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感通茶历史文化研究

2021-03-25 12:50黄正良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禅寺大理

王 麒,黄正良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感通茶生长于苍山圣应峰(又称荡山)、马龙峰一带,因产于大理感通禅寺和附近区域而闻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僧为瀹茗设斋。”〔1〕此记详细记录了感通茶的采摘加工情况。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产略》载:“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2〕对感通茶、泰华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较,并详细描写了这三种茶叶的品质特征,可见当时大理感通茶在云南茶中的历史地位。

一、大理感通禅寺概况

大理感通禅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著名古寺之一。感通禅寺位于海拔2 305.82米处,旧称荡山寺,据清黄元治撰《荡山志略》载:“荡山,在圣应峰之麓,世传东方阿閦佛来山说法,先期洱海龙王吐水涤荡,因名。”〔3〕5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云南总兵府隶天威径镇抚使李浩撰《三迤随笔·荡山寺》载:“南中第一伽蓝为荡山寺,始建于汉……竺法兰又于白崖建法王寺、大法藏寺。荡山寺为南中第一古寺……太祖平滇,义兄西平侯荐大主持无极入京都,朝拜高帝,演经三月,赐护国法师。至此,感通寺奉为南中第一禅寺。”〔4〕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白族学者李元阳撰《重建感通寺记》载:“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以灵异特殊,故名。”〔3〕6黄元治撰《荡山志略·寺院》载:“感通寺,荡山主寺,世传汉时摩腾、竺法兰由西天竺入中国时建,唐李成眉重建,蒙氏僧波罗更葺之,迨元修于段苴实,至明修于黔国公,嘉靖间又修于侍御李中溪。今则寺僧心一更为募葺,金碧重辉、楼阁鳞迭、峰峦回合、林木葱菁。加以御制龙章,光昭日月,非独冠兹山也,抑亦合郡招提之领袖云。”〔3〕7从以上史料可知,大理感通禅寺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元时扩建,明清走向繁盛。明代感通禅寺的盛况在以下历史事件中可见一斑,即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感通寺无极大师,进京朝见,马嘶花放,朱元璋大喜,大加赉予并敕令在荡山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无极大师回大理,按照朝廷要求拓地建寺,增至三十六院。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又命云南布政使张紞,监山慰劳,寺前立十八块御制诗碑(今碑已毁,诗存《荡山志略》)和御制龙章,至此感通禅寺独冠诸山。

明代四川状元杨慎为感通禅寺写有“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感通禅寺的地理位置、风水情状和佛教的繁荣盛况。感通禅寺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加之历代社会动荡,庙宇损毁较为严重,如今感通山仅有感通禅寺、大云堂、万佛寺、波罗寺、寂照庵尚存。自古“名寺名山出好茶”,大理感通茶是云南发展比较早的历史名茶,因产于大理感通禅寺而得名。感通禅寺是大理感通茶的发源地,但是文章中所指的“感通茶”指产于感通寺内和寺周围的茶。

二、大理感通茶文化研究现状

21世纪以来,省内外有关专家开始关注感通茶,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1998年云南大学历史系王艳萍《明代大理茶略考》一文详细介绍了大理地区茶的历史文化,其中着重介绍了大理感通茶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5〕。2004年梁涛《云南明代历史名茶——大理感通茶》一文介绍了大理感通禅寺概况、大理感通茶的植物学特征以及大理感通茶的历史概况〔6〕。2010年段志芬等撰《大理感通茶及其文化考察》一文介绍了感通茶植株形态特征和感通茶历史文化〔7〕。2013年杨崇仁撰《感通寺茶记》碑文,碑文介绍了云南茶叶的历史概况,对感通茶历史变迁、茶叶制作、茶叶品质作了记述和评价,充分肯定了感通茶的历史地位和品质。2015年虞富莲撰《走进古茶树王国系列之六》一文,解读了感通茶树的重要历史价值,指出感通茶树是大理茶的模式标本,肯定了感通茶树在植物学中的地位。2019年李荣姣等撰《大理茶研究进展》一文,文章从药用价值着手,分析大理茶的化学成分、分布状况。

以上成果有的从历史角度研究,有的从文化角度研究,有的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但大多论证和介绍较简单,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历代有关感通茶的史料,从历代名人与感通茶、感通茶的品质特征、发展现状、发展构想几方面进行研究。

