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2021-03-16 08:11赵凯莉朱婷婷张向葵
关键词:心理品质个体青少年

张 林,赵凯莉,朱婷婷,张向葵

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张 林1,赵凯莉2,朱婷婷1,张向葵3

(1.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1; 3. 东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梳理生态系统理论、发展情境理论、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三种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家庭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品质、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系统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构建了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理论模型,并相应提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发展;家庭环境;积极心理品质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鉴别、矫正与预防上,将没有问题行为发生视同为青少年健康发展。[1]而基于此,以减少问题行为为导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却并未发挥预期效应,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依旧频发,其心理健康发展也未取得理想成效。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日趋兴起,它不同于以往从问题行为视角看待青少年的发展,而是将青少年作为一种积极社会资源去培养,关注其自身发展潜力,以青少年的幸福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并提出了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2]其中,系统发展理论指出,个体与环境互惠互利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并贯穿其一生健康发展的轨迹;[3]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也提出应该将心理健康的积极与消极指标都纳入健康发展评估体系中,[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仅局限于问题行为的减少,还应该包含青少年积极行为的养成和幸福感的提升。由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可以将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减少与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的增长共同作为衡量青少年健康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个体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变化的过程,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的作用,也要重视家庭环境的早期重要影响。家庭作为儿童早期主要的成长环境,对其后续发展具有最早的、最持久和最直接的影响作用。[5]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合格和能胜任的社会成员,[6]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教育是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7]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家庭结构与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家庭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依然无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次提到家庭文明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因此,本文提出不能将家庭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仅局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养育观念,而应该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方面思考家庭环境的作用,综合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构建家庭环境(家庭、家教、家风)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理论模型,为进一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与体系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一、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基础

以往发展心理学家从家庭、学校、个体方面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研究普遍缺乏对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忽略了青少年自身积极资源的作用,难以全面揭示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本研究构建的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路径模型试图从整体或关系视角出发系统揭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机制。该模型提出的主要理论基础与背景涉及生态系统理论、发展情境理论和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一)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宽泛的文化)的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并将人生活其中与之相互影响的行为系统分为4个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8]其中,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系统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外层环境是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而宏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依据四个系统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排列,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从直接到间接,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许多重要方面的发展。

(二)发展情境理论

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单一因素在影响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更加注重系统性因素(环境、遗传、个体因素)的综合影响。R. Lerner提出的发展情境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与其所处的环境交互作用实现的,而且这种作用是循环往复的,本质上个体的发展结果是或然渐成性的。该理论还提出拟合优度模型来解释实现个体良好发展的模式,即当自身特征(气质、人格、价值观、态度、信念、技能和习性等)与所处的情境(物理与社会环境、重要他人等)拟合良好时才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个体的发展。[9]

(三)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不同于以往发展心理学家过多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 PYD)认为缺乏冒险因素不能确保高水平的幸福感,青少年拥有的积极资源(positive assets)更有可能实现积极的发展结果(如生理和心理幸福感)、较少的冒险经历与内外化问题行为。[10]该理论强调青少年自身所具备的健康发展潜力,主张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11]注重培养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经验、关系、技能和价值观,[12]以增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社会和心理优势。

综合分析三种理论可以发现,生态系统理论着重强调个体发展受多个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却忽略了个体自身生物性因素的作用;发展情境理论虽然重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却未能阐明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如何对个体发展发挥促进作用;而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则过于聚焦个体自身的积极资源,也没有清晰揭示出个体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究竟如何影响积极品质的形成及积极品质如何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这些理论虽然涉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多重因素,但是却没能深入探讨多重因素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具体过程,更难以揭示家庭环境如何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因而,本文拟将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因素、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周围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系统的作用,试图揭示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作用路径,以构建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理论模型。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

目前有关青少年发展的相关理论未能对家庭环境的作用给出满意的解释,且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也较为零散、各自为政,难以系统深入揭示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问题。本研究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家庭环境的内涵及相关构成要素,分别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具体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理论模型,模型和路径关系如图1所示。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

家庭环境以往被认为是家庭为其成员创造的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如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学习设备等,对家庭环境的认识仅局限在物质环境层面。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家庭环境应该从整体出发,涵盖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13]我们基于以上观点,结合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要求将家庭环境界定为“影响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物质资源和心理环境”,主要包含家庭、家教和家风三个方面。

