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拦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2021-03-24 11:03王悠
艺术评鉴 2021年2期
关键词:侗族

王悠

摘要:拦路歌是侗族拦路时所唱的歌曲,以大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顶洞村拦路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文化生境、歌曲形式及音乐形态,对拦路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侗族   拦路歌   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12-04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以贵州锦屏县启蒙为界,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部侗族民歌。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的顶洞村,不仅历史悠久,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还保留着较纯粹的音乐文化。在顶洞村,拦路歌作为最具特色的民歌之一,不仅迎客要唱拦路歌,还会在最隆重且历史悠久的“月顶”活动中,男女于成人礼环节对唱拦路歌。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侗族拦路歌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陈希的《刍议贵州肇兴侗族拦路歌的艺术特征与思考》一文,文中以贵州肇兴拦路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等进行探索研究,并就如何保护、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黄明政、付晓玲在文章《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中从“月也”、“行歌坐夜”、对唱习俗、侗语等四个方面对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根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的作者牛成彪认为从多个角度分析“拦路”形成的原因,可得出它源于侗族村寨的空间观念和原始信仰的结论等。上述的文献分别对拦路歌的艺术特征、多声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迄今为止,有关拦路歌的音乐研究仍处于薄弱的状态,因此,本文以顶洞村最具特色的民歌之一——拦路歌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的文化生境、旋律、歌词等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拦路歌的文化生境

顶洞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西南部,与镇所西山镇相距5公里,距县城30公里,以侗族聚居为主,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西山镇最大的侗族村寨。

顶洞村地处月亮山边缘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因地理环境的制約,文化交流的滞后,顶洞地区存留有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从江县侗族自称为“更”,以村寨为一个自治单位,每逢节俗庆典,各村寨之间互动交往频繁,“为嘿”即是其中一种。“为嘿”是境内侗族大型的寨际交往活动,多在秋后或春耕前进行,甲乙两寨须事先经过接触认可即下帖邀请,互访人数大体相等。届时男女老少吹芦笙,青年对唱大歌,主家客家迎送走访,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的三月六花生节、六月初六粽子节(即端午节)、七月十四日成人节、春节踩堂歌等也都是顶洞村重要的民俗节日。每逢花生节,女孩们会煮红蛋,男女相约一起到山上种花生;粽子节男男女女会煮花生和包粽子,在鼓楼或者风雨桥行歌坐月,对唱河边歌;在顶洞村最隆重且历史悠久的“月顶”活动中,成人礼环节男女在途中对唱拦路歌,夜晚纵情唱起侗族大歌并在春节期间开展踩歌堂。

在早期的历史典籍中,也可以见到侗乡节庆盛典的场景,清代李宗昉《黔记》中说:“……未婚者于旷野为月场,男弦女歌最清美,亦名跳月”……节俗的历史传承,以及村寨人群的交互往来,是拦路歌在今天仍能在侗乡村寨奏响不绝的重要原因。

二、拦路歌概述

(一)基本定义

侗歌按类型可分为大歌和小歌两大类,大歌演唱人数不限,侗族大歌是侗歌中的精华,小歌一般只宜一人咏唱,如有伴奏的琵琶歌、无伴奏的酒歌等。拦路歌是侗族独特迎宾方式——拦路所唱的礼俗歌曲,以大歌的形式演唱出来。方暨申在《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一文中提到拦路歌用侗语称“嘎杀困”(ga sa kunq),直译为“歌拦路”。顶洞村将拦路歌称“撒巴困”(sa ba kunq),侗语声调之多,演变之大,虽然各个村寨间的声调略有差异,但都是“拦路歌”的意思。

(二)演唱形式

拦路歌的演唱人数不定,但至少在10人以上,对场地也有一定的要求。顶洞村拦路歌按照演唱场合分类,主要分为迎宾时唱的迎客歌与欢送歌、成人礼男女表达心意的对歌和相思节进场前的拦路歌。

迎宾时,姑娘们身着侗族服饰站成横排,手捧红蛋、花生、米酒等,将一根有丝茅草的竹杆横跨在风雨桥上,唱拦路歌迎客,歌词多为欢迎之意,送客时唱欢送歌,歌词多表达招待不周,感谢前来之意。

