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一点看法

2021-03-24 01:36李祖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王守仁禅宗

李祖伟

“仁者心动,谁心在动”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1页有这样一段话:《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曰嶓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教材接着又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准确把握,甚至不少教师对慧能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剖析。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国佛教中有关禅宗的知识,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派,它分为神秀的北褝和慧能的南禅,前者讲“渐修”,后者讲“顿悟”。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禅逐渐衰落,南禅不仅凌驾驾于北禅之上,而且在佛教各宗派中独占鳌头,以至于今天谈到的禅宗,一般是指六祖慧能开创的“祖师禅”。禅宗自称它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说慧能就是因为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五祖弘忍就将顿法和衣钵传给了他。在禅宗中,佛即我心,我心即佛,春花秋月,日日都是好日,扬眉瞬目,头头皆是佛道。用今天的哲学眼光看,禅宗非常注重寻找自我,反对个性束缚,一切任其自然。笔者以为,教材中慧能的意思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两个和尚的理智分別在妄加推测,由于你们的理智执着于外境,迷恋于幻象(这只是未习禅前的见解),因此就不能识真心、本性,无法领悟佛性常消静、万法自如的圆融实象。换句话说,慧能实际上是以过来人的口气提醒两个和尚,如果你们把世界看作自己的对立面苦苦地执迷于外境,那就永远不能“得道”,只有将自己和世界融为一体,无念无象、无住,寻得真正的自我,方能大彻大悟。这样,慧能不仅否定了风幡之实物,也抹杀了人类的理性,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人的“真心”或自性”。显然,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列宁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唯物主义。”教材中慧能的观点可以说是“聪明的唯心主义”,而且其中体现东方智慧的因子,甚至包含某种真理的颗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要言之我有理,持之有故,只有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批判,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心外无物”,真的无物吗?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为在批判唯心主义的荒谬性时,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命题的解释有值得商権之处。现将愚见附后,以供同仁辨正。王守仁当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许多人对此一直就是褒贬不一。其实这一命题的内容出自《传习录(下)》中的一段话:“先生游南镇,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说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不是客观存在的。”笔者经研究认为,应这样理解王守仁的本意:在这里,王守仁基本上没有否认花色的客观存在,而是用所谓的“寂”与“感”的关系来解释。他认为:当你没来看此花时,你心与山中花同归于寂,此花和你的心没有感应,同处寂静的状态,而这种所谓的“寂”实际是佛教所说的那种神秘的寂,并非不存在。当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与你的心已有感应,于是此花颜色一时便鲜艳明白起来。换句话说,看与未看此花的差别在于你的心是否与此花有感应,而并非它是否客观存在。实际上,王守仁所说的“心外无物”是指物不能离开人的主观能动精神而独立存在。从哲学的角度看,王守仁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推到了极端。所以当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时要注意各种复杂的情况。列宁在著名的《哲学笔记》中曾经说过,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它抓住了真理的片断加以直线性的夸大。但教材似乎没有抓住王守仁的唯心主义逻辑结构的实质,王守仁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不直接否认花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心”与“万物”的统一,即所谓的“心”不离“物”,“物”不离“心”,把“心”与“物”的联系加以片面夸大,从而抹杀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否认了“心”与“物”的区别,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王守仁禅宗
灵 山
王守仁的“胆小”
落叶禅
王守仁的“胆小”
书生惹上锦衣卫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
“星座”的哲学探究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