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 要为足球崛起贡献独特力量

2021-03-19 22:48吴键
校园足球 2021年9期
关键词:球迷队员足球

吴键

发展和振兴足球,对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多种措施,推进足球改革。然而,良好的初衷并未收获预期的结果,足球改革成效不彰。

从2019年12月到2021年,中国足球进入真正的“冰河时代”。十多家足球俱乐部退出职业联赛、足球世界杯亚洲预选赛12强比赛一败再败,中国足球改革遭遇又一次重大挫折。

物极必反,可以预计,中国足球又将开启新一轮改革。回顾过往的历史,所谓的改革,多是一些似曾相识的老套路:一是机构调整、组织重建、领导更换、人员变动,二是“再次重申”要“抓联赛、抓青训、抓教练、抓人才”等。

当然,也可能还有一些新的举措。据悉,体育主管部门对东京奥运会中国军团获得奖牌尤其是获得金牌的足球队员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几乎所有金牌获得者都是从体校走出来的。因此,下一步,体育主管部门有可能推出新的举措、制订新的政策,目的是强化体校建设,巩固金牌基础。换句话说,过去的一些对夺得金牌有用的政策将去而复返。预计,一个以体育部门为主导,以省运动学院(体工队)和各级体校为主体的奥运金牌战略体系将得到强化。实行这样的改革,或许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充分的理由,那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大中小学一条龙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包括90年代中期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尚没有真正从教育系统培养出一名奥运冠军。

新的改革方法、旧的政策措施,能否起到真正的成效,只能拭目以待。毕竟,到目前为止,在足球这个领域似乎还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

尽管屡经挫折与失败,但中国足球难道真的没有振兴崛起的希望吗?如果有希望,希望何在?应该如何破局重生?

一、破解中国足球困局要从社会生态角度进行整体剖析

破解中国足球困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代足球之所以在英格兰生根发芽并走向世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的。现代足球在世界许多国家开花结果,也是与当地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足球运动,不难发现,足球在一个国家、地区的兴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足球生态系统。社会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个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子要素,对足球发展施加了协调、有利的影响。可以说,是良好的社会土壤支持足球这个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同时,生态系统理论也给中国足球一个启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子系统、相关因素单一方面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整体系统的工作效率。因为,各个子系统、各种因素相互嵌套、相互制约,一个子系统、一个因素的改变,并不能起到太多积极作用。

以往中国足球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系统性的整体改革,改革没有从中国足球生态的各个方面、各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足球队员技术技能水平低,就抓一抓技术,学习拉丁足球;足球队员体能水平差,就一窝蜂抓体能。实践证明,这些局部改革,在短期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但是,其作用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不可持续的。

因此,促进中国足球真正的改革,实现中国足球崛起,要基于影响足球生态的不同系统、不同因素,施加精准、协同干预,推进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

二、新时代校园足球为中国足球崛起夯实了牢固的人口基础

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破解中国足球困局。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自2015年推进以来,2个标志性政策文件反映了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2015年7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政策性动员文件,是校园足球的启动号令。2020年9月,《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是实践性落地文件,是校园足球的系统建设。多年来,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新时代校园足球在推广普及、强化竞赛、培养师资、建设场地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基础建设工程,教育部门认定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是支撑中国足球崛起最为肥沃的土壤。

三、校园足球要精准切入足球生态系统,发挥独特功能

毫无疑问,经过不断努力,新时代校园足球在夯实中国足球基础方面,做到了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针对推动中国足球崛起,下一步,校园足球工作要从“强化基础建设”向“突出精准施策”转移,要透过各个子系统,对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营机制施加影响。

就目前而言,教育部门在资源动员、专业训练、职业管理等方面还有一定上升空间。因此,教育部门要借助教育部门的优势,以校园足球为基点,找到中国足球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提高相关子系统、重要因素的影响力,并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促进中国足球的协同发展、均衡发展、长远发展。

1.选拔精英人才

如何从2000万足球人口中选拔出有足球天赋的儿童青少年,是校园足球当下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未来中国足球崛起的源头活水。

