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小农振兴道路:战略方向、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

2021-03-15 05:53陈龙
关键词: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

摘 要: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实际上是小农的振兴道路,小农振兴道路的关键是统筹推进小农户有序退出、小农户有效成长和小农户有机衔接三大战略方向。重点把握好小农户与大集体、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大产业、小农户与大环境、小农户与大时代五大路径选择,实现小农合作化、小农订单化、小农朝阳化、小农生态化、小农信息化。同时要构建起五重政策保障体系,即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提升小农户内在职业素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小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創新农业补贴方式,增强小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强农业金融扶持,增强小农户发展的硬实力;加强对小农的保险覆盖,增强小农户生产的安全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

引 言

在实践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线和核心[1]。从中央一号文件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中央关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日益成熟。在理论上,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主流政策派、学界理论派以及基层实践派刮起了一股研究乡村振兴的“旋风”[2]。时至今日,乡村振兴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小农户仍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按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农村户籍人口为9.11亿,其中约有2.37亿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生活,约有6.74亿农村户籍人口在农村生活[3]。这意味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必然是小农的振兴之路。党中央也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农情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广大小农户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当前在理论上,围绕小农的振兴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类观点,以贺雪峰、温铁军、姚洋、黄宗智等学者为代表,认为中国的小农没有过时,小农仍然十分坚韧且十分美好[4-7]。这种观点强调乡村振兴就是小农振兴,就是实现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第二类观点,以叶兴庆、何秀荣、党国英等学者为代表,强调资本下乡对小农的替代,要求走规模化的农业发展道路[8-10]。这种观点,强调小农已经日薄西山,难以扛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任。第三类观点,以叶敬忠、严海蓉、陈义媛等学者为代表,强调中国的小农必须走合作化的道路,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11-13]。这三类观点,分别从小农立场、资本立场和阶级立场出发各自阐述了小农振兴的理想化路径,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在中国这样独特的文化、制度和国情背景下,寄希望于某种单一的路径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中国特色小农振兴道路是一个多元化的道路,必须把握好小农振兴的战略方向,才能够有的放矢,实施相应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特色小农振兴道路的战略方向

要实现中国特色小农振兴,就必须真正意识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构成和谐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以及制度背景和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我国既不能走大资本消灭小农户的道路,也不能走清一色小农户的发展道路。只有当小农真正嵌入现代农业发展,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候,中国的农业才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因此,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战略定力、保持历史耐心。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中既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强调“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际上就明确了多元化的小农振兴道路。当前所谓的“小农户”实际上有两条标准,一是户籍标准,二是经营规模标准。农业户籍实际上在名义上确定了农户“一亩三分地”的归属,即该农户也许并不从事农业生产。这就使得很多小农户实际上只是“名义”或者兼职的小农户。从经营规模看,小农户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对应的农业主体,特征是生产规模小,一般为50亩以下。从这两个标准看,我国的小农户实际上也存在不同的类型,从而也在客观上决定了多元化的小农振兴道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农户,笔者提出小农振兴的道路至少应该包含小农户有序退出、小农户有效成长和小农户有机衔接三个重要战略方向。

(一)实施小农户有序退出战略

中国特色小农振兴道路,绝非要谱写小农户的田园牧歌。高度工业化和充分市场化的社会,产生了大量高生产率和高工资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了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相互流动,造成了小农户分化的客观趋势[14]。在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市民与农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农户离开农村,从事报酬率更高的非农产业,实际上是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将小农固化在农业和农村,将会加重农业部门的内卷化或过密化,从而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城镇化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相比,将小农固化产生的问题更加严重,更加难以解决。如曾经以小农现代化著称的日本,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农民老龄化、农地撂荒和村庄衰落等问题。延误了半个世纪的农地集中,最终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瓶颈[15]。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世界农业发展实践都已经证明,只有通过农业过剩人口大量转移,培育出新型经营主体,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在这一点上也不可能例外。

当前我国农业就业人员依然过多,第3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中小农户仍占比98%以上[16]。但这其中包含了两类特殊的小农户:一类是离农小农户,核心特征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仍然保留了农村户籍。这类小农户或在城镇安家置业, 或在乡镇兴办企业, 或常年外出打工, 与土地联系不大[17]。这类名义上的小农户是潜在的城镇化人口。另一类是兼业化小农户,核心特征是年轻子女外出务工、年老父母在家务农。这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当前小农经济结构的主体[18]。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所以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低。因此,他们的农业投入甚少, 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较低。这种类型的小农户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属于隐性的农业过剩人口。农业就业人数下降是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对于这两类小农户,应当积极引导其有序退出农业生产。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小农户离农进城的条件和能力。通过稳定土地承包权,为小农户“确实权、颁铁证”,免去小农户离农的后顾之忧。通过“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升小农户的财产权,为农户进城提供财产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城镇化驱动,进一步稳定农民工就业,拓宽农户进城就业的渠道,提升小农户进城就业的收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和引导小农户就近城镇化,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实施小农户有效成长战略

