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康复疗养中心转型重塑

2021-03-26 20:55胡冰冰裴志刚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康复中心疗养中心

胡冰冰,裴志刚

(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检验病理科,大连 116013)

在当前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强化练兵备战形势背景下,军队康复疗养中心如何聚焦备战打仗、聚力改革重塑、实现由保健疗养占主体的“服务保障型”向以康复疗养占主体的“技术创新型”单位快速转换,构建一切为了打仗的疗养保障体系,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疗养中心全面建设提供思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方面,重服务轻技术,日常工作多停留在饮食营养、景观游览等低层次服务上,缺少对平、战时卫勤保障工作思考,致使技术能力不足,康复治疗地位没有凸显。二是学科建设方面,基础薄弱,学科体系不完善,缺少重点学科;各专科在康复评估、诊疗方面缺少协同配合。三是人才建设方面,疗养专业人才来源有限、流失严重、缺少学科带头人,导致梯队断层明显。四是特色技术方面,缺少针对军事训练伤、战创伤等特色康复治疗方法,各类疗养保障缺少疗养路径和量化标准[1-5]。

2 建设目标和方向

瞄准时代前沿,以建设智慧型疗养中心、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加大重点学科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

2.1 聚焦使命任务 加强学科建设围绕恢复和提升部队战斗力总要求,根据平、战时卫勤需要和保障方向的作战环境特点,大力加强军事训练伤、战创伤和部队地域性常见病、多发病康复研究,确定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在大力引进和培养康复医学人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专科中心建设。

2.1.1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心 神经系统疾病多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6]。通过制定神经损伤康复标准化路径,特别是制定颅脑、脊髓等战创伤康复标准化路径,建立“康复机器人中心”,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等提升康复治疗水平。

2.1.2 软组织伤病康复中心 部队软组织伤病多发,其顽固的疼痛及所致功能障碍常难以治愈,临床常规治疗不易取得明显疗效[7]。大连康复疗养中心采用“四维疗法”等治疗软组织伤病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2.1.3 医学心理康复中心 根据平、战时军人心理调适需要,通过开展虚拟现实条件下心理训练、模拟战场环境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模拟作战心理抗应激能力训练等,形成战前、战中、战后心理训练技术体系。

2.1.4 军事训练伤运动康复中心 结合“体医融合”,以科学的运动康复理论为指导,运用功能性训练思路和先进的康复诊疗技术,指导官兵科学训练、科学防伤,实现预防、训练、康复全面保障。

2.1.5 战创伤康复中心 适应战时卫勤保障需要,开展烧伤、低温、高温、海域和高原等不同环境战创伤康复治疗。

2.1.6 军人睡眠促进与康复中心 通过睡眠障碍对因治疗,改善官兵平、战时睡眠质量;调节不良情绪和应激状态,恢复正常睡眠结构,促进脑力和体力快速恢复,提升军事作业能力。

2.1.7 军事训练伤温泉水疗康复中心 温泉水疗是通过静水压力、化学成分、温热效应等多元化途径作用,达到预防、保健、康复目标[8]。

2.2 聚焦保障方法 提升保障能力随着实战化训练强度不断提升,军事训练伤患者康复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对高原高寒、航空航天、维和援外等特殊任务群体的康复保健越发重视,需要疗养中心主动作为、高质量保障。

2.2.1 军队医院-疗养中心双向转诊 医院和疗养中心采取“疗治结合、优势互补”模式开展“双向转诊”,不仅拓展治疗康复空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而且契合军队发展需要;二者通过双向转诊在治疗和康复领域分别精准发力、重点保障,能够更好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切实为恢复和提升部队战斗力做出贡献[9-10]。2019年,军委后保部推开“区域康复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军队医院和疗养中心应抓住有利契机,积极开展伤病员“双向转诊”,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和康复治疗的医疗保障链。

2.2.2 专项、专病疗养 专项、专病疗养是疗养机构依据不同疾病或针对某一特殊群体、某一特定任务、某一专项工作完成后组织的个体化、有计划、按程序的疗养,通过各种疗养综合措施协同作用,达到改善身心素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11-12]。军队康复疗养中心应根据承担任务,整合专家、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结合路径管理,制定专病或专项疗养方案,打造专病、专项康复疗养品牌。

2.3 聚焦科技前沿 提升建设标准军队康复疗养中心应紧跟时代步伐和科技发展前沿,汲取智慧疗养、智能康复等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2.3.1 科学化建设 科学制定疗养中心各学科整体规划建设方案,从场地规划、人才培养、技术能力提升、规范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打造系统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康复治疗学科。在建设规划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康复特色(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等),合理布局诊室和设备,确保功能区齐全、治疗路径清晰,既互相连通又互不干扰,色彩治疗分区方便患者辨认,视野开阔、空气清新。

2.3.2 信息化建设 围绕“智慧疗养”,加快疗养中心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单位全面发展、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疗养中心在现有信息化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智慧疗养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应用,创新构建智慧型疗养管理模式。

2.3.3 智能化建设 围绕“智能康复”,加快智能康复设备引进。在神经、骨科和脊髓损伤康复等方面,建设由手功能被动训练、上下肢智能反馈训练、上肢训练评估、步态训练与评估、步态分析、反负重训练、语言障碍康复评估训练和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仪等组成的“康复机器人中心”。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系统评估肢体功能状况,辅助分析患者的活动能力,制定与更新康复训练计划,对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并调整,有效解决传统康复枯燥乏味等影响患者对康复锻炼积极性的问题[13]。在军事训练、战伤康复和心理疾患康复等方面,引进战伤功能康复训练平台、虚拟现实军事康复作业环境系统、战伤康复训练安全保护系统、运动捕捉及虚拟现实系统、身心反馈快速心理恢复训练系统、便携式睡眠监测系统等智能设备,整体提高平、战时康复保障水平。

2.4 聚焦先进理念 提高保障水平军队疗养中心必须紧跟当代军事变革和后勤现代化建设步伐,坚持改革创新,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探索建立新的康复疗养保障模式[14]。

2.4.1 全维保障模式 2012年8月,全军疗养院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全维式保障”的发展理念,对疗养员进行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全要素保障[15]。

2.4.2 多学科协作诊疗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是指由2个及以上相关专科组成医疗救治小组,对某种疾病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康复疗养中心要打造集软伤、中医、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心理、睡眠、营养等特色学科为主体的优势学科群,建成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康复疗养体系;并依托优势学科群实施多学科协作诊疗,将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为疗养员制定最佳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避免单一治疗、重复治疗和过度治疗等问题。

2.4.3 疗养路径管理 加强标准化疗养路径研究、形成规范有序的保障运行模式,能够提高疗养针对性、充分利用有限的疗养资源,还能提高疗养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路径管理实现由粗放向精细、定性向定量、经验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3 小 结

加快转型重塑、提升保障能力,是疗养中心打造品牌的根本途径。疗养中心必须抓住军队区域康复中心建设有利契机,立足平、战时康复救治需要,创新建设发展理念,加强整合融合、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和设备引进,突出以战前健康促进为目标、以战后身心康复为目的,加快发展涵盖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残疾康复的战创伤康复技术,全面提升卫勤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康复中心疗养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加强疗养期间疗养用房安全防护管理的经验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做好军队团队疗养干部保健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疗养员收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