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霜

2021-03-15 06:18程应峰
小品文选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伙计竹筐人头

程应峰

小时候在乡村,在冬日,常见屋瓦上的冰霜。它向人传递的,是一份彻骨的寒意。

关于瓦上霜,唐朝诗人张籍说:“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也就是说,张籍对寒凉的、没有情感温度的瓦上霜是没有好感的。宋代诗人陆游以纸墨同老子对话时,也心生感慨:“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他借瓦上霜慨叹人生短暂,告诫世人,不要以为身强体健,就不珍惜光阴。

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很多人看来,这一类型的人,无疑是狭隘的、自私的、没有协作精神、明哲保身的人。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问题必须由自己解决,不要随意对别人的瑕疵指长道短。应该说,这样的做人准则并无不妥之处,里面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家学说思想。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不就没有纷争只有清静只有太平了吗?

自家门前的雪,各人自己打扫,是自然而然的寻常事,是不能也不可能等别人来打扫的。在一个众人居住生活的区域内,各人做到自扫门前雪了,路途的通达也就自然而然了。他人瓦上霜,你成心想把它们弄掉,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碎出一地瓦片,酿成祸端。所以,“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没有什么可以予人口舌的。

有一则寓言足以说明“偏管他人瓦上霜”会造成什么后果:一只猴子十分熱心地把一条鲤鱼从水里捞上来,放在草地上。麻雀惊奇地问它:“你到底在干什么?”猴子得意地回答:“你没看到它快淹死了吗?我正在救这个家伙。”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好心帮倒忙,将简单的事弄得一团糟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不鲜见。

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一说,鲁迅以为,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鲁迅对这句话的诠释,与庄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所表达的思想如出一辙。

事实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缘于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一小镇上,有两家商铺,一家是布店,对门一家是烟店。两家铺子的关系非常好,店铺里的伙计你来我往都很熟悉。有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清早,布店的伙计勤快地打开大门,拿起扫把就扫起了自己店铺门前的雪,他扫着扫着,抬头间,看见烟铺门前的幌子上挂着一个竹筐,框里放着什么东西,小伙计好奇地走上前去,竹筐里竟然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吓得他赶紧转身回到铺子里。过了一会,烟铺的门也开了,掌柜发现了人头,立即向衙门报了案。地方官闻讯来到现场勘察,随雪地上的脚印找到了布店伙计,不由分说就将他带到了衙门,小伙计有口难辩,有冤莫诉,在严刑拷打下,屈打成招,收入大牢,等候处斩。

过了些时日,衙门差官逮住了一个地痞流氓,这地痞流氓招认他曾经将一颗人头装进竹筐拴在烟铺的幌子上。原来是,烟铺的掌柜得罪了他,他刻意报复,故意栽赃陷害,找他的麻烦。就这样,冤案真相大白,布店的伙计得以无罪释放。这件事后,布店的掌柜对小伙计说:“记住,从今往后,个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幌上筐。”

从此,布店伙计和烟铺伙计就很少往来了。时间一长,“幌上筐”就传成了“瓦上霜”。

“瓦上霜”本是“幌上筐”,筐中的事,你想管,得看看你有没有处置权,管不管得了?否则,稍一好奇,便会惹祸上身,祸己及人。

选自《春城晚报》

猜你喜欢
小伙计竹筐人头
摘菜
旋转的欢乐,旋转的爱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假人头防盗大法
“猎头”行动
朋友圈
村山奶奶家的竹筐
剁肉的哲学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