工商资本下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随着工商业利润的下降,农业潜在利润的提升,资本下乡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资本下乡带来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正是小农缺乏且难以攻克的。事实上,资本下乡推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要素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正是小农生产最大的短板,也是农业现代化所必須补齐的。反对和限制资本下乡,无异于让中国农业永远陷于“低水平均衡陷阱”。反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并认为中国的农业只能小农经营,则更是站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立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靠现有的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小农为根基也许可以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问题。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农业生产者的人力资本有着较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小农户经营体系中,有一类是全职小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一般在20~50亩左右,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家庭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小农户多数是通过人情关系网自发土地流转而形成的“中坚农民”[19]。这类“中坚农民”有的已经在市场化过程中成长为专业大户,从而成为专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当前我国小农户成长的主要方向。应当顺应小农户成长的趋势,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小农户发展的科学路径。为了促进小农户有效成长为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通过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改善小农户生产基础设施、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生产规模适度、生产方式集约、生产管理先进、生产效益明显的农户型家庭农场。第二,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一方面,支持和引导小农户通过联耕联种、联产联销、农场联盟等方式进行合作与联合;另一方面,创新合作社组织方式,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完善小农户利益共享机制。第三,统筹兼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强调要“防止人为垒大户,排挤小农户”,防范土地转让与租赁风险,维护小农户基本权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头作用,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

(三)实施小农户有机衔接战略

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都不能完全的消灭小农,甚至一些国家出现了“再小农化”的趋势[20]。这也充分表明,小农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实践中,中国已经衍生出了小毛驴市民农园、有机农夫市集、共同购买组织、消费合作社等丰富多元的新型小农生产经营模式[21]。作为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农户,在维护农村稳定、承续农耕文明、形塑乡村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小农经营体系中,仍有不少小农户默默坚守着农业而不进城。农业生产不仅是其生活的希望所在,更是其精神的寄托。一些小农户将农业生产视为长期生活的一种“习惯”,是他们面对高速变化的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慰藉。也有一些小农户将农业生产视为一种“养生”,是他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一种“休闲”方式。有些小农户甚至将农业生产视为一种“爱好”,他们以“工匠精神”照料着土地,对农业生产充满着无比的热情与奉献。可以预见,未来仍有一大批小农户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些短时间内既没有进城,也没有放弃农业生产的小农户也依然在“广阔天地”中追求着美好幸福生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是为了让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阳光雨露普惠广大小农户,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着尊重小农户主观意愿、保护小农户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针对那些仍将长期存在的小农户,应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目标,让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当前我国小农户存在着生产困境、资本困境、市场困境、可持续困境、政策困境等多种约束,要摆脱这些约束需要实施多元化的衔接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推动小农户与大集体有机衔接,实现小农合作化;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实现小农订单化;推动小农户与大产业有机衔接,实现小农朝阳化;推动小农户与大环境有机衔接,实现小农生态化;推进小农户与大时代有机衔接,实现小农信息化。

二、中国特色小农振兴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是小农的振兴,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小农的现代化。在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下,未来将有大量的小农户有序退出农业生产,转变为城镇居民,从而有效减少农业过剩人口;也会有大批的小农户通过土地规模化有效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但是也必须承认,在未来也会依然存在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一个重要的基本格局。因此,能否成功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成为真正实现“小农现代化”的关键。为此,需要结合国情和时代背景,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农振兴科学路径。

(一)以合作化为导向,实现小农户与大集体的有机衔接

走集体化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化方式实现小农户与大集体的有机衔接,是小农户振兴的关键所在。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在吉林省考察时再次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22]合作化不仅可以增强小农户抵御自然与市场双风险的能力,还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要素使用过程中的协调成本,提升农业综合经营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在大农场和大公司等农业现代化方式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实现小农户合作化,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理想模式。

