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临床观察

2021-03-18 00:12王志敏
光明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血瘀内皮

王志敏

冠心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较为常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绞痛,包括5个分型,严重可发生猝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以药物及手术为主,但由于病程较长,长期服用药物不良作用较大,因此中医治疗冠心病被临床广泛关注。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效,主治血瘀之证,对心血管疾病、头痛等均有很好的疗效[1]。鉴于此,本研究就血府逐瘀汤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68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3.49±3.72)岁;病程0.5~10年,平均(4.28±1.53)年;其中高血压8例,高血脂12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4.12±3.86)岁;病程1~10年,平均(4.31±1.59)年;其中高血压7例,高血脂15例,糖尿病6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0年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相关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中的相关标准[3]。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相关诊断标准;②中医主症符合气滞血瘀型;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或其他严重心脏疾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③患有血液系统原发疾病;④近期使用过抗惊厥、麻醉药物;⑤患有胃食管反流、甲状腺疾病所致胸痛;⑥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53035,规格:100 mg,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100 mg口服,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国药准字20083404,规格:20 mg,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口服,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水煎,1剂/d,早晚分服;处方如下:红花、牛膝、生地黄、当归各9 g,何首乌、赤芍、山萸肉各15 g,甘草、枳壳各6 g,桃仁12 g,桔梗5 g,北柴胡3 g。2组疗程均为8周。

1.4.2 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用Griess染色法测定患者血清一氧化碳(NO)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水平。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记录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心悸、胸痛、气短,按症状从无至重,依次为0~3分。

1.4.3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显效:总积分下降70%以上;有效:总积分下降30%~70%;无效:总积分下降30%以下或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血管内皮指标治疗8周后,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Ps、vWF及ET-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管内皮指标对比 (例,

2.3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心悸、胸痛、气短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例,

3 讨论

冠心病在中医学属于“胸痹”范畴,分型较多,其中气滞血瘀型最为常见,病因为气血不畅,心气鼓动无力,以致痰浊、血瘀,痹阻心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相符,多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中ET-1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是内皮损伤的标志物,血清NO可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两者维持平衡可维持血管功能;Ps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介导血小板与内皮细胞连接,vWF属于多聚糖蛋白,由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两者均是内皮损伤的指标,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4]。

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可结合血管平滑肌,释放NO,具有抑制钙离子内流的作用,从而舒张血管,均为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但长期服用,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清NO高于对照组,Ps、vWF、ET-1低于对照组,心悸、胸痛、气短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可提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究其原因在于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之功效,方中君药为红花、桃仁,均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两者同用效果更甚。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桃仁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的作用,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臣药为川芎、赤芍、生地黄,具有散瘀止痛、清热凉血之功效,其中川芎中川芎嗪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生地黄还具有强心的作用[6]。余为佐药,其中当归具有活血、补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从而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山萸肉具有补肝益肾之功效;枳壳、桔梗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效;牛膝具有行血逐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膝还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何首乌性微温,具有内调气血之功效[7]。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起到祛瘀止痛、疏肝理气之效。

综上所述,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可显著提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症状,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血府逐瘀汤血瘀内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话说血瘀证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血瘀体质知多少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