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柑桔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2021-03-22 05:18文/
中国果业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十堰柑桔

文/

【导读】2020年湖北十堰柑桔生产遭遇量价齐跌的窘境。文章剖析了当地柑桔产业近年来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对国内其他柑桔产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柑桔作为多年生亚热带喜温常绿经济作物[1],在湖北十堰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也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当家树”、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十堰是国家柑桔优势区域规划五大特色产区之一,当地的柑桔品牌“武当蜜桔”“汉江蜜桔”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优质产品。柑桔产业已成为十堰库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在优化山区农业结构,增加库区果农收入,保护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2020年十堰市柑桔生产出现了产量增、销量减、价格低、农民愁的现象,值得从业者认真思考和政府部门的深入研究,以推动柑桔产业在十堰市的稳步发展。

一、产业现状

栽培面积及分布区域。十堰是我国北缘地区重要的柑桔生产基地,也是湖北省第二大柑桔优势产区,柑桔面积和产量均名列湖北省第二位[2]。2019年,全市柑桔基地面积2.09 万hm2,挂果面积1.88 万hm2,产量23.9 万t,综合产值8.9 亿元。全市柑桔主要分布于长江最长支流汉江沿线、堵河水库两岸、环丹江口库区的沿线5 km 内,海拔500 m 以下丘陵山地。其中环丹江口库区两条百里柑桔带占全市柑桔种植面积的89.3%,种植面积超3 333.3 hm2的乡镇(办、处)2 个,种植面积超66.7 hm2的村89 个,种植面积超1 hm2的种植个体8 000 余户。十堰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柑桔专业合作社,柑桔也成为库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发展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

品种结构与经济效益。全市现有柑桔种植面积中,温州蜜柑1.95 万hm2,脐橙800 hm2,椪柑、杂柑等品种533.3 hm2。温州蜜柑按成熟期划分,分为特早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早熟(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中晚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成熟),占总种植面积的93.6%(见表1)。成年柑桔园每667 m2产量可达1 000~2 500 kg。柑桔主要以鲜销为主,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三北”市场,其中销量比例较大的有河南、山东等地,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等国。柑桔销售旺季,从事果实采收、运输、分拣、包装,以及拉动乡村游、环库游、住宿餐饮、农资销售、印刷装潢、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行业发展,综合社会产值达4亿元。同时柑桔四季常绿,具有良好的绿化环境、涵养水土功能,生态效益显著。正常年份果农每667 m2收入平均为3 000~5 000 元。2020年受早熟品种抢占市场、疫情导致消费疲软、出口受阻、天气影响果实品质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市柑桔虽然增产9.6%,但销售压力陡增,果农收入缩水严重。

表1 2019年十堰市主要柑桔品种种植面积及占比

二、存在问题

低产低质问题严重。十堰90%的桔园为坡地,立地环境差,农事操作不便。十堰地区除库区外均为柑桔种植中度风险区域[3],有部分果园坐落于柑桔生产次适宜区或不适宜区; 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平均含量仅为12.4 g/kg,中微量元素缺乏严重,有效锰、铜、铁、锌、硼缺乏比例7.8%~81.8%[4-5];从事柑桔田间生产的劳动力75%为老人和妇女,年龄结构老化,农技推广难度大;80%果园未配备灌溉及肥水一体化设施,抵御干旱、高温、严寒等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弱; 现有75%以上果园配套机械设施缺乏,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栽培管理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低,果园产量不稳定,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商品果率不足等,制约了柑桔产业的发展。

集中上市矛盾突出。受北缘产区全年积温不足、周期性冻害、果农种植习惯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市现有柑桔品种93.6%是温州蜜柑,其中又有65%是中熟品种,早熟温州蜜柑所占比例偏小。截至2017年,我国柑桔总产量3 816.78万t,较2016年增加51.91 万t,产量稳步增长,人均柑桔占有量达27.2 kg[6],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大众对水果消费已不仅仅满足数量需求,而不断追求质量提升和产品新奇[7]。全国柑桔总量过剩,全市柑桔品种结构单一,成熟期集中,上市销售时间狭窄,容易受到同期其他柑桔产区产品的冲击,供给侧结构性过剩显现,恰逢柑桔生产“大年”,局部地区易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