以合作化为导向,就是在尊重小农户主观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新型集体化道路。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小农户建立各种新型合作组织,走团结合作与联合发展的道路。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小农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来有效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增强话语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农户”等方式,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二)以订单化为渠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订单农业是信息化时代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重要渠道。从世界范围看,订单农业也早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订单农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小农户与大企业之间的双赢,可以解决小农户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订单农业以合同为保障,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周期中存在的市场价格风险,为小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预期,能够起到增加小农户农业收入、激发小农户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对于大企业来说,通过订单农业可以有效地把分散的小农户聚集起来,从而为大市场提供稳定的生产原料和农产品供给,同时又可以降低获取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交易成本。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小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当前实现小农户订单化的关键可以概括为“三衔接、两保障”。“三衔接”是指:实现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衔接,发展“大市场+合作社+小农户”“大市场+龙头公司+小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订单模式;实现小农户与大超市的订单衔接,将小农户农业生产纳入各种连锁综合超市、生鲜超市和水果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实现小农户与“互联网”的订单衔接,实现小农户与新兴网络平台经济的有效衔接,以互联网订单的模式,发展小农户线上农业。“三衔接”的订单农业模式,将实现小农生产与农业经营方式革命、超市革命、互联网革命等的有机衔接。“两保障”是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保障订单农业运行安全。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系统的信用档案制度,有效约束大企业和小农户的潜在违约行为;完善订单契约机制,保障利益共享。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小农户和大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以朝阳化为目标,实现小农户与大产业的有机衔接

将农业从没落的夕阳产业转变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将农业转变为新型的“第六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受到严格制约而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走出一条提升小农户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新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也是小农户与大产业有机衔接的重要目标。小农户要实现朝阳化的目标,其主要途径有四条:第一,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大力发展复合农业、循环农业,实现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的多元农业经营格局。第二,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发展农业特色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第三,积极拓展农业发展新功能。实现小农户与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小农户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同时将小农户发展融入到农业嘉年华、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的探索当中。第四,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利用好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鼓励发展“网红”农业、电商农业。弘扬农业“工匠精神”,鼓励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构思农业等创意农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发展农业私家定制、农业众筹、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

(四)以生态化为要求,实现小农户与大环境的有机衔接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加绿色、更加健康、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这就要求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实现生态化、绿色化,即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指导,以生态农业为实践依托,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三型”农业。

小农户生态化,就是要实现小农户与大环境的有机连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绿色化”,重点可以概括为四个“绿”:第一,构建绿色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产品的“绿色”产业附加值,增加小农户收入。第二,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新业态,增强小农户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度,实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我”。第三,强化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引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让更多的绿色科技创新惠及小农户。第四,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补贴,让小农户享受更多的“绿色”发展优惠包。通过四个“绿”的整体推进,提升小农户绿色生产和供给绿色农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小农户与大时代的有机衔接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正在成为各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基础生产要素。小农户只有掌握充分的科技、市场、金融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防范现代农业生产存在的高风险。小农信息化,也是小农户摆脱传统小农意识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关键。没有小农的信息化,就谈不上小农的现代化。

小农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农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小农户成为新时代的“智慧”农民。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四点工作:第一,实现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对小农户的全覆盖。全面推动“宽带中国”战略,统筹推进“云”“网”“端”建设,建设“宽带乡村”,让小农户在乡村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入互联网。第二,实现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对小农户的及时有效共享。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治理智慧平台,打造分类齐全、动态更新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三,实现互联网资源对小农户的有效聚集。以“互联网+”为导向,鼓励如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子商务平台更多更好地进入乡村,为小农户提供更加優质化的信息化服务。第四,实现小农户信息化培训的常态化。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自主举办、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面向小农户开展信息化知识的专项培训,提高小农户提取、分析、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三、中国特色小农振兴的政策保障

有效的战略导向和路径选择,需要完全的政策体系予以保障。为更好地落实中国特色小农振兴道路,需要完善如下政策:

(一)建立农民职业体系,引导小农户生产新跃迁

农业发展离不开职业化的现代农民,提升小农户的职业素养、文化水平、管理能力是适应高度市场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在多地实施职业农民培训试点,效果十分明显。为了加强对小农户的职业培训,需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引导小农户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历史性跃迁。首先,要制定并出台科学合理规范的农业从业资格标准。依据国家规定的农业从业资格标准,对小农户进行职业资格认定,确定职业农民的不同等级,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涉农院校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对农民进行免费的定期培训,以加快提升小农户的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要倡导新“上山下乡”运动,让更多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走到田间地头去,在农民身边开展“土课堂”。最后,要建立职业农民退休制度。规定农民退休的年限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让一些不再具备生产能力的小农户能够更加积极和安心地退出农业生产。