三、历代名人与感通茶

(一)李元阳、刘维与大理感通茶

明万历年间,大理白族学者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寺,寺僧以感通茶相待。李元阳、刘维与印光法师参悟禅茶,刘维还传授印光烹茶新法,李元阳在寒泉旁建“寒泉亭”,刘维写了《感通寺寒泉亭记》。

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中立者曰感通寺,禅僧印光住锡处也。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一株,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物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寺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凡数千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中溪李先生每不以为佳。万历庚辰仲春日,先生偕杨君明斋,李君金嵩,苏君带云邀余游,躬诣泉所,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熟不改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先生既饮茶释杯谓余曰:“君万里按滇为余憩此,首发茶妙事奇而可传矣,曷记之?”余复先生曰:“古者天子有行养老,礼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于以乞言,宪行义而功至弘也。先生道德高天下,经济未究,笑傲湖山,圣天子注念优崇,不欲以远道烦,高年任先生自得完养天寿,维不倿奉成命,役事而徼亲承德。”容曰:“闻罄欬类,皆理国理身之要诊,即其言奏之朝廷,足以光辅太平,不独余受之可善滇事已也。”则兹烹茗为先生献,庶几推广,圣天子养老,乞言仁寿,万方至意,亦岂特发兹妙茶,为游士传奇哉?先生暨诸复谓余曰:“本所来游者,缱绻君行,因著此奇也,而君铺张其说,义亦正大,信可传也。遂伦次之以为记。”〔3〕10

此记为明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禅寺,有关茶与泉的美文,文中所记有几个与感通茶有关的重要信息。

一是关于感通茶的树龄。文载“泉之旁树茶一株,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物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寺即有此茶。”按《荡山志略》载感通禅寺始建于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可见刘维所见感通茶树已是几百年的古茶,于今已是千年古茶。

二是关于刘维对感通寺僧泡茶技术的改进。刘维到感通禅寺前,寺僧将茶水并煎,汤色和茶味不佳,于是刘维亲自教寺僧沏茶,因水质好,沏茶方法得当,所烹饪的茶馥郁袭人,感通茶由此闻名于世。

三是关于茶与寒泉亭。因感通禅寺寒泉沏茶,汤色纯正,茶味清香,李元阳于是修建了寒泉亭,刘维又为寒泉亭作《感通寺寒泉亭记》。由此感通寒泉、寒泉亭、名士与名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感通茶文化之一绝。

2020年5月23日笔者到感通山田野调查,下山时在苍麓书院内发现了新建的寒泉亭。在寒泉亭旁有李忠祥撰《苍麓寒泉亭碑序》和重刻刘维《寒泉亭记》两块石刻。《苍麓寒泉亭碑序》载:

书院之重建当立数百年之基,唯虑数百年之后水源枯竭与污染,故于院之西北角凿一井,并深数十丈,泉味甘洌……荡山旧有寒泉者,惜哉!数百年来其迹无处可寻,现经张君楠考之《荡山志》得之,明时巡按刘维撰有《寒泉亭记》,今镌之泉旁,以溯先贤之德,是以为序。

可见苍麓书院的寒泉虽不是李元阳、刘维与印光法师参禅悟道的“寒泉”,但从《苍麓寒泉亭碑序》和重刻刘维《寒泉亭记》折射出当地民众对感通禅寺、感通山泉、感通茶的垂爱与追恋。

(二)杨升庵与大理感通茶

杨升庵(1488-1559),原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四川新都状元,官翰林院修撰,经院讲官,因议大礼案,被流放云南保山,72岁逝于云南戍所。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四百余种,《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杨升庵贬谪云南期间,在感通禅寺寓居时间较长,与感通寺、僧、茶结下不解之缘。陈鼎《滇游记》载:“感通寺在城南十里,点苍之麓,又名荡山寺,峰峦环绕,林壑幽深,杨升庵寓寺小阁曰写韵楼,四壁皆升庵墨宝”〔8〕。杨升庵《渔家傲·滇南月节》(其十)载:

十月滇南栖煖屋,明窗巧钉迎东旭,速鲁麻香春瓮熟。歌一曲,酥花乳线浮杯绿;蜀锦吴绫熏夜馥,洞房窈窕悬灯宿,扫雪烹茶人似玉。风动竹,霜天晓角肌生粟。

文中“酥花乳线浮杯绿”指的就是今天“大理白族三道茶”中的“乳扇茶”,张楠先生正是受此诗的启发,创制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大理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

