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如何让青春期的孩子免受伤害

2021-03-24 11:13连丽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

连丽香

〔摘要〕离异家庭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心理的“疾风怒涛”和父母关系变化的双重压力,如果父母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他们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单亲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家庭离异的影响要有更多的关注。可以学习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保护孩子免受父母离异的伤害,这样孩子就不会被卷入父母的冲突中,更不会认为自己应该为父母的问题负责。

〔关键词〕离异家庭;单亲父母;青春期孩子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单亲妈妈周春红和读初一的儿子朱朝阳有一个互动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睡前妈妈热了一杯牛奶送到孩子卧室,坐在床边上等孩子喝完牛奶她就去洗杯子。可是这个时候有心事的孩子不想喝牛奶,他委婉地告诉妈妈等一会儿再喝,妈妈说快点喝完她要去洗杯子,孩子拿起杯子抿了两口,妈妈一把夺过牛奶喝了一口说:“这一点也不烫嘴啊,快喝!”从小乖巧懂事的孩子眼神里流露出了委屈和愤怒,但他还是逼着自己喝完牛奶。这时,妈妈想帮孩子擦嘴角,被孩子下意识地躲开,妈妈马上身体前倾靠近孩子然后愤怒地将双手按住孩子下巴迅速地把牛奶擦干净,我看到孩子在挣扎。

作为心理教师,本学期我接触的两个初中生,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另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症,在了解原因后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母离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双亲家庭青少年,单亲家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对人和过敏方面,而男生比女生更易冲动[1]。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免受家庭离异的伤害呢?

一、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家庭离异的影响有更多的认识

青春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经历心理的“疾风怒涛”[2]。这个阶段孩子出现了第二个自我中心现象,他们会尤其关心自己的内心体验,常常认为全世界都在关注自己,离异家庭的孩子非常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谈及这类话题时会表现出敏感和脆弱性。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会有多重矛盾性的心理。

第一,他们既表現出对父母很多观点和做法不认同的反抗性又表现出渴望父母的理解、关注和支持的依赖性。他们对没有生活在一起的父亲或母亲常常也有矛盾的心理,既渴望和他们联结又担心这种联结会给生活在一起的父亲或母亲带来伤害,甚至把联结贴上“背叛”的标签而产生内疚的情绪。

第二,他们既有回避谈论父母离异的事实的闭锁性,又表现出对关心、信任等需要的开放性,一旦同伴交往中能满足这些需要,他们会迅速融入其中。

第三,他们既会否定童年时期的幼稚,又会眷念童年的单纯,离异家庭的孩子尤其怀念父母在一起时的美好画面,如果离异后的父母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和攻击,会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内心痛苦。

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对家庭矛盾负有责任,为了修复家庭关系会表现出厌学、抑郁症、疑病症等心理问题,此时的问题具有“功能性意义”,孩子认为如果能使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问题上,他们就不会闹离婚了。

二、父母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剧烈变化,父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此时婚姻关系的变化更是让父母焦头烂额。事实上,真正让孩子受到伤害的不一定是离婚这件事情本身,而是父母在应对离婚这件事情时的方式以及如何处理离婚后的亲子关系。在对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家庭离异的影响有更多的认识之后,单亲爸爸或单亲妈妈希望对青春期的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非常需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思维模式:青春期的孩子比看起来更需要父母,不论是离异后的哪一方

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发现,虽然进入青春期后亲子的相处时间有所减少、孩子顶撞父母的现象有所增加,但父母不要被孩子“酷酷的外表”“冷漠的脸”误导,在孩子心里家庭和父母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3] 。孩子需要父母双方的爱,离婚后,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利用孩子攻击前任配偶,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被当成父母婚姻冲突中的武器,这会给孩子带来抑郁、沮丧、愤怒、无助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父母会发现最终的输家就是孩子。因此,单亲爸爸或单亲妈妈不要阻止,甚至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不住一起的爸爸/妈妈彼此联结。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异只是大人的婚姻关系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孩子哪里做错了,更不是因为父母不爱你了,不论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不论你和谁生活在一起,当你有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寻求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第二种思维模式:单亲父母需要转变角色,对孩子更多的是指导和鼓励而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许多父母在某个时刻突然感觉那个单纯的、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甚至匪夷所思的青少年了,那个曾经对自己无话不说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他们心里话倾诉的对象是好朋友而不是父母了,父母心里难免有些失落甚至困惑不解。这个时期,他们更像一个自由的寻求者和胆怯的孩子结合体,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获得自信,家长需要做的是仍然和他们在一起,但是请注意此时的在一起不再是掌控孩子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细节,而是给他们提供指导和鼓励就够了,家长需要让孩子为将来的独立做好准备[4]。很多单亲爸爸或妈妈离异后,担心自己不能做到足够好,会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甚至压抑自己正常的心理需求给孩子创造学习和生活条件。

