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发展策略分析

2021-03-16 00:18王焕友黄乃祝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28期
关键词:应用型优势特色

王焕友 黄乃祝

摘 要:随着国家“双一流”政策的实施,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地方本科院校同样存在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的内在冲动与外在压力。本文首先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然后提出了解决困境的对策。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审时度势,准确定位,精心布局,把握优势特色学科内在特点、利用地域优势、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发展内涵和质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优势特色学科 困境 发展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class" policy, it bring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great challenge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lso have the internal impulse and external pressure to build and develop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tageous and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dilemma.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evaluate the situation, accurately position, carefully layout, grasp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make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optimize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and quality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dvantageous and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Dilemma; Development strategy

我國高等教育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3种类型。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应用型大学。[1-2]在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提速、内涵提升的大背景下,学科建设成为地方院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力点。[3-4]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和灵魂,是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5-6]与老牌、名牌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基本没有优势可言,没有地域优势,没有品牌优势,没有经费优势。伴随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不仅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同的高校,同一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7-8]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及服务能力,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应然选择。

1 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

1.1 方向和领域凝练不精准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讲求错位竞争,学科也不例外。然而,就目前的学科建设现状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没有明确界定自己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思路,进而导致科研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问题意识淡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差,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为尽快成为综合性高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盲目跟风,建设新的学科专业,学科设置贪大求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1.2 缺少强有力的科研团队

学科建设需要高层次人才,学科建设需要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然而,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现状来看,整个学科队伍建设并不十分合理,表现为学科队伍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缺乏。突出表现:缺乏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引领学科发展;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强有力的科研梯队;学术成果少,水平低,在学术界影响小。长期以来,受人们价值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地方院校本身人才政策机制的不灵活,优秀人才不愿到地方高校工作。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不进来,以及校内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导致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整体比例偏低。

1.3 学科平台级别低,科研能力不足

就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科研条件而言,首要是缺乏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严重阻碍了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的提升和发展;从而降低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地方院校由于办学资源和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及研究型大学。同时,地方院校的学术平台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无法体现学科特色优势,也无法做到团队之间的优势互补。从我国高校的发展来看,很多高校的科研能力都不是很好,科研能力的缺乏与师资力量、科研投入以及相关政策有关。然而,学校科研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上。

1.4 缺乏创新意识,学科管理能力不足

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管理,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生源质量、办学设施等内在条件限制,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有限,在有限的科研能力和争创一流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条件,这是对地方院校组织管理能力的一大挑战。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科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的运作逐步展开,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从地方本科院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现状来看,学科建设存在一定的内在制度和机制缺失。

2 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发展策略

2.1 启动一流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建设的龙头,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是一项关涉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以强化顶层设计为重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做好学科布局,重点加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以及特色学科建设的战略布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的渗透和深度融合,突出学科特色和比较优势;要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完善评价机制,提升管理效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整体水平上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2.2 适应区域大行业、大产业的需求,做好大学科布局

大学科布局是适应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好学科布局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行业、大产业为大学科建设的立足点,有利于明确办学优势,有利于发挥大学科下的专业聚焦优势,从而实现学科建设中的聚焦突破;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这也是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以地方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优化学科结构,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学科布局,加强学科间的高位整合与深度融合,建立学科集群,做好大文科、大理科、大医科、大工科等学科布局,创建学科品牌,催生和培育新兴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特色学科,形成一批或者几个对接本地的产业群(链)优势学科,实现学校发展由单一优势向多学科优势转型,开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学科建设的大飞跃。

2.3 以提高层次为重点,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支撑,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学校应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重点突破”的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与整合,重点提高现有科研平台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构建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将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平台,培养成高水平与高效益相结合,投入与产出良性循环的学科发展基地。加快筹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形成覆盖高校科研优势领域、重点开展知识创新的实验室结构体系,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市级研发中心建设,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加大应用研究力度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形成多层次技术创新平台。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努力加强省级基地建设,包括省级研究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做好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使之成为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能力辐射的重要窗口。

2.4 全面实施人才提升计划,切实优化学科队伍结构

学术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把人才特别是学科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引进急需的关键人才,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培养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梯队。学校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发挥各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带头和支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充分认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青年高层次人才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及其经费投入,确保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努力为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教学及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使之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实施名导师制度,大力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机制,挖掘青年博士的科研、教学潜能,积极为校内优秀青年教师选拔配备学科领域或行业的知名专家或博导予以指导和培养,切实促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强青年“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和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多途径地打造一批教学型、技能型的青年“双师型“人才,建立一支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师资人才队伍,不断适应转型发展的需求。

2.5 以政策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科绩效考核,提升学科建设效能

学科绩效考评是高校学科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学科建设资源、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励和调动广大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从事学科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助推器。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学科考评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学科评估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使学科建设有产出、有实效,提升学科建设效能;二是坚持考核与奖励并举,切实加大考核与奖励力度,突出科研成果职称考核评审中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学科建设工作的整体实力;不断修订和完善学科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加强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管理,规范学科经费的使用,合理界定科研成果在转化中的份额和比例,为学科建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6 适应新常态,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学科管理长效机制

学科管理工作的水平决定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成效,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为适应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学校应不断创新学科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着力解决人才内部流动、校内协同创新等关键问题,真正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交融,确保重大项目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模式,按照“项目牵引、培育提升”的建设理念,着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专题带团队,以项目带队伍,实行分层培养,开通“绿色通道”,营造培养环境;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有效整合资源,实行平台负责人制,做到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创新科研目标管理机制,本着“基于现实、着眼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指标测算分类型、岗位分配看贡献”的方针,全面推行二级单位科研管理目标责任制;创新学科管理工作方式,遵循“以人为本、有位有为”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加强学科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学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田巨为.探索“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新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9-14/2017-9-28.

陈洋.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优化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康翠萍.高校学科建设的三种形态及其政策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37-41.

周海涛,胡万山.地方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模式、难点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3):36-42.

[5] 胡松.论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高教学刊,2018(2):135-137.

[6] 潘懋元.建设一流本科 全面统筹推进[J].中国大学教学,2016(6):4-5.

[7]谢凌凌,陈金圣.学科治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38-45.

[8] 谭益民.“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50-52.

作者简介:王焕友(1966—),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黄乃祝(196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3)。

39725019082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优势特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矮的优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画与话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