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层次解读法”初探

2021-03-25 16:21夏文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6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

夏文静

摘要:鉴赏古典诗歌,要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感悟诗情,但切不能浅尝辄止略知大意,而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品味文本重要语句、激发思维想象、感受文本思想魅力,才能探究诗歌新意。简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层次解读法,通过提取文本关键语句,反復咀嚼,仔细研究,打破思维定式,获取新知。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  层次解读

本文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必修3)为例,试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作层次解读,探究文本的深层新意,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披文入情,通晓诗歌文本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理解文本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通过诠释、考订,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章大意,这并不难。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即白居易和琵琶女,是什么将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的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提取关键语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很多人在解读这一诗句时,都会觉得白居易和琵琶女是同病相怜的,学生心中很容易对白居易的形象形成刻板印象,即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伤感的诗人形象,一个男人在满座中潸然泪下,以至于泪湿衣襟,真可谓悲痛欲绝啊。学生会觉得白居易的一生都是如此悲伤凄惨。

其实这是思维定式。我们知道,“同病相怜”是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那么白居易和琵琶女在哪些方面同病相怜呢?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文本,在文中搜索相关诗句。

通过阅读,学生不难发现,诗中描述了琵琶女年轻和年老时的生活情景,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诗句,这里分别列举一句:“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可以说,琵琶女用手中的琵琶弹奏出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读后令人肝肠寸断!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这个女子的一生算完了,因为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了。

披文入情,学生通过此方法理解了诗歌文本,了解到琵琶女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这只是阅读鉴赏的初步阶段。但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也是迁移和创造的基础,因此这个过程不可或缺。

前文我们提到,白居易和琵琶女同病相怜,需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学生既然了解了琵琶女的一生境遇,也就很自然地激起对白居易一生境遇的探讨,这也就进入了鉴赏诗歌的第二阶段。

二、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意蕴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古人的为人及其所处的时代,才能更好地吟诵古人的诗歌,研究古人的著作。因此,了解白居易的人生际遇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十分重要,甚至有时候要将作者与其同时代的文人进行对比,也很有必要。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积累整合资料、提取关键点,不难发现,年轻时的白居易可谓才华横溢,据说他10岁时就读书万卷,16岁时下笔如有神,27岁高中进士时题下“慈恩塔下题名时,十七人中最年少。”

我们来看另外两位文人的科考情况。孟郊的《登科后》大家非常熟悉,这首诗是孟郊第三次科考、进士及第后所作,那年他46岁,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才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但韩愈却没有孟郊那样高兴,他25岁进士及第,但生活一度落魄,他曾说:“惶惶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803年,白居易顺利地通过了制举,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生活上相当惬意,无怪他在诗中如是感叹:“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此时,他与琵琶女有相似之处:都年轻啊,都春风得意呀!

我们再说说白居易写《琵琶行(并序)》的这段时间,这个时候白居易已贬为江州司马。联系时代背景,我们了解到,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赐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一时间,朝野大惊。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落得“擅越职分”之嫌,又加平时多写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人们常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恰巧在浔阳江头送客,偶遇了这位琵琶女,听其言,赏其曲,于是忧从中来,写下了千古佳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至此,我们了解了诗歌中两个人物相似的人生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两位经历的相似性,我们来看下表:

并非一切诗歌的解读都需要“知人论世”,但许多诗歌的主旨情感往往与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密切相关。知人论世,能决定诗歌的解读方向,进而把握诗歌意蕴。

三、探究事理,作出创意解读

在诗歌鉴赏时,我们需要拥有一份探究心态,在充分解读作品的丰富内蕴时,继续寻觅诗歌中的新异因素,作出个性的、创意的解读,这样方能提升鉴赏诗歌的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作出个性解读?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可以将其与作者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较,从而对作品产生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我们知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晚年生活是凄惨的。上文我们提到,作品中,一个男人泪湿衣襟,真可谓悲痛欲绝啊。白居易真的有这么悲痛吗?我们不妨再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文章写于816年秋天,也就在这一年的这个秋天,白居易还有一项活动,那就是游庐山。他不但游玩,还在庐山香炉峰北建了一个草堂;他不但自己游玩,还与当地的僧人郊游。好不快乐!有文为证,我们一起来看看: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庐山草堂记》节选)

这篇文章中,白居易说,只要(在草堂)住一晚,身体十分安宁;住两晚,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晚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很显然,白居易爱上了这里。据说,白居易后来离开江州时曾深情地说三年后我定会回来的,所以这个草堂又叫思归草堂。当然,三年后,他经过草堂住了一晚,自此以后江州这个地方成了他永恒的记忆。

至此,白居易还是我们想象的那般落魄痛苦吗?我们来看《琵琶行(并序)》中的一段文字:“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此时的白居易纵情山水,有僧为伴,吟诗作对,当然是“恬然自安”。这里的“是夕”强调了忧伤时间的具体性、短暂性。可见,白居易刹那间的痛苦怎能等同于琵琶女飘零坎坷的人生之痛呢?

当我们再来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诗句时,不难发现,琵琶女一生似乎已经终止,此痛乃深痛;白居易一生只是短暂的停留,此痛乃短痛,切不能相提并论,又怎能是同病相怜呢?

由《琵琶行(并序)》的鉴赏可知,诗歌鉴赏有着不同的层次解读。其实,这些方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朱熹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在鉴赏诗歌作品时,提取关键语句,字字推敲,细细品味,反复咀嚼,一定会发现文字背后所浮现的新面孔和新情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祁兵.古代诗歌的鉴赏方略[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4(9).

[3]童升远.诗歌教学中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995(2).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鉴赏
小议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策略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