(三)冯时可与大理感通茶

冯时可(1544-1621),字元成,号文所,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冯时可与邢侗、王稚登、李维桢、董其昌被誉为晚明文学“中兴五子”。隆庆五年进士,先后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云南布政司参议、湖广布政司参政、贵州布政司参政。首辅张居正的门生,不肯附和权势,不受重用。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富,文学造诣颇高,撰有《左氏释》《左氏讨》《上池杂识》《超然楼》《天池》《石湖》《皆可》《绣霞》《西征》《北征》等。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冯时可升任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在其《滇行纪略》中载:

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

文中“天池”指的是江苏,“伏龙”指的是浙江绍兴,也就是说,感通寺茶凭借得天独厚的水土、海拔和净洁的空气,生产的茶叶品质较优,可与江苏、浙江绍兴的茶媲美,这里的“不善焙制”指的就是当时制茶法于时人所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四)谢肇淛与大理感通茶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福建福州长乐县江田人,后随父居福州。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著有《文海披沙》《史觿》《滇略》《长溪琐语》《小草斋诗话》《小草斋集》《方广岩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还助修《福州府志》和《永福县志》。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产略》载:

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谢肇淛将云南昆明泰华茶、大理感通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较,得出大理感通茶是三个地区品质最好的,只是价格贵,这是感通茶在明代赢得的最高殊荣。

(五)徐霞客与大理感通茶

徐霞客(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县人。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三月游历感通寺后,将所见感通寺采茶、制茶方法及茶味在《滇游日记》中作了记录:

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

从“树皆高三四丈”“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可推知感通茶树在徐霞客到达时已是古茶树。又从“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可知徐霞客所见感通寺制茶方法是茶菁经过炒制以后,再经阳光曝晒,这是明代盛行的炒青法,此法所制茶味较好,这种制茶方法一直延续至今。为了纪念徐霞客与感通茶之缘,后人制作了《霞客品茗图》,如今还悬挂在感通寺的客堂内。

(六)普荷禅师与大理感通茶

普荷(159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本姓唐,名泰,字大来,号担当,晋宁人。熹宗天启中以明经入对大廷,明亡剃发为僧,隐鸡足山,法名通荷,后更名普荷。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称其诗“温敦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出塞而有少陵之法”。天启年间曾任布政使李本宁对其评价:“清而不薄,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太吊诡”。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眉公在赏读普荷的扇面画后,也称其“灵心道响”,为“当世奇男子”。普荷晚年居感通禅寺,潜修佛法,并对感通茶情有独钟,深得茶禅之道,如今在感通禅寺左厢房二楼还悬挂着《担当大师点苍诗录》五首,其中三首均以茶为题材。

其一为《赠茶仙》:

好茶如酒亦神仙,名姓须将杜老传。谱入饮中为第九,纵虽不醉也飘然。

诗文道出了普荷对感通茶的垂爱和陶醉,把吃茶当作人生的一大快事。文中“茶仙”泛指善于饮茶者,“杜老”指唐代杜牧,因杜牧对茶的钟爱,把自己比作“茶仙”,并有《春日茶山痛不饮酒因呈宾客》诗:“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赞扬卢仝对茶的研究之深,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人们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由此可见普荷对感通茶的痴情也不亚于唐代卢仝、陆羽。《赠茶仙》“饮中为第九”一句中的“第九”,并不是指排行第九,而是至极、最高的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书中对“九”字的解释是“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可见“九”乃“至极”“最高”“极高”之意,“饮中为第九”说明茶是饮品中的至极,是最佳、最益于人的饮品〔9〕。

其二为《题试茶图》:

不去花前学举殇,必先谷雨采旗枪。世人慎勿轻茶童,万事无如水味长。〔10〕

此诗是普荷禅师的一幅草书作品,诗中的“旗枪”是好茶的美称,在古代,根据茶叶采摘的时间不同,可分为莲心、旗枪、雀舌、鹰爪四个品级。莲心是最早采摘的茶,此时茶刚刚冒芽,是极品,不好采摘,时间很短,因此一般很难喝到。旗枪是刚刚冒出第一、二片叶子时采摘的茶,也极为难得。雀舌、鹰爪相对比较普遍。采茶的童子不学别人去赏花喝酒,却一定要冒雨去采茶叶。世人千万不要轻视他们,平常的事才是最长久的事。就如同这采来的茶一样,凡事都没有茶的味道回味无穷。作为一代高僧,普荷对茶的理解的确意味深长。