2015年之前,踢球的人太少,家长们大都忙着让学生学文化课、写作业,较少主动督促学生到操场运动,因此选材也较为困难。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尤其在小学阶段,踢球的学生比较多,选材的基数也比较大。因此,当前的关键在于选材的手段和办法。

在选材的问题上,需要转变一种传统的认识,就是所谓“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优秀的足球人才,的确可以在层层比赛中显露才华,可以在自然状态中被发现。但是,这是一种被动的办法。以这种办法选材,往往会出现一些遗憾的结局,即等到这名足球队员被发现时,时间已经晚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专业培训年龄段。

中国足球队员在青年时代与国外同年龄足球队员相比,差距并不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到成年队,差距却越来越大。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训练方法、训练条件、人种等方面的问题,真正的原因是青少年在神经系统发育敏感时期,没有受过专业的以脑为核心的训练,没有在最佳时期为后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能力提升储备发展空间。大家都知道,人类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是不一样的,神经系统是最早发育成熟的,错过了就永远得不到补偿。

当代竞技足球的发展表明,对于精英人才而言,其运动天赋越早被发现越好。顶尖人才毕竟是少数,早期被发现,就可以接受合理的相关训练。现代足球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人的身心要求越来越高,且足球的角色分工明确,不同位置的足球队员有不同的训练方法。高精尖足球人才更需要进行专业、合理、高效的训练。因此,靠普通比赛、按部就班的训练足球队员的方法并不适合培养顶尖足球队员。顶尖足球队员需要更早进入“足球工厂”。如,德国“足球天才培养计划”针对的是11~15岁的青少年,“精英培养计划”针对的是15~20岁的青少年。德国足球的振兴,走的就是较为合理的青少年培养道路。

那么,校园足球如何能够更早发现优秀后备人才?

第一,校园足球要创设以游戏、比赛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竞赛体系。比赛是儿童青少年踢足球的最大动力,是最能激发他们足球能力和潜能的活动,也正是发现优秀运动人才的好平台。

第二,引进世界先进的青少年足球队员选材方法和人才评价标准。以此为标准,与体育部门、足球协会联合,成立“球探”队伍,贴近学校、贴近学生,保证任何一名有足球天赋的儿童青少年都不被遗漏、不被错过,以此种方式合理、精准选拔优秀足球人才。

第三,打破一切壁垒,建立全国一盘棋的足球后备人才选拔体系和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足球后备人才数据库,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区块链技术,对青少年足球人才资源实施全过程、可追踪管理,保证足球人才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被干扰,防止脱训。破除教育、体育、足协任何一方对足球人才的垄断,畅通足球队员向上一级、甚至跨级的晋升通路。

2.培育品德修养

世界足坛上,尽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竞争激烈,为了赢得胜利,赛场上各种犯规动作也是频频出现。但是在总体上,为争夺球权,故意侵害、恶意犯规的还是少数。无论如何,足球队员都应遵守足球基本准则,要守住人伦底线,为荣誉而战,这是世界足坛推崇的足球精神文化。

反躬自省,在这个方面,中国足球队员显然还有较大差距。2019年3月25日,在中国杯足球邀请赛季军战中,中国国家集训队迎战乌兹别克斯坦队,开场不久,中国队0∶1落后,比赛到上半场第36分钟时,中国队的一名队员中场被断球,该队员迅速回抢,在无法获得球权的情况下,一脚飞铲将对方队员腿部胫骨铲断,更为恶劣的是,该中国足球队员还大骂向其出示黄牌的裁判员。梳理以往历程不难发现,这是一名劣迹斑斑的队员,在赛场上屡屡伤害对手,常常上演“砸人饭碗”式的故意犯规。这种状况,无疑给中国足球的声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足球也是国际交流的“世界语言”。在球场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足球队员的运动才华、精神风貌,但透过足球队员的行为风范,看到的是国家乃至民族的意志、精神和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足球,看的是中国的政治生态、意识形态和文明程度。所以,绝不能继续容忍中国足坛这种不良风气的持续和蔓延。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分析认为,一是足球队员选拔时的偏差。在以往足球队员选拔过程中,忽视了心理测评,缺失了对足球队员先天性自我控制能力水平的考察。二是足球队员培养时的偏差。为了成绩,急功近利,忽视品德、修养的培养,甚至鼓励、放任无理挑衅、粗鲁攻击等行为,导致足球队员对伤人、害人行为习以为常,不以为耻。三是足球队员管理中的偏差。以出成绩为理由封闭管理,剥夺足球队员正常学习的权利,使其脱离家庭、脱离同伴、脱离学校,忽视社会适应能力及品德修养的教育培养。

