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景观”分析
——以“肖战事件”为例

2021-03-25 11:45刘懿璇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肖战景观流量

刘懿璇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21世纪以来,新媒体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新媒体,更是出现了井喷式发展的景象。新媒体时代弥补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滞后、大众参与度低的不足,大众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前所未有的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热情,以娱乐事件的讨论最为突出。微博、知乎、贴吧等新媒体平台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实时互动的空间,并且凭借后台的大数据整理,出现了诸多引发广泛讨论的热搜词条,“流量”成为媒体平台评价新闻热度的关键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量景观”。

2020年初出现的“肖战事件”起因于演员肖战的个别粉丝在新浪微博投诉一名同人文章的创作者。该作者于境外的Archive of Our Own(下文称AO3)网站创作了一篇以肖战本人为主角的同人文章,并将其网络链接发布在了新浪微博。随着关注人群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网络浏览量使得AO3网站访问受限,网站用户发起了对肖战粉丝的强烈声讨,并逐渐演变为对肖战本人的抵制。因“肖战事件”涉及同人文化、饭圈文化、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自事件产生之日起,与“肖战”相关的网络讨论以及相关词条的网络访问量居高不下,成为了2020年上半年独具特色的“流量景观”。基于以上背景,研究旨在通过浅析“肖战事件”,对“流量景观”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一、循环发展的景观

知名媒体人“和菜头”针对网络事件的发展提出“七天传播定律”,即网络事件作为网络的衍生产品,符合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七天传播定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生命周期概括。生命周期指:“一个生命从出生、成长、成年、衰老到死亡的各个阶段和生命过程。”[1]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七天传播定律”恰恰是网络事件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而当下的“肖战事件”能够成为特殊的“流量景观”,却是打破“七天传播定律”,在原有的“七天”基础上循环发展的结果。循环形态区别于典型生命周期形态的地方在于:当这一形态的生命过程处于衰退阶段与死亡阶段之间时,事件的参与者根据事件的传播情况做出形式与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使得事件在衰退期开始新的成长,并不断地经历着这一循环的生命轨迹。

“肖战事件”自2020年2月产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热度,使得“肖战事件”呈现循环形态的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参与者的变化与更新。事件开始之初的参与者仅是部分肖战粉丝与AO3网站用户,话题大多局限在粉圈行为、权利受限、同人创作等方面;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公民权力、法律权限、网站合法性、公众人物的责任等话题进入讨论的范围,媒体、学者、艺术创作者等新的参与者也加入事件之中,并引发更加深入的、不再局限于饭圈行为的探讨。与此同时,根据网络数据显示,2020年3月与肖战相关的词条仅在新浪微博平台就已经突破了十亿以上的阅读点击量,并且在之后的几个月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阅读点击量。积极活跃的事件参与者成为了促使流量景观形成的第一大因素。二是事件产生于特殊的防疫时期。长期的防疫工作使得我国的应季农产品出现严重的滞销现象,相关部门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推出战疫助农的公益活动,力图通过公众人物的宣传,实现对受损农户的帮扶。肖战本人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其中,并带动粉丝群体也参与进全民助农活动之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助农活动的助力,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而随后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共同指导的“回乡遇见中国”活动,肖战本人发行的新歌,“中新经纬”对肖战本人的采访,这些都成为了促使“肖战事件”成为循环型周期事件的助力。三是打破了事件的娱乐性。“肖战事件”并未被完全归类为一起娱乐性事件。最初的粉丝投诉虽然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饭圈出征”,但这一行为指向的却是同人文学创作的界限问题。此次投诉的同人作品是以真实的人物作为主角,在这类作品的创作中,作者是否可以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任意的刻画,这种刻画是否侵犯了真实主人公的人身权利。将真实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同人创作存在已久,因其属于亚文化的内容,受众有限,因此同人创作的界限问题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肖战事件”的发生,将这一问题直接引向了大众视野,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学、创作自由、人身权利、法律界限以及最初的饭圈行为等相关的讨论一时间全部涌现。“肖战事件”也在呈发散状持续发酵,在网络热搜持续更新的情况下始终能够保持在话题的前列。

