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区时期重庆市院主要建筑作品回顾

2021-03-25 01:13陈荣华陈静蒋蓉江
重庆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礼堂重庆市建筑

陈荣华,陈静,蒋蓉江

(1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15;2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西南大区时期是重庆市建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大区时期,市设计院作为重庆市属惟一一家以民用建筑为主, 兼具市政、勘测设计等专业资质的综合设计机构,设计创作了大量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建筑作品,这一时期市院的众多建筑创作,基本可以代表大区时期重庆的主要建筑作品, 本文将着重梳理大区时期,重庆市院(即重庆)主要建筑作品的风格和文化走向。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重庆主要建筑作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多样并存、特色鲜明。其中绝大多数简洁、朴素而实用,符合“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项目业主,多是军人出身,对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没有经验,且当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尚未中断。建筑师们提出的方案,只要满足使用要求、符合节俭原则,一般都会接受并通过。当然,像刘邓贺三位开国元勋这样高素质大智慧具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战略眼光的领导干部,他们对重大工程的决策和把控,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如马国馨院士在拙著《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序言中所说:1950—1954 年,“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时期”“在建筑创作上还属于相对宽松的时期,那一时期的建筑师基本上延续了他们在新政权建立之前的主张和风格”“这种多样并存的局面,己经成为新政权早期设计作品的特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发显露其创作上的生命力而引起史学家和业界的注意”[1]。任何建筑都是建筑师的建筑观念和价值判断外化和物化的结果;这与他们的教育背景、师承关系和从业经验有着紧密的关联;当然他们也会受到时代背景和业主意向的制约与影响。

总体而言,重庆市院的前辈建筑师,相对于他们的老师辈,属于中国第二代建筑师。在代际传承中,承担着接续、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第一代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建筑师,把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引入中国,其时正值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中西文化二元并存和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语境中,他们尝试着为孕育中的现代中国建立一个建筑体系和理论平台。在创作实践方面,中国最早开业的建筑师中,很多人选择了“中西调和”的道路,其中运用中国传统形式并与西方建筑技术相结合的,被称为“中国固有之形式”;而采用中国传统装饰要素与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相结合的,则被称作是“现代式中国建筑”。 当然也有坚持正规意义上的现代建筑的。

概括而言,这一时期重庆市(院)的作品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多样的建筑风格及美学呈现

1.1 “现代式中国建筑”

1.1.1 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楼

随着重庆解放, 西南大区的首长及工作人员进驻中山四路36 号院,即今中共重庆市委所在地。 抗战期间,这里曾是国民政府的行政中枢,蒋介石也在这里办公。 这里绿树成荫,花香阵阵,院内多为民国时期建筑,砖木结构坡屋顶,具有中西合璧的意味。新建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楼也坐落在院内,1950 年陈明达[1]受命设计监造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大楼。 动笔之前,邓小平接见了陈明达等设计人员,具体布置相关事宜,并明确指示党政机关办公楼要“简朴、实用,尽量节省政府开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农业生产中”“改善人民的生活”。 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他所熟悉的古建形式而采用现代风格。这是一幢平面为山字型主体为三层的平顶建筑,山字中间一竖为加大层高的两层大会议室,中部入口门厅向外突出并升高至四层,墙顶装饰有工农兵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该处正面以两根竖直通高的壁柱与两侧较宽的实墙将门窗一分为三, 四层窗口上部及入口雨蓬下部有额枋和雀替,女儿墙压顶下墙面收进饰有斗拱。 主入口台阶分成宽窄两级,两侧收头的四个花台高低错落, 与建筑顶部丰富的轮廓相呼应,有一种立体构成的感觉。 建筑正面偏西,以实墙为主,比其它三面开窗较少。 窗户及窗间墙略略凹入饰有海棠形突出纹样,以强调竖向划分的感觉,这种做法为后来不少建筑所效仿。 整幢建墙面为米黄色水泥砂浆粉刷,下部以青石勒脚,形成基座。 西南局办公楼确实做到了“简朴、实用”,又庄重典雅,很好地体现了它的政治意涵和文化身份。 其形态虽与院内民国建筑相异趣,但通过体量、材料、色彩的把控,加上周边茂密林木的掩映并不显得突兀,在融于环境的同时,又能突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图1—图5)。