毋庸置疑,在中国足球生态系统中,足球队员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明显的短板。如何补上这一短板?笔者认为,最低要求是任何足球队员都不能脱离教育体系,不能连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无法完成。

需要强调的是,后天的品德修养教育对足球队员的成长是有重要影响的。因此,要对足球队员的品德修养进行教育培养。

第一,要通过义务教育,让足球队员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接受不可或缺的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教育。

第二,要从足球礼仪和行为规范入手,把品德修养教育作为每名足球队员的必修课,从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足球队员在赛场上既是足球勇士、足球斗士,又是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敬畏足球的绅士。

第三,构建足球队员思政教育体系,将精神文化教育贯穿到足球队员成长的全过程。足球队员品德修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积极进取、拼搏奋斗的人生态度;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人生观念;崇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追求诚信、尊重秩序的规则意识;团结友爱、责任担当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自豪感;感恩祖国、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培养足球队员的品德修养,是教育部门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相信在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之下,补齐足球队员精神文化缺失的短板将不再是难题。

3.健全赛事体系

比赛是优秀足球队员成长的最重要渠道。2021年11月29日,广东省某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青少年在12岁之后与别国青少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到19岁就没法和别人踢了,23岁的时候就不知道在哪儿了。”导致此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有稳定的青少年赛事,每年的比赛太少。“在荷兰,U17的青少年一个赛季能够稳定踢上34~45场比赛。”

的确,正如前文所述,比賽是培养儿童青少年足球兴趣的最好方法,是激发儿童青少年运动潜力的动力。比赛情境中,无论是对手的状态,还是攻防态势,都是瞬息万变的,这些都逼迫足球队员调动智慧和身体潜力,应对变化、战胜对方。所以,高水平的对抗是高水平足球队员成才的必由之路。

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总体上看,比赛越来越少,对抗越来越弱。自1994年中国足球启动职业联赛以来,各地体育部门开始放弃足球队建设。因为投资大、周期长、收效小,各级业余体校、少体校、体工队(省体育职业学院)基本没有了足球队建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经营状况好的足球俱乐部宁愿购买足球队员也不愿意投资青训。2021年,中超16支俱乐部足球队中有12支队伍存在欠薪情况。在此背景之下,仅有较少的足球俱乐部拥有真正的青训队伍,梯队建设更是名存实亡。

高水平队伍少,比赛就少。比赛少,竞技水平就不高,顶尖足球队员就难以涌現,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也因此导致了中国足球层出不穷的怪现象。少有的几名有天赋的足球队员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少数球员不思进取、漫天要价,极少数足球队员品德低下,却还沾沾自喜、狂妄自大。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中国教育、中国体育和足球的发展实际,快速构建符合足球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组织分年龄组、分学段、跨区域的竞赛,破除青少年的身份限制,打通各种青少年足球赛事的渠道,以通过更多比赛引领青少年进行高质量足球训练,同时,构建更加全面、合理、有效的足球精英人才选拔机制。

信息不对称、弄虚作假是以往青少年足球赛事的痼疾。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构建一体化的足球队员人才资源库,在统一参赛标准、统一竞赛体系、统一等级认证的平台上,推动足球赛事的正常化、常态化、经常化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高水平足球赛事面向全国,在全国范围选拔人才,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足球发展不均衡,因此,青少年足球赛事要从高效率出发,在覆盖全国与重点突破之间找到平衡,因地制宜组织实施,集中在几个重点城市、重点省份进行。在世界足球强国中,德国国土面积不及云南省,人口不及四川省,芬兰国土面积相当于云南省,人口不及青海省。但他们却构建了密集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且因其高密度、高强度,支撑起2个国家涌现优秀足球人才和开展高水平足球职业联赛。

