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地理试题及教学思考

2021-03-25 16:21赵菊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6期
关键词:考试题考查区域

赵菊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素养”一词已成为当前最火的概念,随着核心素养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必将引领教育教学从“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以近年的高考题为例,分析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地理试题的特点,提出了教学反思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中  地理  高考试题  核心素养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从课堂教学到教学评价,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当然,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中,高考目前仍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所以研究高考试题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高考试题不仅要体现学科的知识、考查方法和能力,更要彰显学科特色,渗透学科素养,体现时代特色。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事物的发展与规律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其核心,所以高考试题往往此为主线提出问题,通过把一些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与地发展的观念转化为一些真实的行为。例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中选修44“全球变暖趋势下种子库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其实是考查人对地的影响;2019年全国新课标1卷1-3题以“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为信息载体,考查五大发展理念,也考查人地协调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44题以“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在解答这些题的过程中,均可反映出学生“人地和谐”的学科素养。

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学科,对于地理的研究一般以区域为单位,区域又分为不同尺度,有以国家为大尺度的区域,有以地区、省为基准的中尺度区域,也有以城市局部小范围的微观尺度区域。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就是区域认知,即人们通过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地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近些年的高考题往往选择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生态脆弱的中小尺度区域入手,从纵向探究的角度提出问题。例如,近些年新课标卷中的横县茉莉花种植、乌裕尔河流域成为内流河、云南宾川县、浙江的人工滑雪场等案例,都是以小区域为载体,在区域地理要素与具体地理事物间的微观联系上设置问题。

在分析认识区域的方法中,综合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即要以全面、系统、动态的观念看待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地理的综合思维方式包括地理几大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两个维度的发展演化、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性分析等。近几年的高考题都体现了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37题:这道题突出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地形图承载信息,第一小题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要求横向展开和纵向深入分析;第二小题考查自然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注重综合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最后一小题落脚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就是考查前面所说的“人地协调观”以及接下来所说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例如,在2017年江苏卷11-12题“绿色出行方式对城市的影响”,结合现在流行的“共享单车出行”,考查生活中的地理实践问题;2016年江苏卷3-4题中驴友在山区旅游露营观景选址的模拟情境,考查运用地理解决野外考察中的实际问题。

高三的教学时间有限,地理复习备考要树立学科思想统领的意识,关注地理学科思想及学科素养。为此,本文对高三地理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学科素养观念,科学备考

(一)人地协调观即可持续发展观

关于人地相互作用,尤其在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工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问题产生必须考虑三个方面,即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观

由于区域自然地理的差异性导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在区域案例教学中必须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思想贯穿整个必修三始终。

(三)时空综合思维分析法

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过程,所以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既要有静态的空间格局分析,也要有动态的时间过程分析,即不仅有空间的横向线索,还应有时间的纵向线索。如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时间线索是河流发育的初期、中期、晚期因其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河谷形态;空间线索是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上游主要是侵蚀地貌,下游以堆积地貌为主。

(四)地理实践观

倡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高考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案例也来源于生活,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寻找你身边的微地貌、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出谋划策等实践活动,比如学习“田纳西河开发治理”后,我校就结合乡土地理,开展为店埠河、巢湖的综合开发提出方案等实践活动。

二、重视图文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可称为“无题不图”,有统计图、区域图、气象图、水文图、人口统计图等等,应结合平时教学、练习、考试,总结不同类型图形的分析方法,比如通过分布图可以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示意图可以分析地理事物的变化原因和特征,通过过程变化图可以分析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计算能力、表述能力等,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比如在必修三的区域案例教学中,在讲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我结合乡土地理案例“引江济淮”,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开展讨论,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分析典型试题,积累答题方法和技巧

对于高考综合题这一块,典型试题分析尤其重要,如对于区位类、特征类、措施类、成因类、影响类试题,应结合题文信息、材料分析,把平时总结过的知识点用到答题中。例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2卷36题:第1问“指出宾川县的地形特点”,一般会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描述。再结合题中等高线示意图,可以得出宾川县地势起伏较大、山地河谷分布广泛,所以其地形特点为“山高谷深”。第4问“宾川县种植业进一步发展采取的措施”,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品质;推行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开拓市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环保力度;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再结合宾川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材料,即可得出具体的措施。

四、构建区域模型,分析典型区域案例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一般的方法是建模:在哪里(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发展如何→有什么问题→发展建议或解决措施。研究典型案例,要结合近年高考题的特点,精心选择典型区域典型问题。比如必修三课本案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结合近几年高考题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察,如青藏高原錯那湖风沙以及西北地区河套平原灌溉区的污染问题,总结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的模型。

核心素养下的高考试题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科学分析,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才能科学指导复习,少做无用功,使复习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李慎中.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地理教学,2017(5).

猜你喜欢
考试题考查区域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区域发展篇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