(二)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激发小农户发展内动力

在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小农户存在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生产困境。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根本的保障。首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生产类组织,提高农业要素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机协会、育种协会、代耕协会等服务类组织,为小农户农业生产提供全方面的社会服务。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建立各类权益类组织,如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要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应融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格局;社会化服务应覆盖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为小农户提供育种、生产、营销、科技、金融、保险等全方面的服务。最后,还要培养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高质量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利用队伍的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小农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市场中介组织有机联合起来。

(三)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夯实小农户生产积极性

对小农进行补贴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趋势。自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为核心的农业补贴体系,但现有的农业补贴方式,都是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农业发展业态的转变,农业补贴方式也应该相应的创新。因此,除了要在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上进一步加强对小农的补贴力度,提升小农户的补贴水平外,还要拓展对小农户的补贴范围,如构建绿色补贴、金融补贴、市场风险补贴等多种新型补贴。绿色补贴就是对小农户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实施水土保持等农业绿色化、生态化等措施的行为进行补贴,要将农业绿色补贴与生态补偿机制连接起来,让小农户享受更多的绿色发展红利;金融补贴主要是对小农户融资进行补贴,降低小农户的融资成本,缓解小农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场风险补贴主要是对农产品差价补贴,小农户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粮食等农产品,政府预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稳定小农户对市场的预期。

(四)加大农业金融扶持,增强小农户发展硬实力

传统金融体系往往服务不到或者理性回避小农户,这是因为小农户生产风险大且收益低,违约风险较高。在贷款规模有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会偏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导致了小农户贷款被挤压,形成了小农户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要增强小农户发展的硬实力,就必须加强对小农户的金融扶持,让小农户发展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建立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社会公益性金融机构、市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农民互助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农业金融体系。实施金融服务站下乡进村,让小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小农户贷款抵押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盘活沉睡农村的资产资源,探索生产性贷款担保方式。在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创新小农户抵押贷款的方式,如积极探索“两权抵押+担保”“两权抵押+保险”“两权抵押+其他产权共同抵押”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模式,缓解小农户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加强农业保险覆盖,提升小农户生产安全感

小农户抵御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更加需要农业保险政策的支持。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小农户的参保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因此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小农户的农业保险覆盖。首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小农户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一方面加大对投保小农户的保费补贴,提高小农户的参保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补贴,如管理费用补贴、再保险补贴、研发和培训补贴、农业保险推广与教育费用补贴等。其次,要继续推广农业保险PPP模式,形成国家政策性保险和社会商业化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小农户的覆盖范围,提升小农户农业保险的精确度;另一方面要扶持、引导商业化保险机构的发展。最后,要加快构建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合理安排中央、地方和保险机构的权责利,确保发生大灾时,参保的小农户利益不会受损。

四、结 语

要实现小农现代化,必须实施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除了前述提到的三大戰略方向、五大核心路径和五重政策保障外,实施小农现代化的关键是执行。这个过程必须始终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国的小农户情况复杂,不同地方又有各自的独特性,因而决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不同类型的小农户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主观意愿放在首位,不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行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农民自己感觉满意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55-62.

[2] 叶敬忠,张明皓.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4.

[3] 韩长赋.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求是,2018(2):26-28.

[4] 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71-76.

[5] 温铁军,刘亚慧.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三农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40-46.

[6] 姚洋.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J].中国生态文明,2017(1):82.

[7]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J].开放时代,2016(2):11-36.

[8] 叶兴庆.演进轨迹、困境摆脱与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选择[J].改革,2016(6):22-39.

[9] 何秀荣.关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5.

[10] 党国英.关于乡村振兴的若干重大导向性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9(2):172-180.

[11] 叶敬忠,豆书龙.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64-79.

[12] 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J].开放时代,2015(5):49-69.

[13] 陈义媛.组织化的土地流转:虚拟确权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激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23.

[14] 张彤璞,郭剑雄.现代农民形成的三个维度分析——基于就业选择集的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6):140-149.

[15] 葉兴庆,翁凝.拖延了半个世纪的农地集中——日本小农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的艰难历程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4-137.

[16] 屈冬玉.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7-06-05(07).

[17] 郭剑雄.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与农户的双向分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1):112-118.

[18] 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2):45-65.

[19] 贺雪峰.论中坚农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

[20] 叶敬忠.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兼序《新小农阶级》中译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21.

[21] 付会洋,叶敬忠.论小农存在的价值[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0-28.

[22] 习近平.坚持新发展理念 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人民日报,2020-07-25(01).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