1.“家庭”因素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家庭因素指家庭所具备的硬性特征,主要包含家庭的物质环境与组成结构,即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成员结构。家庭经济条件是家庭成员用于维持家庭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对儿童青少年及整个家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学业成就、社会情感及认知行为的发展,且这种影响从出生贯穿至成年期。[14]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间的构成方式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一种较稳定的关系模式。[15]良好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良的家庭结构则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例如,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不完整的比例远远高于家庭完整青少年,[16]也就意味着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更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离异家庭中孩子往往在情感方面表现出自卑、敏感、与人不融洽,性格方面表现出孤僻内向、固执、少语、倔强、情绪不稳定,问题行为发生率最高,社会适应能力差。[17]

图1 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路径模型图

2. “家教”因素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家教因素主要指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亲子沟通模式。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18]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社会适应、积极心理品质等密切相关。Lamborn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在心理与行为的适应不良方面得分最低,在心理社会发展方面得分最高;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则与之相反;[19]张小菊和赵敬针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20]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21]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常常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表达亲密、解决家庭纷争等与适应相关的问题。良好的沟通模式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升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而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则会为其心理与问题行为留下隐患。例如有研究显示,存在问题的亲子沟通往往导致青少年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犯罪行为;[22]方晓义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交焦虑、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3]

3.“家风”因素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家风因素主要是指家庭氛围与成员关系。家庭氛围作为家庭软环境的指标之一,是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和谐程度及总体情绪基调的主观感受,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胡群英等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家庭氛围显著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高者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高、互相尊重、组织性明确;心理健康水平低者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组织性较差。[24]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水平。[25]

在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父母之间的关系作为家庭系统的重要方面,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婚姻质量可以直接预测儿童目前的内外化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子女的攻击、激进等外显行为问题负相关。[26]父母婚姻质量与焦虑、恐惧和社交退缩等内隐行为问题负相关。[27]此外,父母婚姻质量也会影响儿童将来的行为,婚姻冲突时父母的敌对、生气、退缩和情感疏远等,能够直接或间接预测儿童多年后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28]

综上可见,家庭环境中的三个方面均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大方面不仅可以对青少年的成长分别产生独立的影响,而且研究者还发现家庭、家教和家风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第一,“家庭”影响“家教”。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29]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父母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而为了生活长期奔波的家长可能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业和成长发展;第二,“家教”影响“家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庭氛围一般是民主和谐的,父母乐于跟子女互动交流,给予子女一定的自主权,有助于子女多方位全面发展;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氛围则显得压抑沉闷,子女受到父母的约束大,自主空间小,产生的负面情绪也相对较大,因此亲子关系往往较差,不利于良好氛围的营造。[30]第三,“家风”也会影响“家教”。父母的夫妻关系可以影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冲突较多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权威型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其专制型教养方式,[31]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父母和子女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至此,家庭、家教和家风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和健康发展。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间接影响

家庭环境作为青少年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对其身心成长和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早期的家庭环境除了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结果之外,还会影响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而这些积极品质能够帮助个体更好抵御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出积极适应行为和较少的问题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相反,那些没有形成积极品质的个体则往往缺乏抵御外在风险因素的能力,更容易表现出内外行为问题。青少年阶段个体所处的发展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家庭环境不再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唯一外部环境因素,学校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阵地,同时还要面对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因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人际系统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们提出家庭环境因素一方面会通过其长期作用影响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影响青少年未来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各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可能会受到青少年自身心理品质与其他外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即个体自身的心理品质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桥梁作用,青少年的人际系统和学校环境因素也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以往的研究虽未直接揭示家庭环境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路径,但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首先,在家庭环境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面,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关系对孩子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和谐的氛围、融洽相处的父母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32]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有利于养成希望、乐观、感恩、幽默、信念等积极心理品质;[33]一项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也发现,溺爱型、消极拒绝型以及非一致型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小学生的多项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因素,能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34]

其次,在积极心理品质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35]并且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36]

最后,关于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在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证实教师支持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7]