相思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这一天相邻村寨们聚在一起,女方男方皆为几百人,只有对唱2-3首拦路歌方可进鼓楼共唱踩歌堂。

成年节其中一个环节是成人礼,是顶洞村青年人开展“月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7月14日,16-17岁未婚青年男女共同参加成人礼。参加成人礼的青年男女各组一队,每队有一人吹着芦笙走在最前面,无论是上坡吃饭或返程途中,亦或是进女方的家门,芦笙在哪儿停,哪个地方就有拦路歌。成人礼拦路歌的歌词多为“我们已经成年了,可以谈婚论嫁了,父母也不再干涉了”或暗示对方有无心仪的人,男女们将自己的心事用歌声表达出来。

三、拦路歌的音乐形态

(一)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歌曲的旋律是一首歌的精髓,不同民族的音乐都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风格。顶洞村拦路歌音域不宽,多数五度以内。旋律多采用三音组“la、do、re”级进与变化,跳进多是小三度与小四度进行,较为平稳。旋律的发展多采用变化重复,前倚音作为主音的装饰音,与主音构成小三度的音程关系,单一的装饰音体现出南侗民歌音乐形态的相对稳定性。

(二)多声音乐手法

拦路歌无指挥无伴奏,旋律分为高、低两个声部,高声部是主旋律,低声部作为和声使旋律更加立体和丰富。

例1:

(歌词大意:朋友啊朋友,今天你们从很远的地方到来。我们都不认识,跟你们接触的时候我们聊得很开心。从头看到脚,从脚看到头。你们都很漂亮也很帅气啊朋友。)

以例1为例,《迎客歌》是顶洞村村民迎客时在风雨桥所唱的拦路歌,由一人领唱,二人唱高声部,众人唱低声部。第2小节与第17小节出现了和声的应用,高声部宫音“do(  a1音)”与低声部羽音“la(f1音)”构成了不完全协和音程小三度,低声部为高声部作了强有力的支撑,使主音“la(f1音)”贯穿于歌曲的始终,让旋律更加丰富和明亮。

(三)曲式结构

拦路歌常采用非方整性乐句,主导句与结束句旋律相同,形成了歌曲旋律首尾呼应的效果。曲式结构不是固定对等的节奏,音节结构有长有短,节拍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例1《迎客歌》的曲式结构为引子(1-5)+A(6-9)+B(10-13)+C(14-16)+尾声(18-20),每一乐句结束在“la(f1音)”,听觉上给人乐句终止的感受。主导句(引子)与结束句(尾声)的最后三小节旋律一致,增强了歌曲的完整性。

(四)调式色彩

从调式上看,拦路歌采用了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拦路歌以“la(f1音)”为主音,羽调式的运用使旋律在具有中国传统民歌调式特点的基础上增添了小调色彩。例1《迎客歌》的调式为  A羽调式,出现音按照音高顺序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sol、la、do、re( e1音、f1音、  a1音、  b1音)”。主音“la(f1音)”在整首乐曲中出现多次,在出现和声时主音作为持续音与上方声部“do( a1音)”构成音程关系,和谐且富于变化。主音贯穿整首乐曲的旋律线避免了“跑调”、“音色不统一”的现象,使乐曲更具整体性。宫音“do( a1音)”作为主音的前倚音,与主音构成小三度音程,为主音作强有力的支撑。

(五)节奏特征

顶洞拦路歌为混合节拍, 4/4、3/4、4/5三种节拍穿插于每个乐句中,常出现非周期性的节拍变化。以二八节奏型为主,还出现了前十六后八节奏型与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行板的速度与相对自由的节奏型结合在一起,加之演唱时音量的变化,与朗读的节奏相吻合,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体现了拦路歌抒情、朴实的特点。