4.畅通升学渠道

中国足球整体水平低下,因此,与其他项目相比,能够获得的荣誉层次不高;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不完善,职业化程度低,且职业队伍容纳人数不多,竞争激烈,职业保障不健全,收入不稳定;中国足球产业不发达,规模有限,因此,足球队员退役后就业道路狭窄,择业困难。这3种情况几乎断绝了学生家长支持学生踢足球的想法。确实,与高考招生庞大的规模带来的机会相比,学生踢球成才的可能较小,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好文化考上大学相对容易。这也是中国足球缺乏肥沃土壤,且足球苗子难以茁壮成长的原因之一。

为了鼓励学生们踢球,2015年印发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研究完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管理办法和招生政策,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本来这是一个好的政策导向,“踢足球,上名校”“踢好足球上名牌大学”是2015年推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家长支持学生踢足球的积极性。

然而,这个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家长们也未等来好消息。相反,2021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指导意见》的出发点是遏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过程中个别学生文化成绩、体育竞技水平偏低,个别高校考试组织不规范、在校管理不严格,个别地方足球队员技术等级证书造假等问题,但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员的运动成绩和文化成绩的要求。较高的入学门槛,将大部分之前有机会因为踢足球而上大学的学生拦在了大学的大门之外。学生家长们送学生踢球的积极性将被严重打压。校园足球“小学轰轰烈烈,初中热热闹闹,高中冷冷清清”的情况依然有可能继续蔓延。

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令人难以理解。按照《指导意见》的精神,一部分踢球的学生将被挤到体育院校。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院校对学生家长的吸引力较小。

因此,从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大计来看,需要有识之士站出来呼吁给予足球改革以特殊政策,以此畅通足球队员的升学渠道。

5.夯实产业基础

足球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足球产业是足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足球是足球运动高度发展后引发的新的社会分工和职业革命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职业足球的出现,标志着足球队员可以因为掌握足球技术技能而得到社会认可,取得社会角色并获得社会报酬,这也意味着,足球队员可以向社会提供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以此满足社会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欧洲,职业足球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末期。1888年3月,由英格兰12个俱乐部组成的世界第一个职业足球联盟在曼彻斯特成立。同年9月,举办了世界第一场职业足球联赛。职业足球的发展,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足球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产品。

据统计,就产业规模而言,足球是世界体育产业中产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每年的生产总值达5000亿美元,因其产值高,甚至被称为“世界第17大经济体”,远远超过橄榄球、篮球、排球等其他项目。

如今,中国足球产业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中国的职业联赛于1994年开始至今已经开展了18年,但是由于基础较差,因此与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足球俱乐部能够实现真正盈利。2022年1月10日公布的《2019、2020年中国足协年度财务报告》显示,这2年中国足协净亏损约5000万元。当然,不仅仅是足球,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其他项目,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尽管如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体育仍是朝阳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推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的额度。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成,则必将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甚至成为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按照相应的比例,足球作为最大的项目,其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元的额度。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10年足球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一个现象值得研究,即一些足球投资者,往往是足球爱好者,有的还是大学足球队的成员。

足球產业发展了,将反哺足球事业,这已为足球发达国家所证实。因此,未雨绸缪,校园足球要为足球产业发展培养创业人才。

首先,进一步扩大足球人口,建立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制度,组织丰富多彩的足球赛事,引导学生在足球活动中享受足球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其次,可尝试把中小学校园足球的组织、教练、裁判、管理、宣传、报道、表彰、应急等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足球活动中培养能力,为未来足球经纪人、足球队医、足球康复师、足球科技人员等储备人才。

第三,组织开展小世界杯、小奥运会足球赛,体验足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尝试模拟创业,播撒足球产业种子。