此外,王艳辉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这一过程受到越轨同伴的调节,[38]这些研究结论虽然没有全面揭示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机制问题,但也间接证实了家庭环境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其行为发展的结果,同时家庭环境发挥作用的这一中介过程会受到其周边同伴交往和社会支持的调节。

三、基于家庭环境模型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从本文提出的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的三个方面均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此外,该模型还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除了通过塑造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其发展的结果之外,也受到周围人际关系与学校环境系统的调节作用。

这启示我们需要全面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并综合考虑青少年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教育在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正向作用,最终实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家庭建设、学校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角度,综合性地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文明建设

1. 强化家庭功能

教育经济学从投入与产出的视角指出,青少年获得的教育成就与父母教育行为的投入相关,家庭教育投入包括经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对于不良家庭因素给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投入进行缓解。对于不同阶层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投入的时间和经济应有所不同,如弱势阶层家庭可以通过多陪伴子女、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间投入等方式积极影响子女学业发展,以弥补经济投入上的不足;而优势阶层家庭父母除了经济上的投入,还可以通过亲子陪伴和交流的方式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促进子女发展。

2. 加强家教工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采取积极健康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过于严厉、溺爱或者忽视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而权威型和民主型教养方式才是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合理教养方式。并且在人际关系中,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良好的沟通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缺乏沟通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内外化问题。

3. 净化家风文化

父母之间和谐的婚姻关系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前提。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良好的婚姻关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夫妻之间互相包容,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子女即可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为他人着想、包容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这要求夫妻间和谐相处、互尊互爱、互相信任,合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纷争,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良好的夫妻关系有益于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而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家庭成员之间能够融洽相处、互相关心和帮助,尊重彼此隐私,主动进行交谈和认真倾听他人讲话,遇到矛盾纷争时应迅速化解,并宽恕对方。

(二)营造良好学校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1. 优化班级氛围

环境对个体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塑造作用。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班级管理与班级氛围建设:

第一,制定人性化的班级规章制度。良好的班级氛围离不开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整体建设需要有规划、有思想、有目标,使得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可以受益匪浅。

第二,组建有力的班委会。班委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需要品学兼优、遵守纪律、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三,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对于问题学生,其在学校的情况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学校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

2. 营造学校氛围

在学校中,良好的学校氛围如道德氛围或学术氛围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纪律管理不善学校的学生问题行为较多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对此,首先,学校应设立积极向上的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校风。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其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品质。最后,除了德育工作,学校还应注重环境的塑造。作为学校形象,良好的硬件设施也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学校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创设校园文化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或管理者,不仅要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校园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学校的物质文化应紧跟时代的潮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建筑、环境以及宣传栏的设计上,应将美观与育人相结合,如在校园角落或走廊张贴正能量的海报或者宣传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精神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与发展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从而改变一些学生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三)营造良好人际环境,建构社会支持系统

1.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建立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其次,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面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有针对的指导与教育,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最后,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对学生充满爱,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改善同伴交往方式

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无法被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所替代。

在学校方面,对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应重视心理辅导课程。青少年时期学生的烦恼和困惑都会很多,情绪也十分敏感,同学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课程或者班会让学生学会同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在家庭方面,父母应成为帮助孩子获得社交技能的导师,在生活中让孩子进行社交训练,为孩子的同伴交往提供机会。

3. 减少越轨同伴交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同伴的行为对青少年起到榜样和强化的作用, 青少年会模仿不良同伴的问题行为。因此,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其越轨同伴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从青少年方面出发,应加强对青少年是非判断的教育,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的熏陶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越轨同伴方面出发,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对问题青少年进行有效干预,在家庭层面,父母应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问题行为防患于未然;在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师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训练;在社会层面,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及对问题青少年的重视,运用社会力量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1] DAMON W. What is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4, 591: 13-14.

[2] MICHELA LENZI, DANIELLE DOUGHERTY, MICHAEL J FURLONG, et al. The conguration protective mode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5(38): 49-59.

[3] BALTES P B, LINDENBERGER U, STAUDINGER U M. Lifespan theor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M]//W Damon R M Lerner, R M Lerne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6th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Hoboken, NJ: Wiley (Vol. Ed. ), 2006: 569-664

[4] SULDO S M, SHAFFER E J. L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 The dual -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8, 37: 53-68.