图1 立面图设计图(引自《图绘城市》)[2]

图2 正面实景照片(李秉奇提供)

图3 立面局部放大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4 工农兵浮雕实景照片(李秉奇提供)

图5 外墙装饰细部照片(李秉奇提供)

1.1.2 川东行署(图6—图9)

1950 年中央撤消四川省,改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省级行政区,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 其中川东行署先在南岸黄桷垭,后迁至北碚市,在今西南大学校区内。 1952 年,四个行署撤销,仍归四川省建制。 川东行署(图6—图9)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除办公楼外,还有会堂、住宅、宿舍等等。 由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股多名建筑师合作完成。

图6 首层平面及正立面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7 正立面局部放大(引自《图绘城市》)

图8 细部节点详图之一(引自《图绘城市》)

图9 正立面实景照片(引自网络)

其中行署A 楼平面呈“山”字型,是一座三层的楼房。 中部突出的门厅是立面处理的重点:在一个巨大的实墙框架内,嵌入三层四根圆形柱廊,其顶部有大小额枋与雀替,并施以油漆彩绘,但在施工时改为阳纹图案。 大楼入口上的栏板上有咖啡色的匾额,上书“川东行署A 楼”,现在去掉了“川东”二字。 门厅前入口平台的两侧置有雕刻精美的石质灯笼, 其高度与首层窗上口齐平,蔚为壮观,但似乎没有实施。 窗户与窗间墙亦如西南局作法,强调竖向划分。 山面门廊上方设有望柱栏杆,成为二重走道尽端的阳台。整座建筑的外墙为略带黄味的水泥砂浆粉刷, 配以暗红色的门窗,加上深深的阴影,更衬托出洁白如玉的柱廊与深邃精美的门厅,高雅而又庄重。 值得注意的是坡顶屋面并不出檐,而以高高的女儿墙加以围蔽,稍稍远望就看不到坡顶。 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自由落水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建筑的“现代性”,这也成为当时的一种“范式”。 女儿墙的压顶也很精致:上下各有两层线脚,中间凹进,有如须弥座的 “束腰”,“束腰”两端及中部饰有不同图案的突起纹样。 这种做派显然比西南局办公楼还要讲究,反映了业主和建筑师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1.3 大田湾体育场馆

1950 年3 月,时任西南区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贺龙同志从成都迁往重庆办公。他在视察之后说:“重庆有220万人口,没有一个像样的集会场所怎么行? ”于是重庆市政府发动机关干部和市民参加义务劳动, 硬是把抗战时期跳伞塔旁的小山推平,将弃土填入大田湾的沟壑之中,开辟出大约8 万平方米的群众集会广场。1952 年“五四”青年节,在邓小平和贺龙同志的亲切关怀下, 西南大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在这里成功举办,小平同志专门题字“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解放之初,糟糕的国民体质让人忧心。 毛泽东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 运动会后,重庆市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 由贺龙同志亲自主持,在此修建室内外体育比赛场馆和体委办公楼。 成为当时东亚地区规模最大最为先进、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综合体育场馆, 在重庆乃至全国体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尹淮[3]设计的体育场(图10—图13)可以容纳约40000 名观众的室外球类、田经运动的比赛设施。 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尹淮参考了苏联相关的设计规范。 在满足体育工艺的空间形体上, 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形式符号如拱门、 窗格、柱廊、望柱栏杆、素颜盝顶、合角博古脊吻(即取其形而不施琉璃瓦)等作为装饰,但在实际建造中,看台高处的主席台及其两侧的柱廊有所简化,色彩也变成浅色,使其更显时代气息。 同是市院元老、造型艺术专业出身的白丁,设计和制作了体育场馆院内的人物群雕以及运动场门楼浮雕和看台边沿望柱栏杆的花饰和兽头,增强了艺术效果。