(六)唱词风格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水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顶洞村属于南部方言区。拦路歌虽然用侗语演唱,但实际的意义则抒情柔美,意味深长。拦路歌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每首拦路歌的歌词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唱到“朋友啊朋友”,体现了即使在不同场景下,仍保持着对对方的尊重与依恋之情。这种习惯性的演唱方式,是维系侗族人们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如《欢送歌》唱到:“朋友啊朋友,送你过完一水又一山,送完一山又一水。现在你们走了,下回看到的就不是你们了。朋友,想你们的朋友。(唉耶,唉耶)”该歌词所表现的是客人走时,村民们留客的情形,表达了对客人的不舍之情。“一山又一水”让人联想到远方的客人跨越山水来到的侗寨。这是因为在长期居住的环境中,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启发所产生的的感情。结尾后的“诶耶,唉耶”,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四、拦路歌在侗族人民社会交往中的运用及意义

据《从江县志》记载,县内侗族善歌,侗歌无村不闻,歌师也遍及侗乡。侗族小孩从6、7岁开始学唱侗歌,由家里老人或是村里特定的歌师进行教学。当前,许多歌手、歌师年事已高,以口头传唱方式进行传承的侗歌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小孩们不仅可以向家里的老人、寨里的歌师学习侗歌,顶洞村还在学校专门开设侗歌班进行侗歌教学。教学内容丰富,不仅有侗族大歌,还有拦路歌、长歌等。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小孩在学会侗歌的同时传承了本民族音乐文化。

从江县地处南部侗语方言区,南侗因历史进程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模式,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仍维持原样。南侗地理环境复杂,封闭的生文环境有效地保护了民歌的原生态,其音乐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沿袭原生态民歌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侗族人民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其音乐的表现形态也略有差异。从江县龙图乡的《拦路歌》为大型组歌结构,第二部分《八错》有说白、汉语歌、苗语歌等。这是因为当地人认为在比歌中,唱其他民族的语言来难倒对方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而顶洞村的拦路歌则是零散的歌曲,且都是用侗语演唱。这是因为顶洞村拦路歌的歌词都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人们认为必须按照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唱。由此可见,即使人们都生活在从江县这片区域,语言都为南部方言,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不同,音乐形态与文化传承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就演唱场合来看,从特定的艺术中演唱的礼俗歌曲到如今具有表演性质的迎客曲,不同的场合赋予了拦路歌不一样的音乐表现力。在互联网的普及下,顶洞村这座历史文化村寨,吸引了远方客人的到来,在2012年获得了贵州省首批“魅力侗寨”的美称。在成人礼、踩歌堂等传统节日里,顶洞人都会穿上侗族服饰,把酒欢乐,唱起韵味悠长的拦路歌。过去,拦路歌的“迎客歌”主要唱于“月也”(侗语:意为村寨之间集体互访做客)活动中。“月也”是侗乡的一种社会习俗,每当客寨到主寨做客或迎亲时,主寨的姑娘将板凳、竹竿、簸箕等拦于路边与客寨小伙子对唱拦路歌,歌词多为讨彩的意思。这种一问一答的对歌方式生动有趣,一直唱到障碍物拆除干净,歌声才停止。如今,远方的客人来到顶洞村时,拦路歌不再是主寨与客寨间男女的对唱,拦路的障碍物从过去的板凳、簸箕等器具换成了竹竿,歌词从故意逗趣地讨礼内容衍变成了直观热情的欢迎词……因此,在当下生境中演唱场域的变化,也会影响拦路歌歌曲的意涵。

五、结语

侗族音乐丰富多彩,拦路歌以其独有演唱方式及音乐风格传承至今。顶洞村拦路歌无伴奏无指挥,由一人领唱,二人唱高声部,众人唱低声部,演唱场景为迎客、成人礼等民俗节日中。从音乐本体来看,顶洞村拦路歌的旋律音域不宽、曲式结构与装饰音单一、节奏自由、二声部的处理及羽调式的运用等特点都体现出了南侗民歌的音乐风格。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的观念与演唱场合的转变,传统的音乐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时下对此类音乐的关注,并通过音乐形态分析进而讨论其音乐本源及传唱的变化,仍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从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从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05-124.

[2]杨涛.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及其对基层合唱训练的启示[D].昆明:云南大学,2010年.

[3]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8(06).

[4]黄明政,付晓玲.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5]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陈希.芻议贵州肇兴侗族拦路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思考[J].名家名作,2018(02).

[7]方暨申.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J].音乐研究,1958(04).

猜你喜欢
侗族
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风雨桥:处处桥亭避风雨
跑起来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