[5] 孙蕾, 王苏, 盖笑松. 积极养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5): 215-217.

[6] 常淑敏, 张文新. 人类积极发展的资源模型——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领域[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1): 86-95.

[7] LERNER R M, SPANIER, G B A dynamic interactional view of child and family development[M]//R M Lerner G B. Spanier (Eds. ), Child Influences on Marital and Family Interaction: A Life-Span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1980: 1-20.

[8] Bronfenbrenner U.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M]//P Peterson, E Baker, B McGaw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M]. Oxford: Elsevier, 1994.

[9] LERNER R M, BOWERS P, GELDHOF G J, et al. Promot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contextual changes and challenges: The roles of individual strengths and ecological assets[J].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12, 135: 119- 128.

[10]郭海英, 刘方, 刘文, 等.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应用与未来展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6): 5-13.

[11]ROTH J L, BROOKS-GUNN J. What exactly is a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Answer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3, 7(2): 94-111.

[12]BENSON P L, LEFFERT N, SCALES P C, et al. Beyond the "village" rhetoric: creating healthy communiti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998, 2(3): 138-159.

[13]Minuchin P.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J].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 289-302.

[14]刘浩强, 张庆林. 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5(4): 134-142.

[15]曾毅. 人口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 人口研究, 2009(5): 8-22.

[16]李慧民.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4): 496-497.

[17]施璐芳. 特殊家庭对子女行为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2): 102-103.

[18]彭文涛.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 阴山学刊, 2008(2): 69-74.

[19]LAMBORN S D, MOUNTS N S, STEINBERG L, et al.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 1991, 62(5): 1049-1065.

[20]张小菊, 赵敬. 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1): 92- 96.

[21]池丽萍. 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 理论、工具及在小学生中的应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2): 140 -150.

[22]MARTHA A RUETER, RAND D CONGER. Antecedents of Parent-Adolescent Disagreements[J].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995, 57: 435-449.

[23]方晓义, 戴丽琼, 房超, 等.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3): 47-52.

[24]胡群英, 谢秀东.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氛围的关系[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4): 567-568.

[25]季冬, 陈虹, 钞淼, 等. 家庭氛围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 (5): 1-4.

[26]LI Y, PUTALLAZ M, SU Y.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tyle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Associations with overt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among Chinese children[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11, 57( 4): 402-408.

[27]ABLOW J C, MEASELLE J R, COWAN P A, et al. Linking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The role of young children ’s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9, 23(4): 485-499.

[28] LEIDY M S, PARKE R D, CLADIS M, COLTRANE S, et al. Positive marital quality,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child outcomes among Mexican American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9, 71(4): 833-847.

[29]邹泓, 刘艳, 张文娟, 等.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1): 29-36.

[30]Sher-Censor E, Parke R.D, Coltrane S. Parents' promotion of psychological autonomy, psychologic control, and Mex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adjustment[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1, 40(5): 620-632.

[31]王明珠, 邹泓, 李晓巍, 等. 幼儿父母婚姻冲突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3): 279-286.

[32]许惠英. 重视家庭生态 改善人格教育——正确把握家长与儿童亲和的限制因子和局部生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4 (11): 34-36.

[33]郑祥专.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2): 124-126.

[34]王雁, 赵静.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2014 (2): 60-64.

[35]吴九君, 温小平, 何莉.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12): 1885-1888.

[36]张红英, 王军, 李新影, 等. 我国留守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 2017, 33(5): 387-391.

[37]赵金霞, 李振. 亲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 教师的保护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3): 361-367.

[38]王艳辉, 李董平, 孙文强, 等.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学报, 2017, 49(5): 663-679.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

ZHANG Lin1, ZHAO Kai-li2, 3, ZHU Ting-ting, ZHANG Xiang-kui1

( 1. Dept. and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3. College of 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main theories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ism,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that focus o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dolesc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It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adolescent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hool environment and family status, thus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path model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s on the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and offer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dolesc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amily environment;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G44

A

1008-0627(2021)02-0124-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BHA190150)

张林(197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研究。E-mail: zhangin1@nbu.edu.cn n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个体青少年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青少年发明家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