其三为《叶榆令许思舫衙斋试茶》:

君不见,苍峰缺一胡为乎?只为天炎雪不枯。莫怪一方有冷癖,万里遥来宦叶榆。叶榆六月暑狱酷,幸有积雪与人沽。每日退食无一事,旋在树下支风炉。买雪必买太古雪,其雪洁白无点污。雪爽不得茶来点,谁识江南佳趣殊。江南清客手亲制,留与高雅不时需。一两二两安敢望,得将撮尔胜醍醐。烹之有法皆有器,然后方称陆羽徒。对酬只许三四座,以我参之韵更孤。得不一饮一嗟吁,西巡所剩无几多。不觉倾来只半壶,半壶半壶复半壶。何劳为我太区区,此半已是半之半。可不几连壶也无,主人不必嘴卢都。交情若也真能淡,是水吾当饮一瓢。

苍山终年积雪,是故大理的老百姓有“买雪”的习惯。炎炎夏日,有人从苍山顶上采下冰雪背到大理古城里叫卖,淋上糖水做冷饮,亦可供人煮茶之用。“买雪必买太古雪,其雪洁白无点污。”说的就是买雪烹茶的韵事,也说明雪的纯净度对烹茶的重要。“烹之有法皆有器,然后方称陆羽徒。”普荷禅师不仅吃茶要用苍山之纯净雪,亦知烹茶与器皿的重要关系。“对饮只许三四座,以我参之韵更孤。”两句写尽了吃茶的境况与韵味,俗话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个得味。三四个人对饮,是最为恰当的吃茶氛围。这里的“孤”不是“孤独”,而是“最佳”之意。此一诗写尽了大理的民风,提出吃茶需要有优质水源、好的烹茶器物和科学的技艺。从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普荷禅师对茶情有独钟,对品茶技艺有独到见解,可称得上是茶圣陆羽之徒。

(七)余怀与大理感通茶

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著《茶史补》一卷,署莆阳人,自云“嗜茶成癖”,向著有《茶苑》一书,为人窃稿。……所存未备者,名曰《茶史补》,在文章中记录到:

感通寺山岗产茶,甘芳纤白,为滇茶第一,曾为贡茶。

由于感通茶具有雪山、云雾、清泉、沃土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制茶技术不断改进。明代谢肇淛将云南昆明泰华茶、大理感通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较,得出大理感通茶是三个地区品质最好的茶的结论,清初余怀著《茶史补》正式提出感通茶是滇茶第一,曾作为贡茶,这是感通茶在清代赢得的最高荣誉。

(八)黄元治与大理感通茶

黄元治,江西德兴人(一说安徽歙县人),号樵谷钝夫,清康熙十五年丙辰科进士,工诗善书,书宗米芾,得者颇宝之,诗以公安三袁为宗,为清初著名诗人,诗格极高,后袁枚评为:“国朝边塞诗人第一”。曾任贵州平远府,江西建昌府通判,后知云南澄江府,累官大理寺卿,刑部左侍郎。著有《黟中杂记》《燕晋游草》等。清康熙年间黄氏因修大理府志,寓居于点苍山之荡山,有意搜集有关荡山的资料,辑成《荡山志略》,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交荡山寺僧师父付梓。《荡山志略》所载《重建感通寺记》《松韵楼记》《感通寺寒泉亭记》等文涉及大量高僧、名士结缘感通茶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感通茶史资料〔11〕。

四、大理感通茶的品质特征

感通禅寺所产的茶,鲜叶均采摘自寺院内两棵古茶树及感通禅寺周边的茶园,均属大理茶种。大理茶种是云南亚热带中山常绿阔叶林珍稀乔木,所制之茶有独特的清香味。

(一)大理感通茶的种质特征

感通茶叶片椭圆形、叶尖尾状、叶面平坦、革质泛光,叶脉9~11对,叶柄、鳞片均为紫红色,芽叶黄绿色,萼片4~5片、花瓣9~12枚、花柱4~5裂,嫩枝、芽鳞、叶背、花萼、花瓣、花丝均无毛,唯子房多毛。制成的绿茶墨绿甘醇,有独特的清香味。

