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2021-03-16 09:40姚冬兰鲁剑锋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姚冬兰 鲁剑锋

[摘 要] 相较于浅层学习,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进行道德情感的培育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深度学习的理念引领,突出情感的深度投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通过生活育情打破情感与知识的壁垒,通过情境育情促成情感与思维的融合,通过活动育情确保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为学生情感世界的构筑绘就蓝图,为幸福生活的启航照亮前程。

[关键词] 深度学习;情感培育;道德与法治

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培育学生道德情感的问题,许多论著都做过阐述,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情感的缺位或投入程度不足,依旧是制约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对深度学习与学生道德情感培育关系的认识

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有三种状态: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情感参与,或产生抵触情绪的消极学习状态;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投入较低水平的情感,对某些现象作出简单反应的浅层学习状态;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较高水平的情感,能对有价值的事物产生深刻共鸣,进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行为上表现得更坚定的深层学习状态。

情感的激发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触发这一机制的钥匙握在教师的手中,它就是“引导”。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借助合适的手段,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因子,唤起情感投入,产生共鸣,从而“把道德认知与道德体验结合起来,把隐性与显性结合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特定的道德情感”。

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人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从低到高逐级内化的五个层次:接受、反映、价值评价、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前两个目标层次反映出以“记忆、理解”为主的浅层学习,只能诱发情感的浅层投入;而以“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标志的深度学习,则更容易推动“价值评价、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目标的达成,为培育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知识学习和情感投入的过程通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学生情感的深度投入,使得道德情感培育的效果得到相应改善。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和要求

深度學习视域下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凭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全情投入探究实践,建立起有态度、有正确价值观和信念等内在和谐的系统,为不断强化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提供情感上的保证。

为了使目标得以顺利达成,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需要引起注意。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深度学习”一词,意在凸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深度学习的关键,也是培育道德情感的必经之路。教师要把“教”的落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切实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引领和帮助学生感受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人类文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品质。

(二)突出深度学习的理念引领

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情感培育更加注重道德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注重高阶思维对道德认知的深度加工,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究。它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更关心学生内部驱力的强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作为“全人”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深切感受和体验道德情感正向生长的快乐,加快价值朝概念化的方向转变,举一反三,学会应对生活中更多不同的道德情境,从而确保稳定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就是深度学习引领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真正价值。

(三)突出情感的深度投入

学生情感投入的水平决定了道德情感培育的效果,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道德教育能否有效。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进取心、敬畏心、责任心等得到满足和提升,不断丰富情感经验,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情感系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情感投入程度的实时观察,及时掌握学情的动态变化,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全情、全程投入到情感学习中。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路径

(一)生活育情,打破情感与知识的壁垒

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立足生活组织教学,在教材的文字符号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认知和思维,为唤醒真实情感做好心理铺垫。这种学习“既是符合儿童自身的需要,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又是与儿童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的学习”。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教材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猜一猜主人公余强能否成功挑战一天不见广告。如果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猜测将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种学习是无意义的,产生的情感也是浅表的、浮躁的。所以,我们不妨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用心观察身边的广告,然后展开联想,感受广告的无处不在。

(二)情境育情,促成情感与思维的融合

深度学习要求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要在激发情感的基础上,为高阶思维的参与创造有利条件,促成情感与思维的融合,进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和公物的故事”环节中,可以请学生扮演课桌椅,回答“你怎么乐呵呵的呀?”“你有什么烦恼呢?”等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与课桌椅在情感上形成共振,设身处地分析判断“课桌椅”开心或烦恼的原因,从而反思自身对待公物的态度。思维的深度参与,为情感的深层培育提供可能。

(三)活动育情,确保情感与行为的统一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对“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加以重视。实践活动是促使以上学习形式高效协同运转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深度学习的期盼,它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育情,在体悟中深情,激活道德行为养成的内部需求,使学生成为道德情感与行为正向统一的新时代青少年。比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中的“小小环境观察员”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组内成员按照拍照录像、文字整理、资料搜集、演示文稿制作、汇报演讲等任务合理分工,并在一周后开展专题汇报,师生共同完善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最终落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情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进行道德情感的培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引领,突出了情感的深度投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通过生活育情打破情感与知识的壁垒,通过情境育情促成情感与思维的融合,通过活动育情确保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为学生情感世界的构筑绘就蓝图,为幸福生活的启航照亮前程。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28-32.

[2][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郭华.深度学习的关键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人民教育,2019(Z2):55-58.

[4]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2-9.

3222501908226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