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传播新途径

2021-03-15 06:11杨佳斌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微课堂非遗传播

摘要: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模式,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开展非遗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承传播地域文化,将非遗传承融入互联网时代。本文通过2020年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在公众号上推出“互联网+微课堂”的实践,探索非遗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播,实现非遗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堂 非遗 传播 途径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多样化,并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带来的快捷、简单、方便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智能设备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互联网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非遗”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多以图文介绍或传承人自办快播的形式出现,非遗微课堂教学模式较少出现,2020年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非遗微课堂,传播非遗保护成果。非遗微课堂推出后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阅读量达到6755次,极大地提高了非遗的传播覆盖面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这种微课堂形式在受到群众欢迎的同时,也让非遗传播人员深思,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传播非遗,将非遗传播融入互联网时代,成为传播非遗的新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非遗微传播的背景

互联网开放、共享和广泛参与的特性能够为非遗传播带来全新的体验,从而提高非遗的影响力,实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长期以来,非遗传播主要靠线下公开课、展示展演等形式进行,而在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传播模式。互联网传播不是要非遗传播人员摒弃固有的做法,而是要寻找更加有效的传播手段。因此,传统的非遗传播形式并没有过时,而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智能设备的普及,为互联网传播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应使互联网成为非遗传播的新方式。

非遗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并成为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非遗作为活态传承,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以人为载体的文化遗产,由于疫情期间场所封闭,人员减少流动,暂停一切人员密集活动,给其传播带来了挑战。传统的面对面、手把手传承无法进行,非遗的展示推广活动不能开展,在全民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如何在防控疫情期间非遗传承不间断成为工作重点。

二、互联网时代非遗微传播的有利条件

所谓非遗微课堂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非遗传承、传播、展示等线上短视频教学方式,使用微信公众号、快手直播等各类网络平台,它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融媒体形式围绕某个非遗知识点开展简短、完整的传播活动,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一)互联网时代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机App应用大量推出,并迅速成为传播各类信息的主要工具。微信公众号就是一款具有影响力的手机应用程序,疫情期间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非遗微课堂栏目,主要以非遗传承教学短视频为主,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来说,微课短小,针对一个项目说深讲透,可以随时随地不受环境影响,反复播放学习,看似短小,但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学习起来更加便利和高效,为人们线上培训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二)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覆盖性,给非遗传播提供了空间。如今的互联网传输速度越来越快,覆盖区域越来越广,未来5G技术的运用使传输速度会更快,为互联网传播非遗带来了更好的体验。非遗微课堂视频一般在100兆左右,可以流畅地在线学习观摩,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反复学习。比如2020年4月份,丹东市群众艺术馆推出10期非遗微课堂,阅读量达3800多次,有网友在传承人朋友圈留言:“非常喜欢这样线上教学小视频,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这样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视频。”从阅读量和评论可以看出,运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传统文化能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和更多的传承人群。

(三)互联网微课堂让非遗传播成本更低。互联网传播非遗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相对于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成本更低。传统的非遗展示推广活动,需要必要的场地,购置用于传承活动的设施设备等,需要工作人员组织协调传承人与活动参与人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只需要简单的空间,一根网线和一台电脑,就能实现完整的展示传播活动。比如,2020年3月份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在公众号上推出5次微课堂,阅读量为2013次,平均阅读量402次,相对于线下活动每场几十人,线上活动大大提高了参与人数。同时,由于是居家学习,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互联网时代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传播非遗。

(四)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播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有更广阔的天地。以前的非遗宣传推广普遍以展示展演等形式为主,这种定期集中的展示展演,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有限,互联网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打破了这种传播方式,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其更有利于非遗在年轻人中传承传播。《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短视频忠实用户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接近七成。互联网传播非遗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容易进入大众和年轻人的视野,运用网络技术拓展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给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三、互联网时代做好非遗微传播的思考

互联网让人们意识到线上传播的必要性。非遗微课堂不是简单地将视频上传到网上,而是通过互联网宣传、推广、传播非遗,这是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丹东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微课堂设立之初,是考虑如何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传播传承非遗,随着课程的陆续推出,发现这种传播形式非常具有优势。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对这种传播形式进行完善,寻找更加符合传播非遗的发展之路,以期更好地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

(一)转变思路,建立起现代传播理念。传统的非遗传播模式是师带徒或者现场展示宣传,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传承人要积极面对时代发展,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比如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空间,缺少面对面的心手相传,只能表演给人家看,达不到传播非遗的目的。从实践看,微课堂具有便利性和灵活性,而且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年轻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终端学习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技艺。

建立现代传播理念,不是说抛弃以往的线下传播方式,而是互联网时代给非遗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传播途径。传统的面对面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非遗传播不应该固守传统方式,而应该积极“触网”“用网”。诚然,不是所有的非遺项目都适合线上传承教学,比如民俗类项目,应以展示宣传为主。非遗传播人员在工作中重点选择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开展微课堂教学,只有转变思路,适应时代要求,线上线下 “两条腿走路”,非遗传播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二)取长补短,在课程质量上下功夫。非遗微课堂是以录播或直播的方式开展授课,这就对授课的传承人和采录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授课传承人在面对空洞的摄像头时,对每一步操作要讲解清楚,语言表达要规范,重点和难点要在短时间内表达准确。另一方面,对视频采录技术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微课堂视频不是新闻纪录片,也不同于风光宣传片,而是基于传承传播非遗的教学片,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对镜头有良好的运用能力,了解课程的内容,对非遗项目有较深的认识,采录过程中重点步骤应该心中有数,不能漏掉关键环节。总之,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是课程视频,技术人员和传承人互相取长补短,拍摄出既能学习非遗知识又能吸引人的优质视频,同时拍摄精彩的视频节目也能起到推广公众号、增加转发数的作用。

(三)持续推广,做好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微课堂的载体是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平台,公众号推广好坏直接影响参与程度和传播效果。丹东市群众艺术馆设立非遗微课堂,是利用已有的成熟的公众号,使非遗微课堂推广事半功倍。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微信公众号精准定位,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公众号主要是发布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公益培训等群文活动的信息窗口,群众关注度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较大,为推广微课堂提供了便利。但是还要加强推广运营工作,号召传承人订阅公众号、大量转发公众号等,利用自身影响力提高公众号的关注度,还应做好公众号规划,如课程发布频次应相对固定,掌握间隔时间,避免发布频次过长或过短,定期发布,形成规律,通过长期稳定的发布时间吸引群众参与,持续在各类文化活动现场开展扫码订阅公众号宣传活动,吸引群众关注公众号。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信息传递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促使文化馆从传统的非遗传承传播模式向互联网传播方式转变,改变了文化馆对互联网传承传播非遗的认知,启发了非遗传播工作人员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思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设备应用程序不断更新,互联网为非遗传承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传承非遗,应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特别是青年一代,他们是互联网使用和今后传承非遗的主要人群,能够为非遗传承带来新的活力。通过互联网的广度和速度,非遗微课堂作为互联网传播非遗的新载体,能够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动非遗传播得更远、更广。

参考文献:

[1]茅渝锋.信息时代的传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吕森林.玩转互联网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3]杨红.从传承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4]向勇.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杨佳斌,男,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微课堂非遗传播
“微课堂”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
优化高中化学 “微课堂” 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