(二)古法制作感通茶的品质特征

由于大理感通茶生长环境优良,多种植于海拔2 000~2 500米之间,多云多雾。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偏少,涩味偏轻,叶底软嫩尚匀整,实为绿茶中的佳品。传统古法制作感通茶均用炭火焙制而成,产量极少,外形不匀整,白毫显露,尚匀净,墨绿尚有光泽,冲泡后清香明显、有园野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爽回甘。不足之处是采摘鲜叶不重视分类,老嫩不一,烘干温度不统一,导致干茶叶外形稍有欠缺,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三)20世纪末下关茶厂生产的感通茶品质特征

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下关茶厂恢复感通茶的生产,该时期的感通茶为炒青绿茶,和传统感通晒青茶不同。感官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肥硕紧实、呈弯曲状、白毫明显,色泽墨绿油润、香气馥郁持久、呈熟板栗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嫩匀明亮。下关茶厂生产的感通茶在1992年“三月街”民族节地方名特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金花奖”,同年6月荣获云南省省级名茶称号,1996年10月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12〕。

五、大理感通茶发展构想

感通茶历史悠久,与古寺同辉,但如今感通茶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受限。首先,茶园管理不善,茶叶产量低,加工工艺沿用传统古法制茶,茶叶品质堪忧;其次,感通茶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游客不知道感通茶,寺内也没有专业人员介绍和解说感通茶;再次,由于平时寺僧事务繁多、人手不足等多种原因,寺里茶文化氛围缺失。

如今感通茶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但感通禅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气候等环境优势,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重塑和发展感通茶与感通茶文化重要而且必要。感通茶的发展可以从改造茶园,扩大种植面积;依托优秀茶企,打造品牌;合理保护、大力发展感通禅茶文化以及促进感通寺茶旅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着手。

(一)扩大感通茶种植面积

在充分保护大理茶种质资源的前提下,大力改造和发展茶园。感通茶园现在基本采用放养模式,产茶量低以致感通茶供不应求。寺院内的茶树基本采用有性繁殖(茶籽繁殖),成活率低且不能较好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大理茶种是稀有、珍贵的茶科植物,可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即短穗扦插技术,繁殖茶苗、扩大茶园、提高产量。该技术可节约成本,投入资金不多,既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又可以发展该稀有的茶树种类。

(二)依托优秀茶企,打造感通茶品牌

大理感通茶文化历史悠久,南诏大理国以来,各朝代遗存了大量有关感通茶的历史资料,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在原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感通茶的质量,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感通茶的新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感通茶产业的发展。大理虽不是云南的主要茶叶产区,但把茶叶做到了极致,下关沱茶、云龙绿茶、南涧的凤凰沱茶都是茶叶中的精品,可以依托地方优秀茶企生产、加工感通茶。

(三)挖掘大理感通禅茶文化

自古名寺出名茶,感通茶历经数百年沧桑,与古寺同辉,是大理乃至云南禅茶文化的历史见证。在空山修竹、晨钟暮鼓的梵音中,静心品饮感通茶,有感而通,体味禅茶文化博大,参悟人生的真谛。这是感通寺住持传慈法师的日常生活写照,也是大理感通禅茶发展的终极目标,即“平常心就是道”。发展禅茶文化可吸取北京龙泉寺的办学经验,开办茶道班,可以分为成年茶道班和少儿茶道班,以此宣传感通禅茶,茶道班内容可以分为聆听法师开示、古琴伴奏(也可以采用大理白族三弦,营造欢快的茶道学习氛围)、茶冥想、茶艺表演等,使广大游客真正体会禅茶一味的神奇。

(四)推动感通寺茶旅一体化发展进程

感通禅寺背靠点苍山、南临清碧溪,除感通索道外,感通禅寺是登苍山的必经之地。推动感通禅寺茶旅一体化发展进程一是要依靠区位优势和配套发展努力实现茶旅产业一体化。二是深入挖掘历史民俗文化,加强地方故事、传说的收集完善工作,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三是以感通旅游为契机,大力开发感通茶旅游伴手礼。四是积极延伸茶产业链,结合禅茶文化开发茶疗、茶饮、茶食等产品。五是挖掘民族茶饮,大力推进大理白族三道茶、感通糊米茶、糖茶(白语叫“绍道兆”)、烤茶等进入民俗餐饮行业,实现茶旅饮食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禅寺大理
两只蝴蝶在大理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做梦都要去大理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大理好风吹
雨中游禅寺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