6.培养忠实球迷

球迷是足球运动的一部分。在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格兰,几乎每个人都是球迷,如果一名球迷从小时候喜欢上一个球队,几乎终身就是这支球队的球迷。

球迷文化是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足球发达国家,一个俱乐部的生存,其经营的项目主要有赛事转播,球赛门票,球星转会,球星肖像及附加产品(球衣、球鞋及相关装备等),商业投资,赛事奖金等。其中,球赛门票及赛事商业销售收入是欧洲足球俱乐部较为稳定的收入,收入最多的占到俱乐部总收入的35%左右,平均也在20%左右。

这个稳定的收入来自哪里?事实上,主要是球赛门票收入及赛事其他销售收入,大部分是球迷贡献的。为什么是稳定的收入?因为每个俱乐部都有稳定的球迷。

稳定的球迷不仅能购买门票、购买纪念品,更重要的是,球迷是足球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欧洲,有的足球俱乐部在进行非竞技决策时必须要与球迷群体商量,向球迷介绍俱乐部的内部经营状况。俱乐部有重大变化时,如,俱乐部更名、主场出售、球队搬迁、参与新赛事、更换队徽队旗等决策事宜中,都要听取球迷的意见。

所以,球迷是对足球俱乐部发展起关键作用、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利益相关方。

中国足球尚未形成稳定的球迷组织。一个完整的足球球迷组织,包含几个方面,有与足球俱乐部保持密切联系的球迷俱乐部、球迷之家、球迷文化等;有围绕足球俱乐部球队的各种音乐、美术活动与作品,以及具有特色的俱乐部服装、装备等;有对球迷进行管理的球迷管理办法以及限制、惩罚“足球流氓”的相关规定等。

更重要的是,足球一定是球迷个人乃至其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球迷,他的生活与俱乐部球队的赛事安排有关,与球队的征战行程有关。足球是伴随球迷终生的朋友。

对照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的球迷文化,中国的足球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足球爱好者,缺少忠实的球迷,或者说,有热情的球迷组织,没有深厚的球迷文化。球迷文化落后,与中国足球的现状是相匹配的。具体来说,中国足球俱乐部的投资者、俱乐部名称、俱乐部驻地等,总处于动荡变化中,又如何能吸引、培养忠诚的球迷?

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其实足球球迷也要从娃娃抓起,这二者的道理是一致的。事实上,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球迷培养的最佳年龄阶段。

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自2014年底开始推进,依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规定,到2025年,要在全国中小学校建设5万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是中国足球的基础工程。粗略推算,届时全国的足球人口将会达到3000万以上。先不论从这3000万足球人口中能发现、培养出多少名优秀的足球队员,但有一个目标或许是有希望实现的,即是将这3000万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足球爱好者,进而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的足球迷。这个目的如果能够达成,也不失为新时代校园足球的一项重要成果。

培养足球球迷,要从体验足球运动、普及足球文化开始。

第一,要执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具体规定,开设每周1节足球课,以此实施基础的足球教学,每名学生都要学习足球的基础知识,掌握足球基本技术技能。这是作为一名球迷的基本素质。

第二,大力发展学生足球社团,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足球竞赛和足球游戏,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于校园。

第三,举办足球文化节,围绕足球比赛,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以音乐、美育、书法、摄影、朗诵、绘画等各种形式宣传足球运动,展示足球运动的魅力,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四,开展校内外足球文化交流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要依据儿童青少年崇拜英雄、追逐偶像的心理特点,请足球明星到学校传授足球技术、开展足球训练。同时,带领学生到足球俱乐部参观访问,组织足球志愿者,开展足球帮扶、足球助学等活动。

总之,振兴中国足球,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是一项合理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支撑。期待教育部门、体育部门、足球协会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取得成效,更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培育出适合中国足球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以此推动中国足球崛起。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体系建设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YJ2021061)

猜你喜欢
球迷队员足球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提升传接球射门技术训练四则
让足球动起来
中国球迷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球迷俱乐部
超级球迷
NBA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