产业短板日益凸显。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约80%桔园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风险;营销体系不完善,果品销售仍以传统经济人代销和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为主,缺乏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销售龙头企业带动;采后处理不规范,果品分级不严格,未能实现“质优价优”,缺乏成熟的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调节市场能力仍有较大空间;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掘“互联网+” 新媒体平台销售力量,“武当蜜橘”品牌形象、知名度、影响力远低于同类产品。

三、产业优势

自然环境适宜。十堰地处秦岭余脉、大巴山余脉和武当山系交错的屏风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虽有周期性冻害发生,但冷空气不易沉积;汉江穿境而过,堵河等河汊纵横,年平均降雨量797.5 mm,水资源丰沛;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库区水位上升,丹江口水库“保温效应”愈发明显,1月平均温度较同纬度地区高出2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21.8小时,远高于三峡库区和赣南湘南地区;病虫害较南方高温高湿产区少[8],无检疫性黄龙病发生,有利于果实品质提高。

交通条件便捷。十堰位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处,目前“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络全线贯通,“十巫”“十淅”高速新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加强;黄金水道通江(长江)达海(上海),“铁水联运”携手“十汉欧”货运,机场航线通达34 个城市,立体综合交通走廊清晰;高标准环库公路连接南北,高质量村村通公路东西通途;南调北运极为方便,中间环节少,有效地保证了鲜果销售。

科技支撑有力。柑桔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十堰柑桔产区2007年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柑桔) 产业技术体系柑桔北缘试验站”,2012年被纳入“湖北省柑桔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柑桔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直接与岗位科学家岗站对接,取得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9]。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和平台共享机制,夯实了人才基础,保障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果园轨道车等省力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实施。

四、发展对策

提质增效,着力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从目前生产过程来看,一方面果农迫切需要高效、优质、省力化、轻简化的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老旧桔园管理观念落后、综合基础配套设施薄弱、用肥用药失当现象严重、科学标准化技术措施落实落地滞后。因此,需要提高农业技术集成的精度、挖掘农业技术推广的深度、加大农业技术示范的力度、拓展农业技术研究广度、加快桔园转型升级的速度。首先,通过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标准化示范园,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的效果,推广成熟标准化生产技术;其次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技术培训,如网络直播、QQ、微信线上交流、短视频农技知识普及、发放技术手册、田间集中指导、优势产区参观等,推动标准化生产模式实行,强化果农规范化、科学化生产意识,提升种植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适地适栽,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布局。从目前市场消费来看,一方面产量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风味佳、品质好、果形奇、耐贮运、易丰产、价值高的品种,仍然受到消费者热捧和经销商的青睐。因此,种植前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根据十堰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种植区域立地条件,结合品种的成熟期和经济价值,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补植补栽、高接换种、老园更新换代、新建品种示范园等方式,以示范引领、以奖代补等措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均衡市场供应。坚持温州蜜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扩大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品种的面积,逐步压缩中晚熟温州蜜柑面积,使柑桔产业向连片的优势区域集中,从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综合产品定位、产地交通、消费人群等因素,依托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两大名片,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农旅结合、产业品牌等资源优势,发展果园采摘、农旅融合、电商融合、直播带货、媒体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拉长鲜果供应时间,精准定位消费人群,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培育主体,着力强化全产业链建设。从目前产业化生产来看,强势的产业主体,一方面可以带动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会有序自觉地加强品牌维护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软硬件建设,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因此,需要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培育一批生产主体、营销主体、贮运加工主体,提高产业发展后劲。通过集中项目、集成技术,完善流转机制,形成集中连片的生产龙头;通过商超无缝衔接、新媒体推介、订单农业、电商融合等,逐步开拓营销渠道,形成新型营销龙头;通过完善冷库、保鲜库和冷链运输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鲜果精深加工处理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功能完备的贮运加工主体。

猜你喜欢
十堰柑桔
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能有效防治柑桔沙皮病
广西: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控五年规划初显成效
全球:2020/2021年柑桔产量预计增长4%
更正
柑桔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二十一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会议将在湖北十堰举行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三个词体现十堰特色
柑桔树应慎用波尔多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