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意识到海洋素养——我国海洋教育目标的更新

2021-03-16 08:05
关键词:培养目标海洋意识

马 勇

从海洋意识到海洋素养——我国海洋教育目标的更新

马 勇

回顾我国当代海洋教育的发展历史,除了以培养海洋学科专业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海洋教育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外,我国当代中小学海洋教育也有了30多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公众海洋教育正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学校海洋教育与社会公众海洋教育体系得以健全和完善。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和梳理海洋教育的过程与要素,可以看到,引领海洋教育向纵深推进的方向性的海洋教育目标要素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亟需给以澄清和标明。

一、海洋教育≠海洋意识教育

以往的海洋教育过多强调了人的海洋意识培养,这使海洋教育目标窄化。海洋意识是人对海洋自然特性、社会属性、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与反映,约同于海洋知识或人对海洋的基本认知,属于人心理活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层级和领域。所以,整体上看,培养人的海洋意识的目标仅仅是海洋教育的初始阶段性目标。

把海洋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人的海洋意识培养,或者把海洋教育等同于海洋意识教育在实践层面具有强有力的回应。最为典型的有二,一是原国家海洋局海洋宣教中心近10年来在全国推动和建立的100多所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该类基地在全国广为布设,以沿海地区大中小学和社会海洋机构为中心进行建设,并向内陆地区渗透与辐射。二是海南省自2015年始在全省启动并推展的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活动,建设一批海洋意识教育特色学校,形成了该区域独到的海洋意识教育特色,即全省推动和纳入海南省中考考核。

此外,在散布各地的海洋教育活动中,一些中小学明确提出了海洋意识教育的目标,如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标定的海洋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1]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提出了普及海洋知识、培养海洋意识的目标[2]等等,不再列举。

如何看待这一实践倾向,我们认为应给以全面、纵向的认识。在20世纪80、90年代,特别是1988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后,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淡薄、海洋知识匮乏,认识不到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因此,此时需要给国民“补课”和“扫盲”。这一阶段把海洋教育称之为海洋意识教育,合情、合理、合时,具有针对性。海洋教育发展至今,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海洋教育的基础奠基作用愈来愈大,今天再把海洋教育等同于海洋意识教育则就不再“合时”与“合理”。

二、海洋教育=海洋素养教育

当今与未来“合时”与“合理”的海洋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人的海洋素养培养,用海洋素养替换海洋意识,或把海洋教育等于海洋素养教育,有以下认识与应答。

(一)国内外海洋教育研究的揭示与共同指向

国内外有关海洋教育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研究都指向人的海洋素养。早在2012年,笔者在国内就提出并界定了海洋素养教育的涵义,“海洋教育是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以及由人的海洋知识(意识)、海洋情感、海洋道德与海洋行为等素质要素构成的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3]提出了海洋素养的内在要素及其培养目标。2017年8月台湾海洋大学吴靖国教授率团在参加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的“海峡两岸海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报告了他对海洋教育的认识,提出海洋教育是“唤起海洋意识,提升海洋素养”,海洋素养主要指知识、能力与态度。国外最早对海洋素养给以界定的是美国海洋及大气总署(NOAA)对海洋素养(ocean literacy)的界定,即“能够了解海洋对你的影响,以及你对海洋的影响”,“一个具有海洋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三个重要内涵,第一,了解海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概念;第二,能够使用某种有意义的方式来传达有关自己认识的海洋;第三,能够对海洋及其资源做出有根据且负责任的抉择。”[4]美国NOAA提出的海洋素养概念及涵义已深深影响了其海洋教育的标准、具体指标与相应内容,现美国推行的K-12海洋素养教育指标体系即源于此。随后,源于美国的海洋素养教育迅速传播到加拿大、欧洲与亚洲的一些国家。

由此看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得出了海洋教育就是海洋素养教育的一致性结论,这一认识与结论超越了早期海洋意识教育的层级,揭示出海洋教育的本质。

(二)来自国内海洋素养教育改革与实践行动的表达与印证

近年来,在海洋教育目标确立上,许多海洋教育先进地区、学校与机构提出了接近或贴近海洋素养层次的表达。浙江舟山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目标的整体表达是,通过“求海之真、扬海之善、至海之美”,培养“阳光+洋气”型的学生,阳光意指健康、自信、进取;洋气则是指海洋气质,即大气、开放、创新。舟山除了全市推进海洋教育的目标以外,一些特色学校也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与表达,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提出了“以海立德、以海启智、以海健体、以海育美、以海崇劳、以海涵师、以海亮校”的海洋教育目标。[5]另一个海洋教育先进典型地区是山东省青岛市,该市市南区教体局整体统筹与推进海洋教育,全区提出了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是“以海育人”,可以具体解读为以海洋文化、海洋精神培养具有海洋素养的人。该区实验小学自1998年始就自编教材开设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是国内开展海洋教育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该校确定的海洋教育目标为:“让海洋教育走进每一位学生”,具体表述为,“海纳、日新、致远”。[6]