徐尚志[4]设计的体育馆(图14—图17)可容纳约 3000 名观众,主要用作室内球类、 摔跤、拳击等比赛,是一个中部带有弧形屋面的长方形块体。 其立面处理主要是作竖向划分,虚实相间、比例匀称、尺度得宜,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檐口、雨蓬、窗间墙处有琉璃饰件。 正面两处入口,采用了中国传统拱形门洞,再套上三层高的冲天牌楼,在二楼处以雀替状的挑梁承托阳台,上置望柱柱杆。 这种前所未有的组合,既有古风,又具新意,表现出一种大师风范。

图10 尹淮手绘体育场设计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11 尹淮手绘体育场渲染图(尹淮之女尹红提供)

图12 体育场模型照片(尹淮之女尹红提供)

图13 体育场实景鸟瞰照片(尹淮之女尹红提供)

图14 体育馆实景照片之一(由重庆母城建筑文化口述历史组提供)

1.2 “中国固有之形式”

1.2.1 重大教学楼

图16 体育馆实景照片之三(由重庆母城建筑文化口述历史组提供)

图17 1989 体育馆年改扩建时立面图(建筑师:陈荣华)

新建的重大教学楼(图18—图22)是当时众多的大中小学教育建筑的代表之一,由庄人青[5]“主办设计”,是一座典型但加以简化的“中国固有之形式”。 平面为工字型,中部教室进深加大、高四层,比其他部位多出一层。 建筑造型以中线为轴严谨对称;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歇山式屋顶是其主要特征,轮廓丰富,主从有序。屋顶的正脊、垂脊、戗脊一应俱全,但没有举折变化和飞檐翘角,各类瓦件也不施琉璃。 建筑中段呈三段式构图,底层为青灰色水刷石墙面,二、三、四层及其他部位均为淡黄色水泥砂浆墙面及壁柱,窗间墙有丰富的凹入线脚,中间又突起海棠形阳纹。 为了强化视角焦点,中间入口处的三道门窗一大两小,有如传统建筑之明间与次间的关系,两侧以较宽的实墙收头,虚实对比,效果强烈。下部门廊亦为四柱三间,一“明”两“次”,其顶部栏板上有望柱栏杆,柱间及屋顶檐下均有额枋与雀替,窗间墙、门窗分格及其他细部都参照传统装饰图案做了细致的处理。 正面入口台阶两侧也设有传统的护栏,加上两侧阶梯教室下沉部位室外地面开口处的望柱栏杆,增强了整个教学大楼的古典意味。 这些古典部件均以水泥砂浆粉刷,其上的花纹图案也只是素净的突起,“粉塑”均为白色,惟主入口门廊立柱采用较高等级的红色水磨石,门窗则着褐红色油漆,整个大楼色彩清新亮丽,仪态端庄,颇有古色古香的书卷气,体现出建筑师的良苦用心。 整栋建筑设计周详、施工精心、质量上乘,内部装修包括水磨石地面和木质大门建成至今已历60余年尚在使用,效果良好。那个时期提倡建筑师“设计、监造”一体化,所以图纸、施工完成度很高,也反映了使用者对原设计的充分肯定与精心维护,使其成为列入保护名录的优秀历史建筑。

图18 重大教学楼鸟瞰照片 (引自八二四研究所《什么是沙坪坝》)

图19 教学楼入口门廊实景照片(蒋蓉江 摄)

图20 设计大样与实作高度还原(蒋蓉江 摄)

图21 屋顶脊饰实景照片(蒋蓉江 摄)

图22 入口门廊细部实景照片(蒋蓉江 摄)

1.2.2 重庆市体委办公楼

徐尚志设计的体委办公楼(图23)与体育馆隔街相对。 其平面也是工字型,为当时公共建筑的流行范式。 所不同的是它在建筑风格上属于中国1950 年代中期所谓 “社会主义内容, 民族形式”的典型。实质上也是“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当代版,只不过手法上更加成熟了。 其主要特征是高低错落、主从有序的琉璃瓦歇山式大屋顶。 整个建筑呈现出中轴对称的三段式经典构图。 主墙以宽窄相间的壁柱分隔门窗,比例优雅,韵律感强;屋顶下的墙身略略收进,突出梁枋和柱头上面斗拱状装饰物;主楼重檐之间的窗户更为宽大,分格以横向为主,使其显得更加轻盈富丽。中部入口体部向前突出, 正面两根壁柱与两侧较宽的实墙划分出三道门窗,虚实对比,比例得宜。 入口上方挑出雨蓬上置望柱栏杆,不设门廊,干净利落。总体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厚重、端庄典雅而略感轻奢,体现出建筑师驾驭这类建筑的出色能力。