作为循环发展的景观,“肖战事件”形成的影响以及创造的流量景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创造景观的背后是该事件对网络公共资源的无序占用,事件长期霸占着网络热搜的前列,大众因此产生的抵触情绪无法避免。同时,巨大的流量诱使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深陷其中,流量追求者企图通过获取网络点击量并从中获利,利益驱使之下,与“肖战”二字相关的信息反复受到二次加工。即使这类信息早已偏离事实,甚至毫无可读性,却仍然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内。

二、无声操纵的景观

弗尔茨和贝斯特曾将景观定义为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看的某种表演。资本家充当着制造景观性演出的少数人,而被景观操纵支配,且沉醉于景观表演的大多数则是像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肖战事件”产生于互联网平台,他的产生或许真的只是一次热血粉丝的正名行为,但事件的发展却笼罩在景观的无声操纵之中。大众对“肖战事件”的了解大多来自新浪微博平台的热搜提示,热搜本质上属于数据算法的一种,一般针对网站搜索引擎中带来最多流量的十几或几十个关键词,在综合考虑和统计搜索、关注、浏览、点赞、评论等行为后,经算法处理后推送的具有一定关注度和搜索量最高的新词。在“肖战事件”发生的前期,新浪微博热搜榜上与“肖战”一词相关的热搜词条超过5个,曾有数天占据热搜榜的榜首位置。根据新浪微博2018年至今的财报显示,全年广告和营销收入占净收入的90%以上,资本的投入和运作是实现新浪微博创收的第一大力量,作为信息传播索引的热搜难免会受到资本的直接控制。表面上看,公众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更加自由、更加民主,而事实上,以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为例,普通民众无法使一般话题引起观众,话题仍然是由背后的资本在进行设置。资本既可以将话题推上热搜榜,也可以“降热搜”甚至是“撤热搜”。随着“肖战事件”的发展,肖战所属经纪公司与另一公司之间的对赌协议被曝光,这一消息更是坐实了事件与资本之间的隐秘关系。“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2]。“肖战事件”的参与者在微博热搜词条的吸引之下,加入了事件之中,而从他们加入事件开始,便成为了景观操纵的傀儡。事件参与者的每一条网络发言都被算法实时监控着,景观使强制性的信息推送转化为了事件参与者的主动接受,事件参与者最终成为了实现网络流量景观的工具。而当流量追求者将KPI(关键绩效指标)与肖战挂钩,并从中获取客观的流量收益时,肖战被网友戏称为“MR.KPI”不无道理。

纵观“肖战事件”几个月来的发展状况,事件并非完全处于资本和景观的操纵之下。事件发生之后,创作自由与法律权限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景观和资本的操纵。新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这种创作热情席卷着各种文化圈层,亚文化圈层便是其中的一类,前文提及的粉圈文化以及同人文化便属于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的受众相比,亚文化的受众有限,虽然也会公开主办各类文化活动,制作各种文化产品,但这部分受众更倾向于“圈地自萌”,尽量地避免与主流文化产生正面冲突。而作为此次“肖战事件”导火索的同人作品,却使亚文化被迫出圈,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这也使得亚文化背后的各类问题一起浮现。亚文化是否也应该如主流文化一般秉持核心价值观进行创作?为何同人作者要将文章发布于AO3平台,而不是国内的创作平台?是否应该推进相关文化规则的建立?这些问题成为一些学者与媒体讨论的热点,同时也有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权限的解读与科普,国家检察机关人员对粉丝投诉行为、AO3用户恶意抵制肖战的行为等进行全民性的普法,如广东省一级检察官郑帆刊载于《检察日报》的《评判肖战事件的两个维度》一文,从法理角度辩证评判同人作品与粉丝行为的合理性。与此同时,肖战律师发布的律师声明以及公安部门发布的立案通知,使公民维权与网络暴力侵权的问题进入了广泛的讨论场。

