意识,把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质。古希腊晚期哲学主要代表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马克思认为这三个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是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以伊壁鸠鲁为例,古希腊自然哲学最高成就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决定论,只是承认原子的自由下降做直线运动,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除了做直线运动以外,而且还可以产生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伊壁鸠鲁认为世界就是由于原子偏离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的。因此伊壁鸠鲁进一步认定,世界是由偶然性确定的,人应该确立自由的维度。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以无神论和自我意识为核心的理想主义,它包含着自由理性的原则。而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和自由原则由此成为马克思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古希腊晚期哲学对后世的宗教哲学构成了批判性对话,才使得马克思眼中的德国哲学和古希腊晚期哲学一样面临着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1841年三月马克思写出了《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主要是与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功能的理解有关。在马克思看来,自我意识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哲学功能的理解——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

(二)《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的反思1842—1843。

马克思在该时期虽然依旧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立场,但是现实问题与他立场之间的实际矛盾促进了马克思对自己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书报检查令和出版问题.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赛尔河沿岸农民的贫困问题,并在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中表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1)继续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立场。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 克思尖锐地指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限制出版就是对自由理性的扼杀,是违背国家和法的本性的,因为国家和法律的基础是自由理性。强调‘‘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

(2)发现自己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但主要批判现实。1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赛尔记者的辩护》两篇文章中,马克思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分别论述了物质利益问题和个人行动与制度的客观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问题和等级问题决定了人们对待事物和法的态度,不同的社会等级有不同的利益,这决定着他们制定法的态度,普鲁士的国家和法都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2关于人的行动和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评论书报检查制度时就指出,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和制度所决定的,人们只是注意个个别人和检察官,却不知道决定他们行动的社会制度问题。因此改变个人的行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想改变农民贫困的悲惨现状,不能依靠当权者的意志和感情,而是要改变现存的政治制度本身。3强调哲学要走出自身,成为一种现实的批判力量,强调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哲学是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强调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不过真正的理性存在与人民之中,出版物和哲学就是这种理性的集中体现。

总之,马克思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强调哲学要走出自身,成为一种现实的批判力量,并且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现存社会制度本身。这标志着马克思正在告别青年黑格尔派,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夏;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市民社会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贵族之外的第三等级之外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它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有时它同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同样的意义。与此同时也指资产阶级活动的社会,即经济领域私人活动的社会。其引申含义是指,财产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尤其是指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的社会同国家的普遍利益相分裂的产物,体现了资产阶级早期政治经济行为的二元化。在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中不难发现,马克思已经察觉到“私人利益”总是处在“普遍利益”的上风。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重视与研究,首先得益于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成果。不过,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已不再是处于由政治国家决定的从属地位的范畴,而是经过批判改造.并加以科学.准确地规范后,变成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針对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他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2)市民社会是“物质的生产关系的总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人类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现实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联系起来,“身为市民社会一份子的真正的人”,为满足其各自的需要,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活动。因此,马克思将市民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物质“交往形式”。3)市民社会是国家以及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冲突决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市民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来实现的。因为分工发生变化,人们在生产.交往中的物质关系.经济组织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国家及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4)市民社会的形态是不断演变的,并推动国家政治的不断变革。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得“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因此,市民社会的形态随着生产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并推动国家政治的不断变革。发起于市民社会中的政治革命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市民社会与国家实现了分离。

(四)《德法年鉴》时期;批判的人本主义1843—1844.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批判的人本主义哲学思考的出发点。该时期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批判哲学,其特点是把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但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并认为应该把以人为核心的理论变成一种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分别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充分表明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道主义思想。

1)首先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正是因为颠倒了的世界观使苦难的人们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幻想的世界。因此宗教里的苦难即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角度出发对宗教的分析显然已经超过了费尔巴哈。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由此马克思阐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本质区别。政治解放只是一个社会集团的解放,它触动的只是政体形式和财产分配等问题,而人类解放则要求废除私有制 触及整个社会大厦基础。

3)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是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后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因此它本身表现为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4)马克思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關系。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掌握群众手中,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必须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虽然还明显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把人类解放归结于消灭私有制,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对革命实践作用的论证,都显然超过了费尔巴哈。也正是在这些基本点上,马克思已经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8000)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自我意识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市民社会批判
从“政治解放”概念看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