图23 体委办公楼(重庆母城建筑文化口述历史组提供)

1.2.3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图24—图27)则是这种类型的登峰造极之作,被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称作是“中国20 世纪50 年代民族建筑形式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代表”。

众所周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初名西南军政委员会大会堂)是著名建筑师张家德[6]先生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巅峰之作。 张在解放前就已成名,但国民党军队溃败前夕制造的“1949/9/2 大火灾”烧毁了他的全部家当。是解放军找到了这位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聋子工程师”,安排他在新组建的国营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做了一名组长,他对共产党、人民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当他面对大礼堂这个新生政权形象表达的重大课题时,经过深思熟虑,决心“集北京皇家建筑之大成”,但采用全新的构图法则,建构一座西南人民“共商国是”的“人民圣殿”。深谙封建社会建筑制度等级森严的他,敢用古代皇帝祭天状如天坛祈年殿的圆形三重檐攒尖宝顶作为中心礼堂的“皇冠”,将形似北京天安门的面阔九间的两重檐歇山式大屋顶的“步云楼”置于入口大厅的上方;而突出于前水平舒展的南北翼楼 “具有故宫午门的架势”, 在这里却如巨人张开双臂,迎接前来开会、观演的人们,足见张家德对“当今天子”——人民大众的极大尊崇与热爱。

仔细解读大礼堂,我们不难发现,在体量组合、功能布局、空间调度、动线安排和结构技术方面,特别是三重檐攒尖宝顶与半球形钢结构空间网架的完美结合,张家德更多地借鉴了西方建筑的经验,但在文化表达上则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语言,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而创造出巍峨壮丽、气宇轩昂的人民大会堂。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磅礴气势;看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辉煌愿景;看到人民政权巍然屹立的崇高永恒;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念。 从而使大礼堂成为新生政权当之无愧的“徽识”和山城重庆无可替代的标志。

图24 张家德 (引自《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

图25 张家德手绘大礼堂投标方案立面效果图,长3.63m,高1.93m(引自《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

图26 大礼堂建筑初期实景照片(引自《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

图27 大礼堂建筑初期实景照片,由贺龙手书“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匾额(引自《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

1.3 现代建筑

1.3.1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

同一时期, 陈明达还设计监造了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 (图28—图29)。 刚刚解放,中共重庆市委进驻“王园”办公,“王园”是川军将领、曾任江西和四川省主席的王陵基在重庆的公馆,位于渝中半岛枇杷山上,有花园、泳池,风景极佳,视野开阔。 为弥补办公面积的不足,遂决定在“王园”侧畔面向长江的山坡上修建新的办公楼。 陈明达在深入考察建地地形环境后,一反行政办公建筑严谨对称的惯例,紧贴地形地貌,灵活进行平面布局、动线安排和体量组合,采取依山就势,层层递进的手法,其主楼由三个横竖交错的体部组成,红瓦粉墙,高低错落,活泼有序。 一条宽阔的大梯道直达主楼门厅,其第一个中间平台向两侧延伸,串连起辅楼二层及其右侧的半地下室屋面, 使临街一侧的建筑空间开阔疏朗。建筑屋顶也十分考究,除门厅突出升高的体部为四坡顶外,其他横竖髙低不同的体部均为歇山式屋顶,统一而有变化;主立面的开窗每开间三个或两个一组,窗口上下各有一条腰线,横向感很强,与山墙的开窗形式形成对比。 整个建筑呈现出鲜明现代特征,是立体构成与有机建筑的成功案例。 由于它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化整为零”的作法,使总高五层的建筑,与周边两三层的民居和自然山体和谐协调,体现了中国建筑“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髓,是这一时期难得的精品之一。

图28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实景图片

图29 标准层平面图(引自《图绘城市》)

1.3.2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图30—图35)

