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设计实践的符号学研究
——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

2021-03-23 09:41张子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派符号学当代艺术

张子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陶垠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1 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1.1 符构学语境下的建筑设计

在符构学的语境下,需要阐述并解析那些“符号”带给建筑本身的影响。其包括潜在或明显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小或影响大的。为了在后续的建筑设计中做到有据可依,就需在明确影响之后,抓住设计中核心的矛盾要点,并做到对设计有着更加明晰的认知。

1.2 符义学语境下的建筑设计

在符义学的语境下,需分析“符号”所阐明的要点及意义。谈到建筑创作,其建筑结构、建筑表皮及建筑空间等方面都可被视为不同的符号,需要进一步解析那些符号所阐明的意义,并选择合适的符号,以更加充分、完整地表达整个建筑的设计意义。

1.3 符用学语境下的建筑设计

在符用学的语境下,需将建筑创作者与建筑使用者之间的认知关系进行清晰梳理。建筑创作者需要使用得当的创设方式方法来表达建筑作品的意义,使得建筑使用者不仅可以品赏、游览建筑,而且可以品析建筑本身的内涵,从而让建筑使用者与创设者产生交流。

因此,大家可以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又由多种小符号所构成,如梁、门、窗、墙体、柱等。要想达到经济、风俗、宗教、政治及文脉和谐统一,并最终与使用者达到精神共鸣,就需要经过符义学、符用学及符构学来分析如何构成那些“符号”。

2 海派文化的符号学解析

“兼收并蓄,敢于创新,追求时尚”点明了上海市海派文化的精神追求,而“包容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以符号学的视角来看上海海派文化,不难看出“包容”“开放”“创新”3 个符号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位上海人乃至中国人的心中。作为中国首批商业都市,外来文化大批量涌入上海,而正是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历史浪潮中,具有3 个重要符号的海派文化渐渐形成,上海城市风貌逐渐变得迥异而迷离起来。“多元化”成为上海都市的文化符号,而“魔都”这个极具魔幻色彩的符号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市建筑设计体现出了“海派”这个符号特色。随着世博会的开展,西岸艺术开发成了上海市的主要特色工程,而其中部分旧式建筑的“去”与“留”成了政府与建筑师的深思之事。以“文化建筑”为导向的西岸艺术开发使得大部分建筑的功能业态定位为艺术展览,而在传统的博物馆建筑的“惯性”符号影响下如何继承传统并突破创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给了大家答案。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称呼符号并被人熟知。

3 符号学视角下PSA解析

3.1 符构学视角下的“筑构”

在PSA 的设计中,建筑师章明以一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创作理念构筑出具有“高技派”特点的结构。这种不需掩饰的、真实呈现的结构界面表现与空间表达,突破了传统设计的结构束缚,“一包遮百丑”的传统符号渐渐退出优秀建筑设计的舞台。章明的创新思维及决策实则呼应了在地“海派文化”的符号特点,以其在地设计决策实现了优秀的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诞生,并给予PSA“筑构”的结构符号[1]。

作为设计问题之首的结构难题,在PSA 设计中更是困难重重,建筑师的理念落地往往伴随现实难题的阻挠。今日,令人神往的望江大平台正是章明团队通过将顶部轻钢屋架改为复合桁架,并使用T 形立体桁架才得以实现。这为人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份“稳固”,而且创造了外露的“桁架”结构体系之美及“观江平台”的符号。而后针对“悬索挑廊”及“烟囱空间”结构问题进行了推敲,为了不影响具有“通透”符号的大厅空间,立柱、粗圆钢管及三角挑板都被一一否决,最终妥协于折中方案并实现了“轻盈挑廊”空间的创造,而老电厂的高烟囱也在不设任何立柱的情况下生成了“螺旋艺廊”的结构符号。

3.2 符义学视角下的“筑韵”

过往,输送能源的“中枢系统”,今日转译成了“发动引擎”,从而重新发电,并为住民输送了艺术的电流,以“艺能”这种虚拟的“所指”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进入PSA 的人。正如文艺的影响不是即时性的,而是将在某一天为人们带来“隐形”的影响,进而转化为“能指”的形态呈现。建筑角色由传统发电厂蜕变为当代艺术博物馆,部分得益于在地“海派”地域文化发展的脉络系统,PSA 承载着重大的“艺术使命”,展现了独具一格的“筑韵”符号特性[2-4]。

长18m、宽70m、高50m 的博物馆北面有一座巨型烟囱,其“烟囱”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符号延续了下去。而PSA 在外部空间展现出鹤立鸡群的特殊样貌,外形冷酷而简洁,并有着超大尺度的内部场所形态及众多工业语汇的符号。在局限的空间语境下,创作者赋予了其极其饱满的场所空间感受。

与“艺术圣殿”的特征不同,PSA 逐渐转向于艺术“展现”的场域。PSA的“个性”与“包容”无一不体现着“海派”符号特色,又通过平仄、进退、收放等空间编排,以及与艺术的互动所创造的空间体验直达人们的心灵深处。其丰富的空间语汇符号柔化了当代艺术的“孤傲”性格,增添了几分穿梭行进的趣味,让人们能以独特方式贴近艺术,感受工业建筑与艺术交织的韵味,醇厚的“筑韵”符号由此而生。

3.3 符用学视角下的“筑系”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意旨世上万物互相关联协作,方能产生耐人寻味之物。而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也恰恰如此,设计中不仅仅要处理好任务书,更重要的是如何妥当地满足多样使用需求并相互影响于空间中。例如,策展者通过展示方式将作品所传达的概念和内涵感情展现出来,这是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关联,而在PSA 的设计中明显可以体会到多重关联性,其构成的“筑系”符号牵动着整个体系运转[5-7]。

图1 PSA 模型分解图(笔者自绘)

当然,PSA 的展策场域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形式,而应是展策系统与观展者共同营造的“空间场域”符号,这是一种艺术空间场所,以一种多样和复合的表达方式来诠释人与艺术的潜在关系。PSA 的展示空间表现了复合型与多样性,并以多种展示方式相构成,包括低、中、高三跨的不同层级空间以及普通展厅、后现代展厅、巨型展厅等多种展厅空间,满足了不同艺术家、不同策展人及不同观展人的需求。

同时,PSA 将空间体验感与参观体验感相结合,观展亦在观空间,空间即“展品”,将其创设概念与场所形态转换为展现文化主张与文化形象的最前端展品,并不断与观展人相互关联、影响。当然,在PSA 的观展氛围中,传统的单向性信息传输方式转型为具备“主动式”“互动式”符号的信息交流模式。同时,在屋顶观江大平台的构建中,PSA 也为人们提供了与楼宇、与江水、与绿景、与人产生关联的机会,“远景”即“展品”。

综上所述,重视观展者、艺术家及展品之间的关系,为观展者营造了一个纯净的艺术空间,为艺术家打造了一个能实现艺术概念与创设的场域,为策展人构筑了一个能讨论学术内容的平台。这是PSA 的存在所带来的内涵与价值,“筑系”符号升华了设计的整体。PSA 模型分解图见图1。

4 结语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具备“筑构”“筑韵”“筑系”等符号元素,PSA的总建筑师章明以其独具一格的创新设计手法为西岸乃至整个上海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可以代表21 世纪在地“海派”文化符号的典范作品,而对于其建筑设计的符号学研究正是为了总结并突显出PSA 设计的精妙之处与醇厚之韵味。

猜你喜欢
海派符号学当代艺术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海派剪纸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