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规范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2021-03-22 02:28潘正茂刘志龙
中小学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型美育中学生

潘正茂 刘志龙

摘    要

面对学生个性审美差异,校园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自当强调引领。在把握学生个性需求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型审美“概念”;聚焦典型个例开展讨论、示范,引导学生认同发型的基本要求;征集“综合推荐”指标,鼓励学生在发型标准基础上展现个性审美,实现个性审美与学校道德规范的自然融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关 键 词

校园道德规范;个性审美;学生发型;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3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从法理上强调了中学生发型规范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发型具有民俗、文化和心理的多重隐喻,不仅是身体的个性诉求,更是一种顽强的、惯性的社会心理的标识物。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发型代表着中学生的审美倾向。对于中学生而言,发型的选择暗含着一种模糊而倾向性的审美立场。[1]这不仅是中学生对头发形态、长短、颜色的选择,更蕴涵着中学生朦胧而强烈的审美直觉,反映了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校园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学生发型则具有强烈的德育规范和集体秩序的色彩。许多学校以发型文化为契机来实现教育目的,通过将各种发型管理制度转化为发型审美的共有习俗,形成学生对发型集体文化的认同,进而实现学校德育价值的落地。[2]

但在实践中,中学生发型标准化与统一化在“强推”过程中导致的师生冲突屡见报端,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质疑。其争议的焦点在于:推行标准化发型时,中学生的选择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满足?标准化发型是否剥夺了中学生审美权的个性化诉求?如何科学分析标准化发型与德育目标达成的必然关系?……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切实把握学生的个性审美需求,以切实的行动引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由此,我们进行了尝试。

一、把握学生个性需求,拓展审美引导路径

我们以本校高二年级学生为样本(样本容量为212人),在常规仪容仪表检查中作了发型现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怪异型发型的学生占比约为50%,这说明学生对发型的显性心理需求较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发起了发型心理需求调查统计(多项选择),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学生对发型的个性化追求和审美感官上的需求强烈,这是不容忽视的个性审美需求。为此,学校开拓了三种审美引导途径。

途径一:购买发型模具,开展发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必须有设计理念,能体现创新精神,弘扬正确审美观。基于这一标准,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就必须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契合优秀的标准?什么样的审美观值得弘扬?借助这一活动和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自发地践行和传播正确的审美理念和创新精神。

途径二:举办优秀发型绘画作品展。基于学生的绘画能力,学校规定每个班级可选派3名选手,参加发型绘画设计大赛的角逐。优秀作品要求立意正确,能展现中学生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被评为优秀发型绘画的作品在校园文化长廊张贴展示。如此,既能让个性张扬的学生满足发型个性审美心理需求,也能满足“低调”学生的审美欣赏需求。

途径三:利用手机或电脑,开展网络发型P图大赛。学校设定一些人物的特点及心理诉求,要求创作者通过发型设计将其展现出来。优秀作品将在学校官方网站展示,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审美心理需求。这一活动让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有机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同时,传播正确的个性审美理念,在学生中建立正确的发型审美“概念”。

二、聚焦典型个例,推进发型标准落地

到底头发多长算是“长”?什么样的发型算怪异?……标准之争没有结论,就无法根据校园道德规范落实标准。我们在全面引导发型审美的过程中,聚焦个别具体的典型案例展开教育实践,从而推进发型标准的实施。

案例一:

师:你耳朵边上的头发有一个图案?这不符合规定,晚上请回去重新理发。

生:我的头发不长,也没有染发烫发,中学生守则上也没有说这种发型不合格。而且我头發上的图案是有文化内涵的,凭什么就不行呢?

案例二:

某男生耳边的头发刻意剪成“一”字形,引起了同学的哄笑。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当天晚上,他回家把头发重新剪了一遍,去掉了“一”字形,回到教室后,再次引发同学们大笑。

生:老师,他把耳朵周围的头发剪光了,好像头上挖了两个洞,太搞笑了。

这位同学很生气,又重新理发,并再次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几乎把头发剪光了,类似光头。同学们表示,他的脸型与他的头型不配,不好看。

上述案例说明,学生心中对发型有一定的审美标准,怪异发型的出现并非道德败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如何基于校园规范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才是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行动:

第一步,开展全校性发型标准的讨论,传递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中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生活已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通过班会,学生们逐渐达成共识:作为学生,来学校的目的是学习,发型的基本标准是不能影响视觉、听觉。因此,男生头发要求前不扫眉、旁不遮耳;女生头发要求前额流海不过眉,两边要露出耳垂,不遮脸。如此,学生很容易便接受了发型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不染发、烫发,主要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方便大家打理头发,利用节省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要求不得剃光头,不留怪发型,旨在给大家带来阳光、青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二步,示范性宣传解释发型标准,引领现代学生审美风尚。在前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发型标准宣传。

在直观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学校晨会对发型标准作出权威解释,从而对合格的发型进行基本的标准界定;同时,基于标准对不合格发型的同学进行理论疏导和劝解,帮助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能接受学校的发型审美标准。通过以上策略为发型标准的落地提供支撑,为引领学生走向成熟的个性审美铺平道路。

三、征集发型“综合推荐”指标,推动校园美育新发展

新时代的学生朝气蓬勃,具有鲜明的个性,校园发型标准提供的是基本要求,我们鼓励学生以此为标准,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演绎不同的“变式”,彰显新时代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形象。

为此,我们广泛征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并邀请学生推荐偶像的发型,推出了校园学生发型“综合推荐”指标:

男生平头:发型推荐指数五颗星,推荐说明:方便、清爽、精神面貌好;

男生寸头:发型推荐指数四颗星,推荐说明:青春、帅气、阳光;

女生短发:发型推荐指数五颗星,推荐说明:轻便、知性、有内涵;

女生扎马尾:发型推荐指数四颗星,推荐说明:青春、靓丽,优雅。

如此,将校园发型标准的“变式”具体化,形象化,鼓励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审美,提升其审美趣味和素养。

发型只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一个缩影,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昭示了学校美育的重要性和变革的迫切性。2015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须遵循美育教育的规律,把美育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实现三方共同发展”。“发型问题”推动了学校教师对美育重要价值的理解,以此为契机,我们倡导教师结合日常学科教学,积极创设学生个性审美生长的教育环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不断提升个性化审美能力。[3]

例如,语文教学结合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的学习,带领学生观赏、体验、沉思、积淀,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能重新生成审美对象的意象塑造。而音乐、美术、舞蹈、曲艺等艺术课程本身便具有“高雅”与“浸润”美的特点,教学从提升审美素养的高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高雅艺术的兴趣,在体验艺术的高雅与美的过程中,涵养与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我们还创设了电影、戏剧、科技艺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实践课程,缩短学生与美的距离,发掘更多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挥美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面对个性审美差异,校园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自当强调引领而非强制实施,为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诉求预留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校道德规范的落地,实现学生个性审美与学校道德规范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熊和平,王睿.身体标准化缘何从"头"开始——中小学生的发型管理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2):63-69+55.

[2]戴觀波.试论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与陪伴[J].教学与管理,2019(15):78-80.

[3]戴锐.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51-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发型美育中学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美育教师
MY HAIRS TYLE ISON POINT
发型
好别致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