文化宫也是大区时期最早动工的项目之一。1950 年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亲自提议修建文化宫。 重庆作为西南大区的首府,又是工业城市,有着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和各业劳动民众,应该有一个规模相当、设施齐全的文化宫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他说:“重庆解放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还要让人民打上精神牙祭。 ”

相关资料显示公营重庆建筑工程公司在取得前川东师范学校旧址用地后,即由公司设计部(后改为重庆市建设局设计处即重庆市设计院前身)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主要建筑师为龚达麟[7]、庄人青等。 为了贯彻“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园区内大量砖木结构质量较好的建筑得以保留,略加修缮被赋予新的功能;对一些妨碍总体规划以及毁损严重的其他建筑则予以拆除。 另外新建了大门、大礼堂(即今大剧院)、图书馆、陈列室、红星亭、游泳池、露天舞台、大众茶社、餐厅、冷饮店、照相馆、小卖部、儿童乐园、观光动物笼舍等,并改建完善区内道路系统、溜冰场、篮球场等原有设施;增建各种花圃长廊、亭台水榭和花木绿植,使文化宫成为重庆解放初期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园景最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重庆市民美好生话的秀场。

文化宫的建筑风格可谓是多姿多彩。 既有传统的民族形式,也有现代风格、普罗大众式,还有欧洲文艺复兴式的,可以说是多样并存的典型范本。

其中由龚达麟设计的大门、大礼堂,整体大气、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庄重典雅。 它们在纯净抽象的砖混结构形体上施以米黄色斩假石,再结合装饰派艺术,反复采用五星、红旗、镰刀、铁锤、齿轮、麦穗、钢笔、圆规、和平鸽、橄榄技等组成精美的图案,以“粉塑”和浮雕的形式,用在建筑内外的墙、柱和天棚之上。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开创美好生活的辉煌愿景与坚强信念。 在大门额枋的正面是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宫名,背面则是建筑师龚达麟手书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标语,展现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博大胸怀。

由庄人青设计的红星亭虽然不大却颇具匠心。 他用两组成对排布、十字交叉的弧形加腋梁柱,承托两层圆盘形屋面,乍一看去,颇有传统圆形攒尖圆亭的神韵。 妙就妙在其屋顶竖立的红五星正好处于攒尖宝顶的位置。 而且红星亭处于这片区域的制高点,可以同时看到大礼堂,两者一“古”一新, 呼应对话,相映成趣。 至今红星亭柱面和天棚上的精美“粉塑”依然清晰可见,十分难得。

图30 文化宫大门(龚达麟之女龚红梅提供)

图31 文化宫大礼堂(龚达麟之女龚红梅提供)

图32 大礼堂门厅栏杆照片及庄人青手绘红星亭粉塑图案

图33 红星亭实景照片(网络图片)

图34 邓小平题字写“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龚达麟之女龚红梅提供)

图35 庄人青手绘红星亭设计图(引自《图绘城市》)

1.3.3 重庆医学院附属分院(图36—图39)

尹淮设计,其平面呈工字型。 后部最长一横是住院大楼,共六层;其余部分是两层的门诊部和医技部。 平面布局严格按医疗工艺划分各个科室, 符合洁污分流医患分流的原则, 是当时重庆最大的综合医院。 立面处理除突出入口门厅以外,其他部分非常平实, 每间一窗, 窗口下有线脚拉通, 墙面为浅黄色水泥砂浆粉刷。 值得注意的是主楼屋面中部设有花圃廊架, 为病员提供休憩赏景的去处; 其余屋面则有砖拱通风隔热层, 以避免顶楼日晒之苦。 在有特殊需求的地方,设双层窗户或百页,并装有电排风扇, 将功能实用放在首位, 符合那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图36 侧立面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37 住院部局部立面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38 门诊部局部立面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39 实景照片(尹淮之女尹红提供)

1.4 普罗大众式

这类建筑主要是量大面广的普通住宅和宿舍,一般为砖木结构的外廊式或内走道的“筒子楼”,标准较低,主要是解决民众居住的有无问题。 还有一些较小的公共建筑也属此类,如文化宫内新建的陈列室、游艺室等,与普通民房无大区别,但却为广大市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精神食粮。