尽管“肖战事件”中有跳脱资本与景观控制的自由讨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流量带来的诱惑使利益追逐者们始终围绕着“肖战”,力图将受众限制在固定范围之内,坚持以粉圈行为进行定义,抑制话题的进一步延伸。某些商业媒体则完美地充当着捍卫事件娱乐性的先锋,如凤凰网娱乐在3月3日发布的“十问肖战”以及“如何看待饭圈举报文化”的微博,南方日报发布的《“完美婴儿+完美受害者”,剖析疯狂粉丝眼中的TA》等文章。而作为景观最忠实助手的新浪微博平台也在努力引流,力图从“肖战事件”中谋取流量以实现资本的转化。微博热搜资本化的弊病由来已久,“肖战事件”只能算是众多资本操作景观的典型,并非个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网络平台暴露的资本运作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2020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办公室,约谈新浪微博负责人,责令其立即整改,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这一举措不难看作是对资本操纵行为的一记警告。景观的操纵虽然是无形的、无声的,但绝非无法突破,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

三、背后分离的景观

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学者凯尔纳在法国思想家德波“景观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媒体奇观”,他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3]“肖战事件”作为一起突发性的媒体“流量奇观”,虽然涉及话题广泛,但是话题焦点却在景观的无声操纵之下指向了带有娱乐性的饭圈行为,这与“肖战事件”的主力群体十分相关,也正是这部分积极的参与者促使了景观的形成。

“肖战事件”的主力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粉丝。无论是肖战的崇拜者还是同人文化的爱好者,都属于粉丝。粉丝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了固定的粉丝圈,随着粉丝圈子的形成,圈子中的粉丝“习惯性地将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4]。这个“茧房”提供的信息呈现着程序化、模式化的特征,使得圈子内的个体逐渐失去了同其他话题和信息交流与接触的机会,个体的认知和思路也在逐渐走向封闭,圈子中的个体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也在走向分离。在形成粉丝圈子之后,圈子内的头部粉丝,作为活动的深度参与者,成为了粉丝圈子中的意见领袖,承担着组织“饭圈”、维护偶像形象和利益的角色,而他们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煽动性观点的输出。以“肖战事件”为例,参与事件的主力都在强烈输出观点,但是囿于“信息茧房”,意见对立的群体始终无法进行有序平和的探讨,都秉持着“我即正义”的观点。尽管相关专业人士与媒体在事件中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评述,却仍然难以使不同圈子的粉丝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景观借助分离性,利用粉丝群体的这一特征,巧妙地将“肖战事件”局限在了娱乐性的讨论之中,限制了话题的进一步延伸。

景观的分离性在演员肖战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景观将肖战分离成公民肖战与符号肖战。“媒体明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存在的景观代表,通过一种可能角色形象的对象化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陈腐和平庸。作为一个表面生活的专家,明星是那些补偿他们自己真实生活的碎片化和生产专门化的人们所认同的表面化生活的证明物。”[5]22追星的粉丝将“肖战”作为偶像,通过追星来获取内心的满足,并通过“肖战”这一符号找到群体归属;抵制肖战的群体将“肖战”看作是资本谋财的工具,抵制“符号”肖战就是在抵制背后的资本力量,因此对符号“肖战”发起大范围的网络暴力行为是“正义”的;流量经济的受益者将“肖战”看作是流量的象征,“肖战”二字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话题与网络点击量,是可以转化成收益的符号。以上三个群体都在不同方面将肖战进行符号化处理并获取了满足。但是作为公民的肖战本人在景观的分离作用之下,因为被赋予的符号化特征,遭受来自事业和人身权利的双重打击,尽管如此,景观对肖战的分离仍在继续,且逐渐为大众默许,而这也仅仅是当前景观社会中的冰山一角。“景观是一种将人类力量放逐到‘现世之外’,并使人们内在分离达到顶点的技术样式……在人们生存状况的史记改变中,景观使人们保持了一种无意识状态。”[5]22景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在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在无意识的状态之下自愿接受着景观的操控,如同陷入粉圈的粉丝群体,在景观打造的“信息茧房”中固化了思维与认知,这亟需我们进行反思。

四、结语

“肖战事件”所引发的流量景观仍然是在资本介入之下产生的,本质并未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景观也在不断更新着涉足大众生活的手段,而大众陷入景观的圈套是不可避免也难以避免的。景观之下,保持清醒的思辨,通过纵向延伸进行更为深入与开阔的探讨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应对之策。

猜你喜欢
肖战景观流量
肖战:认真搞笑,请多指教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景观别墅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火山塑造景观
寻找书业新流量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肖战:演员的自我修炼
肖战:而立之年,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