此外,一些社会海洋机构开展的海洋教育也有贴近海洋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表达,如青岛贝壳博物馆提出的“小贝壳、大世界”的表述,内含了通过小贝壳的讲解与展览,来挖掘与展示大的科学世界与传播海洋文化与精神。[7]深圳潜爱大鹏是一个珊瑚保育组织,在开展海洋教育中确立的目标是“种珊瑚”与“种人”,对此可解读为通过珊瑚保育活动来“播种”海洋素养,或者为培养具有海洋素养的人。[8]

综上,理论的揭示与实践的表达交汇、印证了我国海洋教育目标的指向,即要确立人的海洋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我国海洋素养培养目标

我国海洋素养培养目标的意蕴应本着继承与发展、比较与借鉴的原则予以确定,应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中国表达。所谓继承与发展是在充分吸收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来确定人的海洋素养规格;所谓比较与借鉴则是指应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来吸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素养要素,形成与提供出自身的素养体系,并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因为地球上就仅有一个相连相通的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一个更高的概括,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也指出了人的海洋素养的基本共同性。虽然如此,基于我国国情与教育实际,我国海洋素养培养目标应是共性与个性(国际性与国家性)的统一,个性应是中国特色,应有中国表达。为此,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并赋予海洋素养培养目标的内涵和指标需要依据心理学理论,并从素质教育理论与海洋教育活动相结合的维度来把握海洋素养培养目标的内容与要素。

首先,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看,“知、情、意、行”是人类活动的四种基本形式。“知”是人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上升和整合的过程;“情”指人的情绪、情感,包含人独特的意识唤醒、主观体验与外露表现;“意”指的是人的意志品质;“行”是人表现在外、可以观察的行为。其中,“知、情、意”的活动属于人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行”则是人的外显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知、情、意”的心理活动在给以内在的支撑。

其次,从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所揭示的基本规律看,教育过程存在一个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相互连接而成的统一培养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品质与行为素养则构成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那么,海洋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也要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更应遵循教育规律。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海洋素养培养目标内容与要素的选取中,可以直接把“知、情、意、行”四要素引入,引伸为“海洋认知素养”“海洋情感素养”“海洋意志品质”与“海洋行为素养”,而且把它们列为四个海洋核心素养。再考虑到多年来人海关系的紧张,迫切需要建立人海的良好伦理关系,故在四要素中加进一个“海洋道德素养”。进一步讲,从人的素养的“知、情、德、意、行”要素切入,把五要素列入海洋核心素养还只是一种理论推演,还需要把它见之于海洋教育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教育活动中形成了“知海、近海、亲海、爱海、用海、护海”口语化目标表述,且被广泛引用。这种随意性强的口语化表述虽与海洋教育目标模糊地勾连,但仔细分析,它更多的是指海洋教育的途径与手段。因此,海洋素养五要素的推演与“知海、近海、亲海、爱海、用海、护海”海洋教育途径产生的联系便是:海洋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利用“知海、近海、亲海、爱海、用海、护海”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海洋认知素养、海洋情感素养、海洋道德素养、海洋意志品质、海洋行为素养”的过程。(见图1)

四、构建我国的海洋素养教育体系

用海洋素养教育观,特别是用更新的人的海洋素养培养目标来审视我国现今的海洋教育实践,首要的是需要对现今的海洋教育体系给以更新、改造与升级,即要把海洋教育体系变为海洋素养教育体系。

逐一对应的改造与升级是:第一,中小学海洋教育变为中小学海洋素养教育,其对应的海洋素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海洋基本素养,即海洋认知素养、海洋情感素养、海洋道德素养、海洋意志品质与海洋行为素养;第二,大学海洋教育变为大学海洋素养教育,相对应的海洋素养培养目标有二,一是涉海学科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海洋学科专业素养,二是非涉海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海洋基本素养;第三,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应变为社会公众海洋素养教育,其对应的海洋素养培养目标仍是海洋基本素养。这样,国民的海洋素养教育都指向了人海和谐的终极目标。(见图2)

图1 海洋教育途径与海洋素养要素互动关系图

图2 我国海洋素养教育体系图

[1] 佚名. 北京市启动2018年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活动[EB/OL]. (2018-04-26) https://xiaoxue.eol.cn /news/201804/t20180426_1597377.shtml.

[2] 朴爽, 李悦, 沈婷婷. 树立海洋意识,渗透家国情怀——第九届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有感[J]. 海洋世界, 2016(9): 76-79.

[3] 马勇. 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6): 35-39.

[4] 严佳代. 亚洲海洋教育合作与发展契机[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9(6): 24-32.

[5] 唐汉成, 戴建明. 区域现代海洋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价值取向[J]. 上海教育科研, 2016(2): 78-82.

[6]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 以海育人,向海而歌——青岛市市南区深度打造区域海洋特色教育高地的思考与探索[N]. 青岛日报, 2019-06-21 (002).

[7] 李涛, 耿秉, 郭利. 博物馆科普创作多元化模式探析——以青岛贝壳博物馆为例[J]. 美与时代: 城市版, 2020(9): 91-92.

[8] 深圳“潜爱”:珊瑚保育的民间探索[EB/OL]. (2017-12-11)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171211/31796119.html.

马勇(1965-),男,山东泗水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教理论与管理、海洋教育。E-mail: mayong@ouc.edu.cn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海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