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

2021-03-25 20:20魏连义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策略分析德育小学数学

魏连义

摘 要: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小学教学水平对后期高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数学作为一门较抽象和理性的学科,在实践层面和思维层面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能将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体会这门学科的魅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通过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其次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德育提供了几点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策略分析

在小学这一非常重要的教育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真正地把教书和育人联系在一起,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学习到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品质,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才能达成学校办学的目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栋梁。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极其理性的科学,如何将隐含在较强理性科学背后的德育内涵激发出来,进行道德渗透教育,仍然是一段漫长的探究过程。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德育往往出现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与数学教学好像毫无关系,但是事实上无论哪一门科目,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拥有德育,缺失了德育的教学学科是失败的。因此,只有在数学课堂上结合德育来进行,才是完整的数学教育。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现实中,许多小学教师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带来的诸多益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想法和措施都受到了阻碍,德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尤其是数学这门高理性和高抽象性的学科,相对来说与德育的融合性较差。因此,德育很难在数学课堂中展开,仔细研究后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是德育素材问题,许多教师虽然有德育融合各门学科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的素材,也就造成了德育与学科具体教学出现脱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不能理解到德育的实际价值[1]。其次,教师在具体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作为基础,从而以德育来引导学生思想,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思考,这也就使德育的内容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存在一定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德育的有效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举措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枯燥的日常学习使小孩子对于德育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来加深印象,上课时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数学课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也能充分感受团体协作带来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2]。教育不只局限于一方天地,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班会,利用一些小游戏来打破师生间的隔阂,更好地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班会将德育中所传授的思想品质再展开,进行个性化的策划,让班会的内容更丰富、立体,引发的思考更深刻,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会更有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密切注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契机,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将数学课堂延展到生活当中。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八章“加与减的捐书活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给贫困山区儿童捐书的现实问题当中,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数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学会乐于分享,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思想品德观念,达到数学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实践教学时需要紧紧围绕教材,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展开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将数学学科与德育相融合,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关于德育的素材,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第三章“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就可以从节日广场这节内容中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教学模型或让学生自己制作正方体等物体来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思维总是禁锢在这些模型当中,没有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体进行充分认知,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庆节时天安门广场的物体布置等,五星红旗、花盆等都属于观察物体的范畴,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德育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学生研究观察五星红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五星红旗的长和宽要固定在3∶2的比例?应用这类隐形的素材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无形地渗透德育思想[3]。

教师对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德育元素的深挖是一种数学课程渗透德育的方式,而直接在数学教材中编入相关的德育内容则是更为直接的体现,也是德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最基础、最简单的途径,在数学基础教材中插入一些关于德育的图片信息,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教材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德育知识,感同身受地理解图片所传达的内容,从而对自身起到一定的规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形式对于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作用的,因为大部分是學生潜意识里自行接受的内容,比教师讲授或引导来说更为有效和直接[4]。

(三)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探究精神和探索精神,再加上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求知探索的精神,才有助于他们在数学领域上有更长远的发展,引导他们更加热爱数学科学[5]。举个例子,在教导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时学生已经能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推算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就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和发挥的良好途径,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模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好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途径,来增长他们的求职精神和学习乐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科学知识的观念。

(四)鼓励学生发展辩证思维

学生如果拥有一定的辩证思维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在思考中辩证地看待各方面问题,从而促进个人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时,可以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以及辩证思考能力,大胆创新,对各种事物提出质疑,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针对一些公式和定理,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自主进行证明和推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质疑的思想引导下进行拓展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进行反证推理的过程中来辨认哪些问题值得思考,哪些问题则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以此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思维观念,既要尊重历史和传统规律,也不能一味地完全认同,更不能比较偏执地质疑一切事物,科学合理的辩证思维才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6]。

(五)课内外结合,通过课程活动来进行德育

学科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之中,还应该扩展到课堂之外,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再加上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实际特点来进行课外教学活动,同时融入德育思想教育,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能力,也能将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理解到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将知识回归到生活,体现出了教育始于生活的本质。

(六)应用生成性教育来提升德育教学成果

德育是否能真正发挥最大化的成效,还在于学生是否能将德育思想形成内化过程,进而由内化过程生成自身正确的道德观念,以此来实现德育理念的生成性教育过程,最后才能提升德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小学教师如果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更需要重视生成性教育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转化德育思想。举个例子,在教师进行新课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形式来进行,应用一些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并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协作来完成任务,在小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更能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应用道德观念的渗透,进而引导学生发展个人思想,在生成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成果。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经验积累和不断进行新方法探索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地进行深挖德育教材的同时,也要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设计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學模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自主地接受德育,引导学生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及道德价值理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此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综合教育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魏田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智库时代,2017,6(14):1-2.

[2]郑永萍.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青年时代,2016(23):232.

[3]孙素娟.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7):87.

[4]王金萍.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9(4):130.

[5]全璀灿.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1(8):153.

[6]谭峰.新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中外交流,2019,2(10):151.

猜你喜欢
策略分析德育小学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