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模式”背景下闽东畲村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2021-03-18 23:21钟美金李益长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发展路径

钟美金 李益长

摘 要:闽东曾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闽东探索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宁德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企业联村、结对帮扶、品牌打造、村企对接互赢等路径,进行扶贫开发并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必须破解人才缺乏、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打造生态文化创意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畲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措施,相关经验和启示对今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具有借鉴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扶贫开发;宁德模式;闽东畲村;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4-0020-03

一、研究背景

闽东(宁德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重点革命老区,也曾因“老少边穷”闻名省内外。自1984年最早以畲族村寨扶贫为起点,闽东拉开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序幕,其中赤溪畲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经过35年努力,闽东探索出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扶贫开发“宁德模式”。2015年,“宁德模式”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誉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付诸实施,产业兴旺成为畲村发展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等已成为夯实畲村振兴之路的经济基础。随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在全国展开,畲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村落开始试行乡村旅游、生态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等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扶贫开发35年以来,闽东畲村借助“宁德模式”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村寨也因之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急剧性变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入把握闽东畲村社会发展规律,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和“宁德模式”效应,对于推进民族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宁德模式”扶贫开发现状及主要路径

(一)开发的成效

30多年来,“闽东畲村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自己的產业扶贫模式,先后成立农村合作社1 300 多家,生态产业总值占比不断提高。”[1]近年来,闽东畲族以“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畲村”为起点,大力倡导宁德扶贫开发模式,生态保护与发展较为明显。如柘荣县每年统筹安排中草药、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业发展扶持资金 700 万元,扶持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一批特色畲药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畲族贫困户发展;周宁县设立规模 2 000 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担保基金,扶持 11 个千亩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巩固壮大茶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夯实产业扶贫工作基础;古田县全面启动乡村旅游工作,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县已基本形成一批旅游休闲型、古村落型、观光采摘型、文化特色型的精品村、示范村。基于此,至2019年,闽东畲族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已基本消除,贫困村仅余下 4 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2 人,贫困发生率约为 0.01%,畲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6 万多元,基本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二)主要路径

1.企业联村模式。如穆云畲族乡、霞浦水门畲族乡和蕉城金涵畲族乡的一些畲族村,企业与还联手落实生态特色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引导畲族乡村沿着“一村一品”“一村一优势企业”的发展方向,促进畲族乡村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另外,通过调查,我们初步总结认为,闽东畲族村基本都在抓住发展机遇,想方设法调整经济结构,挖掘地方生态特色资源,正在逐步由分散经济资源型向产业集结型发展的转变,生态特色产业开始初步壮大,形成规模。近年来,福安坂中乡新增年产值 2 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11 家;霞浦盐田畲族乡更为出色,落户投资的企业有 30 多家;在企业投资和技术扶持下,霞浦水门乡成了宁德市十大产茶基地之一,整个乡村遍布各色茶厂,大有茶香飘四海的发展架势;福鼎硖门乡的茶叶、紫菜等生态农渔业也有新的发展,主导产业基本都属于生态特色产业,各畲村在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下,生态特色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2.“企业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相关村落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闽东畲村致力于“一村一品”、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基本采用“企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种养业、加工业中糅入畲族文化元素,并同文化产业联合起来,积极发展畲村生态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宁德市每年优先扶持的民族乡村经济特色产业项目约 60 个,5 000 多户畲族农户直接从中受益,且一些知名龙头企业落户畲村,极大地推动了畲村经济建设。如霞浦水门乡的明道津田台湾观光农业、庆祥和润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鼎硖门乡的绿禾盛农业、兴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蕉城、福鼎、福安、霞浦等县的芙蓉山、畲韵红、畲香、永兴、恒春源等茶叶企业。同时涌现出了大批特色产业村落,代表性的有蕉城雷东村水产、韩丹村茶业、福安东坪村养猪业、南山村和溪塔村水蜜桃、茶洋村葡萄等。

3.品牌打造模式。近年,闽东畲村特别重视生态特色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中品牌建设成为了各畲村发展生态产业的重中之重。如借助畲族“三月三”文化节等文化品牌,通过举办“三月三”“二月二”等传统文化节以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的民族文化展示周、少数民族丰收节等重要活动,增加民族文化辐射力,以促进畲蛇族民俗、畲族体育、畲歌畲舞、畲族手工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可见,闽东畲村生态产业正朝着因地制宜、多样化开发的方向发展。生态特色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对于品牌而言,创意经济的到来将刷新品牌发展格局,未来品牌将以创意为中心。”[2]又如穆云乡溪塔刺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与福建丰达酒业公司、康鑫酒业公司开展村企合作,结合畲族酒文化理念开发了刺葡萄干红系列酒,填补了我省酿酒业空白;虎头“虎桃牌”穆阳水蜜桃获全国优质水蜜桃第二名;硖门乡石兰紫菜的种植面积占全市 10%以上;坂中乡农旅产业基地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打造十分成功,成为省级副食品调控基地;还有丛绿牌、金牡丹、金山翠芽、富蓉山、山哈牌、畲华宝等生态绿色产品的知名品牌。各畲村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为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注入生机。

