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池体型优化及泄流能力模型试验

2021-03-20 06:54李宁霄
东北水利水电 2021年3期
关键词:出水管溢流高程

李宁霄

(辽宁省河库管理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为解决区域水量不均衡问题,我国兴建了许多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滇中引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胶东调水工程、万家寨引黄工程。在有压引水工程中,为保护隧洞及管道不超压,需要设置溢流池。

溢流池内水流变化复杂,通常夹杂着掺气和旋涡现象,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数值模拟方法理论,物理模型试验仍然是此类建筑物设计的主流。王继涛利用特征线法建模,针对胶东调水工程进行数值模拟,认为设置溢流井方案能有效减小管道内的最大压力[1],但是未能考虑溢流井内掺气和旋涡问题。李松平等针对玉阳湖溢洪道,建立了1∶40 正态比尺的水工模型,探索不同溢洪道体型对泄流能力、流态流速、压力分布的影响[2]。王志坤对佛寺水库溢流堰建立了正态水工模型,得到了水库静水位与泄流量关系曲线[3]。

试验以辽宁省重点输水工程溢流池为原型,建立溢流池及出口管道水工模型,观察不同流量时溢流池内水流流态、水深变化、压力分布,得到流量-溢流水深关系曲线,发现连接池与出水管道平滑过度的方案,能够有效的减少气阻和掺气,同时避免了水跃,对减少安全隐患、保证稳定运行具有实际意义。

1 工程原型

辽宁省重点输水工程溢流池,设置在有压隧洞中,主要构筑物包括竖井、连接池、出水管等。竖井和连接池为钢筋混凝土材质,出水管为无缝钢管。工程设计流量41.0 m3/s,正常工作水位208.9 m。当下游突发事故时,需要在此处泄掉全部流量,通过出水管道排放至地面河道。为此,设计了2 种溢流池体型方案。

1.1 方案1

溢流竖井内径5.8 m,溢流堰顶高程209.5 m。出水管道内径3.6 m。连接池长22.1 m,宽17.2 m,顶板高程212.00 m,底板采用倾斜式设计,连接池上部分底板高程208.00 m,下部分底板高程202.30 m,后接出水管道,管道倾角20.86°,进口管中心高程204.90 m。其平面布置见图1,剖面布置见图2。

1.2 方案2

将连接池底板改为平板式,底板高程变为206.00 m,出水管道进口底高程与连接池保持一致,从而管中心高程变为207.97 m,管道倾角变为23.87°,其他参数与方案1 相同。平面布置未改变,剖面布置见图3。

图1 平面布置图(单位:mm)

图2 方案1 剖面布置图(高程以m 计,其余均以mm 计)

图3 方案2 剖面布置图(高程以m 计,其余均以mm 计)

2 模型设计和试验方案

2.1 模型设计

溢流池原型长宽高相差不大,所以采用正态模型,考虑场地大小限制,按重力相似原则,选择长度比尺Lr=10,流量比尺Qr=316.23,流速比尺Vr=3.16[4,5]。模型整体材料使用透明有机玻璃。高程误差控制±0.3 mm内,平面距离误差控制±10.0 mm内;水准仪基点精度控制在±0.3 mm内。

2.2 试验方案

根据原型设计,方案1与方案2设计流量相同,均为41.0 m3/s,按该试验流量比尺Qr =316.23,换算后,模型设计流量129.65 L/s。根据工程设计,每个方案进行21 组相同工况的试验,详见表1。

3 试验成果分析

1)流量与溢流水位关系

表1 试验组次划分表

在流量1.0~45.0 m3/s 区间,方案1 与方案2的流量~溢流水位关系基本一致,即流量增加,溢流水位随之线性增高。设计流量下,2 个方案的连接池盖板底高程均满足净空要求。流量与溢流水深关系曲线见图4。

图4 流量与溢流水深关系曲线

2)压强观测

在出水管道进口底板正上方70 mm 处,设置压强观测点P。

方案1,随着流量的增长,观测点P 的压强值呈现出上升—平稳—下降趋势。在1.0~5.0 m3/s 区间出现负压,最大压强为0.13 m;7.0~15.0 m3/s 区间为正压平稳段,压强为0.05 m;17.0~45.0 m3/s区间出现负压,并且压强产生脉动,设计流量时,压强为-0.70 m。在出水管道与连接池附近都出现了气穴现象。

方案2,流量低于15 m3/s 时,水深较浅,观测点P 处无水;在17.0~45.0 m3/s 区间,随着流量的增长,压强值线性增加,压强值范围为0.10~0.23 m;设计流量时,观测点P 处压强为0.2 m。

可见,方案2 试验出水管段内及其连接池附近压力比方案1 更加趋于稳定。2 个方案的出水管道进口压强测量值与流量的关系曲线见图5。

图5 出水管道进口压强

3)流量与连接池水深关系

在流量1.0~45.0 m3/s 区间,流量增加,连接池水位随之线性增高,方案1 水面线较陡,方案2 较平缓。2 个方案连接池的内侧水位较高,分析是水流受侧壁影响,水流方向发生了改变,发生了雍水现象。

4)出水管道气阻现象观测

在流量1.0~45.0 m3/s 区间,方案1 与方案2在出水管均未出现气阻现象。当达到设计流量时,方案1 出水管道进口附近出现明满流交替现象,可能会对下游平直段管道进气和排气产生一定影响;方案2 未出现明满交替现象。

5)掺气现象观测

方案1,出水管内始终存在掺气现象,且流量越大,掺气越明显。方案2,在流量低于11.0 m3/s时,未出现掺气现象;超过13.0 m3/s 后,出水管内开始出现掺气现象,流量越大,掺气越明显,但与同流量下方案1 相比要小很多。

6)水跃现象观测

方案1,流量小于11.0 m3/s 时,在连接池内出现水跃现象;流量大于13.0 m3/s 后,水跃进入出水管内。方案2,在全部流量区间,连接池与出水管连接处始终未产生水跃现象,水流相对平稳。

4 结论

通过建立正态水工模型,对两种体型的溢流池原型进行模拟试验,发现相比于倾斜式连接池底板方案,平板式底板方案在水力学方面全面占优,不会产生负压,不会出现明满交替流现象,掺气更少,而且不会产生水跃。平板式底板方案唯一的缺点是体型大,施工时需要的工程量稍多,最终实际工程采用了平板式底板方案。试验为工程设计提供支撑,也可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出水管溢流高程
虾子河排洪泵站出水压力管道设计
Eensy-weensy Spider
8848.86m珠峰新高程
筛孔型溢流管旋流器分离性能研究
通海管路出水管末端管径对水动力噪声的影响研究
热泵干衣机的清洗系统和具有其的热泵干衣机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钻井溢流智能预警技术
GPS高程拟合算法比较与分析
精细控压钻井溢流检测及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