当父母把孩子看成生活的全部,什么事情都是围着孩子转的时候,孩子内心被尊重、被倾听、被理解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就无法发展起来。

第三种思维模式:单亲父母要学会自我关爱和寻求帮助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单亲父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有时他们会通过牺牲自己的需要来养育孩子,把养育孩子定义成法律上的义务却没能感受到见证孩子成长的乐趣。当疲惫感袭来,甚至情绪透支的时候,自我怀疑甚至无望的感觉就会浮现,然后就会自动化地质疑自己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要离婚,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或者做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当孩子看到父母为了照顾他而付出了很多代价又感到愤怒的时候,孩子的第一感觉可能是愤怒、内疚和自责。这时候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感到很生气,心里想“你干脆不要做好了,最烦你一直啰嗦”;有的孩子会感到内疚,然后背负着父母的情绪生活,把父母的负面情绪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有的孩子会把自己“隔离”,选择无视你的需求和感受,认为你是一个没有需求的人,你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当然。

所以,我们看到通过牺牲自己的需求来照顾孩子的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

谢利·胡贝尔说过:“你不曾给予自己的也无法给予孩子。”可能我们这一生都在期待着父母能够对我们爱与关照,期待着爱人可以对我们爱与关照,期待着孩子能够对我们爱与关照,但也许我能够为自己来做。当单亲父母告别受害者心态和自苦的思维模式,转变成能够自我关爱的思维模式时,伴随着对自我的需要有更多的觉察就能够更有效地关照这些需要,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你可以变成那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当你变得更好时,你身邊的每个人都会受益,尤其是你的孩子。

如果离异的痛苦经常出现,那么及时采取措施寻求帮助是一个很有勇气也很明智的决定。疗愈来自过去的痛苦的确需要一些时间,你可以请求好朋友、咨询师和治疗师提供帮助[5]。如果你愿意带着勇气开始这段旅程,会发现这是一个让你与自己重新联结的过程,会把谅解和和谐带给你和孩子,最终你会发现更好的自己,也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三、父母要有意识地学习婚姻冲突的应对策略

在转变思维模式的同时,单亲父母还可以学习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保护孩子免受家庭离异的伤害,这样孩子就不会被卷入父母的冲突中,更不会认为自己应该为父母的问题负责。

那么,父母离异后需要给孩子哪些“心理营养”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避免孩子卷入婚姻冲突。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够理解父母争吵的内容,如果双方争吵内容涉及自己,他们就会感到自责、羞愧,也会害怕自己卷入这场冲突中。此时,父母在情绪上要接纳孩子担心和害怕等感受,在认知上要让孩子知道父母问题的根源不是孩子,父母之间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孩子不需要对此负责,更不需要充当调停人。

第二,保护孩子的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当作解决婚姻冲突的武器。

父母之间良好的关系是孩子最渴望也是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6]。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他的安全感来自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离异父母的一方故意让孩子疏远与另一个人的关系,甚至通过说对方的坏话或者让孩子选择和谁站在一边的方式达到报复对方的目的,这些做法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恐惧、不忠、无助等感受,极大地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孩子需要父母双方的爱,尤其在父母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离异后的父母需要将婚姻生活与亲子生活分开,在婚姻生活中双方是离异的状态,但是在亲子生活中双方是孩子的父母,他们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拥有父母两个人的爱。

第三,发展孩子的归属感,为孩子建立情感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至少会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疏远,其中有的与父母双方的关系都很差,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家庭以外的人的影响[7]。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同伴的需求增加了,更需要获得同伴的认可和归属感,如果此时家庭内部纷争不断,他们就会从家人以外的人身上寻找情感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帮助孩子度过父母婚姻危机的一种积极策略,但是父母要注意孩子接触的人和活动能否给他带来积极的影响。

因此,离异夫妻要关注孩子身边的朋友和参加的活动,尤其要警惕偏常群体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些能够给他支持、值得信赖的大人,当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可以获取归属感和情感上的支持。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课题“教育精准扶贫与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果的研究”(FHB170578)和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课题“家长共情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和干预研究”(编号:194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4]乔西·西普.解码青春期[M].李峥嵘,胡晓宇,译.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5]苏拉·哈特维多,利亚·霍德森.非暴力沟通亲子篇[M].李红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

[6]林文采,伍娜.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7]约翰·戈特曼,琼·德克莱尔.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厦门,361116)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中职学校离异家庭女生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浅析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案例研究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请你们关心我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对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