4.村企对接互赢开发模式。随着“百企结百村”“千企结千村”“万企联村”活动的深入开展,村企对接互赢开发模式已成为当前畲村产业开发和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其实,“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在闽东畲村的村企联合对接中应用最广泛,几乎所有的村企对接均采用这种方式,如溪塔村与丰达酒业、大不同茶业与猴盾、芙蓉山公司与韩丹等,尽管合作的形式上略微有异,但合作互赢的内容基本相似,这种合作模式也最成熟,经受了实践的长期检验。目前,这种模式很受畲村民众青睐,相信在今后的畲村经济发展中依然会扮演主要角色,让更多的畲村在与民企对接互赢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共建就是合作追求共赢。要通过村企共建,使参与各方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实现互利共赢。”[3]合作共赢是企业和畲村发展产业的共同目标,在村企共建开发新畲村过程中,“参与各方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彼此各有所长、各有所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4]但现如今,大部分畲村均是地处较为偏远、贫困的山村,要想通过村企对接建设美丽新畲村,就必须因村施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各个规划、各种项目、各类资金、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走产业化开发之路,为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打好基础。

三、“宁德模式”促进闽东畲村社会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一,避免畲村环境因素和基础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闽东畲村生态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措施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闽东属于欠发达地区,畲族聚居区基本都是边远乡村,生产环境普遍恶劣,发展畲族乡村经济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恶劣的地形和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畲村的时代发展,加上闽东畲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70%以上的人口散居在高海拔的边远山村,尽管这些山区资源比较丰富,但可利用资源较为缺乏;再者,由于交通闭塞、人才资源和资金匮乏、难以与外界密切联系和交流,现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很难与之接轨,造成了“外面的进不去,里面的出不来”的尴尬境地。所以,畲族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必须打破环境和基础条件等制约因素。

第二,破解人才缺乏、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自古以来,畲民习惯于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农业在畲村收入比例中占有绝对重要的比重,他们习惯于家庭式的小规模劳动,分散经营,缺乏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市场竞争力不足。由于缺乏新型人才引领,生产盲目,资源和劳动力浪费严重,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规模未得到优化,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实际情况看,闽东大部分畲村经济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民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如宁德福安为改变畲村经济发展现状,出台《福安市民族工作行动计划纲要(2017—2020 年)》,成立福安市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两次下发《关于开展民族村挂钩帮扶活动的通知》,每年为挂钩帮扶的民族村提供帮扶、建设资金在5万元以上,但相当一部分畲村急需更多的资金、技术、种苗等方面支持,资金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产业发展依然极度不平衡。

第三,打造生态文化创意品牌,形成规模效应。闽东畲村的产业尽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茶叶和果蔬业,但产业分散,规模小,品牌少,无法形成优势,市场竞争力不足,无法形成产品辐射力。大多数畲村产业生产盲目,产品生产处于松散状态,特色产业缺乏培育,生态特色品牌极少,商标意识淡薄,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几近空白。这种“有产无业、有品无牌”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再者,闽东民族乡村地区很少有大型企业,缺乏拓展市场的能人,产业规模较小。如福安溪塔村被誉为全国第三大葡萄沟,由于缺乏产业推广意识,刺葡萄培育面积仅局限在周边几个小村落,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品牌培育工作均未实施到位。再加上民族乡村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营销模式单一,电商平台组建尚不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产业的发展。

第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畲村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闽东各地加大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闽东畲村分布零散,人口相对不集中,国家对散居的人口在1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没有针对性扶持政策,闽东畲族难以获得各方切实有力的支持。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扶持机制,畲村产业发展自然没有政策的引导和牵引,自然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的生产,零散的生产状态无法形成产业合力,自然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金融配套服务方面,闽东畲村的发展资金也没有很好地跟进。据村民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放贷量没有增大反而缩水,支农贷款也相对有限,常令一些畲民产生杯水车薪之感。

第五,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广大畲村在项目制模式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这种“输血式”的发展方式難以提振畲村群众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村落主体参与畲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导致村落集体“造血功能”欠缺,产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不足。有些村在村民土地确权后,村集体既没有村办企业或集体经营性收入,也没有可以供发展的土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村财收入连续多年接近于零,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再加上村民个体缺乏独立的生产经营能力,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容易出现返贫现象。如何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让村民们增收,是摆在很多民族村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认真研究谋划推进畲族生态开发和产业化扶贫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促进畲村生态开发,加快畲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是实施“生态美百姓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曾秋婷,李益长.闽东贫困山区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扶贫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0):126.

[2]  厉春雷,顾学勤.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企业的品牌营销[J].文化产业研究,2012,(1):149.

[3]  赵清荣,刘永平.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安阳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2).

[4]  李益长,伊漪,陈丽冰.畲村生态特色产业发展与民企对接互赢模式创新研究——基于闽东畲村的田野调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4.

收稿日期:2020-06-09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改革开放40年闽东畲村社会变迁调查研究——基于‘宁德模式的考察”(201910398023);福建省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工作理论宁德研究基地成果

作者简介:钟美金(1997-),女,福建龙岩人,学生,从事民族学研究;李益长(1969-),男,福建古田人,副教授,从事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发展路径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