1.5 欧洲文艺复兴式

如庄人青和龚达麟设计的文化宫十字花形喷泉水池和雕塑花圃廊架上, 他们用娴熟的手法表现欧洲文艺复兴式的园林景观,使重庆人民不出渝便可欣赏到西方建筑艺术,有利于开阔心胸,打开眼界。 此外也有少数公共建筑以西方古典柱式等元素为主要特征,与重庆地方材料和结构相结合的新类型,如川东军区礼堂等(图40—图42)。

图40 龚达麟手绘文化宫雕塑台及花圃廊架设计(引自《图绘城市》)

图41 庄人青手绘文化宫十字花形喷泉水池设计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42 川东军区礼堂(舒莺提供)

2 文化启示与历史经验

在以上几类风格中,从数量上看,第三、第四和第一种占了绝大多数,符合“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政策导向。 大区时期的建筑表现出一种多样并存、兼容并包、豁达大度的格局,反映出新生政权处于上升阶段的博大胸怀与雄心壮志,从文化和历史经验上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启示与历史经验,主要有:

(1) 业主与建筑师能主动迎合和满足新民主主义和“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历史脉动和人民心声,尽情地表达时代精神与革命文化的风采。

(2) 从“中西调和”的折中主义到现代建筑的转变,也是从神权建筑到民权建筑、公民建筑的转变,从这个视角上看也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

(3) 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风”建筑,既是建筑师民族自强与文化自信的自我释放,也是作为当时文化主体的广大军民群体心态的客观表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要“以平等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自发复兴,不可低估。

(4) 地域特色的传承发展,除了地方材料、结构、工艺的应用之外注重对山水城市地形、环境的利用与融合。 枇杷山上的中共重庆市委五层办公楼竟有四层可以直通地面,可见其对地形地貌贴合之紧密,表现出极强的在地性。 而人民大礼堂则采取劈山填沟、分层筑台、分部叠置,逐级抬升,综合运用“因借山势”“山屋共构”“崇台高阁”的传统手法而又有创新,将山地建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人民圣殿的雄姿推到顶峰(图43—图44)。

图43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剖面图(引自《图绘城市》)

图44 大礼堂剖面图(右侧为1986 年加建的东楼,建筑师:陈荣华,引自《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

(5) 时空艺术的深入呈现。 重庆人民大礼堂看似一个单体建筑,但建筑师把规划、地景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与营造,从而创造出引人入胜的空间序列,让人们从远处瞥见、逐步走近、而后进入,在建筑师设定的时空进程中,使“人的生命情绪” 不期然地引起共鸣与转换,一种朝圣般的圣地感、圣殿感油然而生,直至进入中心礼堂的巨大穹形空间而达到高潮。使“人民至上”的设计思想得以完美地呈现,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家德对时空艺术的把握与创造。 而重庆大学教学楼,不仅在外观上具有精美的细部,更重视内部空间的营造,由于“设计监造”“粗粮细作”, 建成至今从未改变,依然焕发出令人愉悦的空间魅力(图45—图48)。

图45 大礼堂中心会堂内部空间(引自《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

图46 重庆大学教学楼内走道入口门厅实景照片(蒋蓉江 摄)

(6) 全球性先进技术与地域性文化因素的结合。 这在大礼堂三重檐攒尖宝顶与钢结构穹形空间网架的完全结合上体现得尤为充分。而这正是指导1990 年代后期著名建筑史家刘先觉先生提出的“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总趋向”,而在 70 年前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已经作了先导性的示范。 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继续追赶的潮流。

图47 重庆大学教学楼门厅景照片之一(蒋蓉江 摄)

图48 重庆大学教学楼门厅景照片之二(蒋蓉江 摄)

3 结语

重庆市设计院作为重庆市属惟一一家综合设计机构,几乎承担了西南大区时期重庆市域范围内全部建筑与市政工程的没计,呈现出门类齐全、重点突出,以及建筑风格、文化走向的诸多特点,同时反映了大区领导在资源配置重在民生,标准掌握节俭为要,简朴“重威”、微妙平衡、创作自由、百花齐放的政治判断,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大礼堂重庆市建筑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1日至15日召开
重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月10日至14日召开
建筑的“芯”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音频系统的改造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