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枕大神经痛探析

2021-03-27 04:40
光明中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清阳厥阴经脉

孙 亮

枕大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的神经性头痛,是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常表现为头部一侧或双侧阵发性疼痛,呈刀割样、撕裂样伴烧灼感,时轻时重,其病因多由于长期机械劳损、局部炎性刺激等导致病变部位软组织渗出、组织粘连和血管痉挛,刺激、卡压或牵拉枕大神经,引起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的神经性头痛[1]。本病属于中医头痛、项痛、后头痛、太阳头疼的范畴[2]。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西医枕大神经痛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常见高位颈椎C1~4病变(环枢椎畸形、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脱位、结核、肿瘤、硬脊髓膜炎、急慢性外伤)所致神经损害。其次,外伤或手术的瘢痕压迫枕大神经。椎动脉受压痉挛,引起枕动脉缺血、缺氧,从而诱发枕大神经痛。大脑内动脉血管痉挛后,枕动脉反射性扩张,刺激压迫枕大神经。另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风湿等也是导致枕大神经痛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1.2 中医本病属于中医头痛、项痛、后头痛、太阳头疼的范畴。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六腑清阳,皆上注于头[3]。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4]。表现为头痛连项或巅顶痛,若头痛日久不愈,病邪入络则见刺痛、钝痛。本病多属实证,久则虚实夹杂。

2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起病时有受凉感冒史。起病急,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后上颈部与枕部针刺、刀割、烧灼、电击样疼痛或钝痛、胀痛及搏动性疼痛等。疼痛呈持续性发作,或阵发性加剧,也可呈间断性发作。疼痛向头顶放散,并波及眼眶部、前额部、耳前区或乳突部,头颈部活动或触摸头发时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发作时间由几秒至数分钟、数十分钟不等,日发作多次,发作期过后仍有钝痛,同时并伴有颈部肌肉痉挛及颈部肌肉僵硬感。患者为缓解疼痛常呈保护性姿态,头颈部伸直不动,头前倾或向患侧倾。

3 治疗

3.1 西医治疗枕大神经痛病因复杂,西医治疗原则以止痛镇静、药物封闭及物理治疗为主。症状严重者,可试用手术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有着较大优势。

3.2 中医治疗本病属于中医头痛、项痛、后头痛、太阳头疼的范畴。主要病因病机在于感受六淫外感,邪客太阳经脉和厥阴经脉,致使太阳厥阴经气不利,浊邪上踞,清阳之气被遏,上扰清空,表现为头痛连项或巅顶痛,若头痛日久不愈,病邪入络则见刺痛、钝痛。

根据临床头疼表现,可分为太阳头疼、厥阴头疼、瘀血头疼、风热头疼4型,尤以太阳头疼、厥阴头疼型最为常见,但病情持久者则表现为虚实夹杂应当详辨。治疗上应以疏散风邪、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风散热兼以通络止痛。

4 常见辨证

4.1 太阳头疼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部、头颈部活动受限,咳嗽、喷嚏时枕大神经分布范围疼痛加剧,常喜裹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散风邪,通络止痛。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5 g,羌活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白芷6 g,细辛3 g,蔓荆子10 g,葛根15 g,薄荷9 g,秦艽9 g)。

4.2 厥阴头疼头顶疼痛连及颈部,疼痛剧烈,干呕,吐涎沫,甚至四肢不温。舌苔白,脉弦。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5 g,藁本9 g,川芎12 g,细辛3 g,赤芍10 g,当归12 g,法半夏10 g,全蝎6 g,蔓荆子9 g,柴胡6 g)。

4.3 瘀血头疼一侧或双侧后枕部与上颈部针刺样疼痛或钝痛、胀痛,经久不愈,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据按,夜晚尤甚,转颈痛增。舌苔紫黯,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2 g,赤芍10 g,当归15 g,石菖蒲12 g,白芷10 g,全蝎6 g,地龙10 g,黄芪30 g,生姜9 g)。

4.4 风热头疼颈枕部疼痛,动后加剧,烦热口渴,小便溲黄,色质红,苔白黄,脉浮数。治法:祛风散热。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白芷10 g,川芎12 g,石膏20 g,薄荷10 g,知母10 g,羌活15 g,防风10 g,地龙10 g,秦艽10 g,菊花12 g)。

5 讨论

枕大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内伤,如《医碥·头疼》云:“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5]。故外感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内伤与肝、脾、肾三脏有关[6]。本病病机在外多为风寒之邪外侵太阳经脉、厥阴经脉,致使太阳、厥阴经气阻滞,在内为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伤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上输不足,清窍失养;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精亏,阴阳失调,清阳不升而发病。

治疗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上连风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药愈”[7]。指出中药辨证治疗头疼的重要性。又如《冷庐医话·头痛》曰:“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明确了经络的循经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的不同之处,提示临床医师治疗中应审因辨证。并根据循经部位而采用不同的引经药[8]。《医医病书》曰:“药之有引经药,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因此在治疗本病上以疏散风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并结合经络循行部位,采用不同的引经药在减轻疼痛,延长发病周期,降低发病时间,起到了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清阳厥阴经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厥阴病篇再论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