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运用参芦、槐实、三七治疗痔病经验

2021-03-27 11:17夏仕俊吴文江于林冲吴学敏
吉林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痔病气滞小林

夏仕俊,吴文江,于林冲,吴学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广东 深圳 518034;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仝小林院士传承工作室,广东 深圳 518034)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及工作的节奏增快和压力增大,相应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增多,如饮酒、喜食辛辣食物、久坐久行、忍便不排及错误排便习惯等,痔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国内肛肠疾病总发病率为59.1%,痔病的患病率为51.56%[1],痔病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肛门疾病。痔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瘙痒、疼痛和肛门异物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现代医学针对痔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保守治疗、器械治疗及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及器械疗法无法解决患者相应症状时,则往往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后出现的排便困难、顽固性疼痛、大出血等并发症让患者心生恐惧[2]。针对疾病的辨治模式,仝小林院士创新性提出“态靶因果”,即强调“以病为参,以态为基,以症为靶,以因为先,以果为据”,提高了治疗疾病的靶向性和针对性,从而全方位辨治疾病[3]。本文通过总结仝小林临床常用治疗痔病三味小方“参芦、槐实、三七”的应用经验,阐述痔病态靶同调的辨证论治理论。

1 痔病的病因

中医学中,痔病归属于“痔”“痔疮”等范畴。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搏,……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家认为痔病发病诱因较为复杂,既有情志内伤、劳倦过度,也有饮食不节、妇女妊娠、泻痢日久、长期便秘,此外还有风、湿、燥、热四气相结合等,以致脏腑阴阳失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燥热内生,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痔病发病可分缓急,急性发作时邪实为主,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致湿热内生,下注于肛门,同时,气机失调,血液凝滞,结滞于肛门而致局部气滞血瘀,标实为湿热气滞血瘀之邪蕴结而成;痔病的反复发作则以虚证为主,脾胃失运致气血亏虚,气虚可致气陷而脱出不纳,本虚以脾虚气血亏损为主。仝小林院士根据痔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提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人体一切生理机能产生及生命活动维持的物质基础,而气血失调则使痔病产生,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柳河东集注》也强调:“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瘘痔”。故治疗时应重视病因,需补益脏腑及气血,使脏腑阴阳平衡及气血调畅,方能有效控制疾病发展。

2 痔病的辨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4]将痔病分为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型、脾虚气陷等四类证型,治以清热利湿、止血活血、补气升提等为主。尽管痔病的发病部位在局部,但仝小林院士认为医者在重视局部辨证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整体辨证,不能见痔治痔,要从整体观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重视痔病的“态靶因果”,从而全方位辨治疾病。同时,仝小林院士对于痔病的辨治,强调气血失调是其形成的基础,在相应内外病因诱发下,致脏腑阴阳失调,气机不畅,经络受阻而湿热内生,湿热互结下注,气血瘀滞不散,即发生痔病。因此,痔病以“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为核心病机。陈无择言:“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仝小林院士认为在明确痔病的核心病机后,审因论治就成为中医辨治的重要部分,治法则以调气和血化瘀为法,有效防止疾病发展,显著改善疾病症状。

3 三味小方调态治靶

针对痔病“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之态,仝小林院士常以参芦、槐实、三七三味小方态靶同调。临床常用剂量为参芦6~15 g,槐实9~15 g,三七1.5~3 g。参芦,归胃、肺、脾经,升阳举陷。人参药用部位众多,但《华氏中藏经》首次提出人参去芦使用,后一直沿用此说,并把参芦归为涌吐药物。后世医家沿用这样的认识,认为其有催吐和耗气等特性而不把其作为人参的药用部位。但《中国药典》2005 年版又将人参芦收载为人参的药用部位使用,同时有研究显示参芦不论是小剂量还是大剂量使用都没有催吐和耗气现象,此外它的补益作用甚至高于人参主根[5]。因此,参芦以其补益及升提功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仝小林院士认为,湿热下注为痔病之态,《丹溪心法·痔疮篇》指出“魄门居下,湿热趋之”,而湿热之治首需调畅气机,气机畅通则湿有出路,使用参芦达到调畅气机目的,让湿邪有出路。同时气为血之帅,痔病患者因长期便血易出现血虚,参芦的使用亦能够补虚生血,从而达到气血双补。在用于痔病大量出血时,也可适当增加用量。仝小林院士认为,痔核脱出为症状靶,多因气虚失于固摄导致痔组织脱出而无法自行回纳入肛门内,如《仁斋直指》言:“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因此仝小林院士利用参芦补气及升阳举陷之功以对症治疗,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参芦为态靶同调药物,其中态是治疗因态,靶是症状靶(脱出)。

槐实,又名槐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在性味、功效、主治方面,槐实与槐花相似,止血作用方面相较于槐花为弱,但在清降泄热之力方面较强,同时具有润肠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痔血、便血,尤多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通常和地榆、黄芩、当归等药物共同使用,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研究[6]显示,槐角水浸剂能够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痔病的主要症状为便血,常为便时便血点滴而出或喷射而出,便后常可自止,但易长期反复发作。仝小林院士认为,针对痔病便血这一主要症状,利用槐角清热凉血止血,此处槐角为症状靶的靶药。

三七,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三七的功效主要是善于止血,同时具有化瘀生新之效,拥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临床特点,其针对人体内外的各类出血,不论是否瘀滞,都可以应用,尤以有瘀滞者效果更佳,如《濒湖集简方》治疗衄血、吐血、崩漏,单用本品米汤调服[6]。三七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能够消肿定痛,是治疗瘀血诸证的佳品。由于痔病是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微观辨证角度属于中医学中“瘀”的范畴,同时痔病的起病过程较长,存在“久病必瘀”的病理状态[7]。现代相关研究显示,三七中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可以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具备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效果,可以增强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备造血作用,提升体液免疫功能,具备抗炎、镇痛、抗衰老等作用[8]。因此,针对痔病的血瘀状态,仝小林院士认为三七活血养血,化瘀生新,对于痔疮出血和瘥后防复(血行则不瘀,血不行则瘀)都有效果,为态靶同调药,其中态是预防果态,靶是症状靶(出血)。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29 岁,2021 年1 月5 日初诊。主诉: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伴便血及疼痛半年。患者近半年开始出现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后时可自行回纳,时需手塞回纳,伴便血,色鲜红,量较多,便后可自止,伴肛门疼痛不适,平素大便偏干,大便干燥时便血更为显著。肛门局部检查无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为内痔,中医诊断为痔病——湿热下注证。中医辨证: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化瘀。方药组成:槐实12 g,三七3 g,参芦6 g,黄连6 g,黄柏9 g,苍术9 g,薏苡仁9 g,枳壳12 g,大黄炭9 g,茜草根12 g,炙甘草6 g。7 剂,每日1 剂,分2 次温服。嘱其适量多饮水及进食含纤维素丰富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并调整排便习惯及坚持提肛锻炼。

2021 年1 月12 日复诊:患者用药7 剂后,便血症状较前减轻,脱出及疼痛症状也较前缓解,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腻,脉滑。药证结合,原法守方。水煎服,每日1 剂。7 剂后患者上症基本缓解。

按:患者以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伴便血及疼痛半年发病,明确诊断后因畏惧手术治疗而求治中医。结合患者舌脉,考虑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患者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内生湿热,下注于魄门,气滞血瘀,魄门受损,血脉不和,血溢脉外,下血鲜红。治疗上,参芦、槐实、三七三味药组成治疗痔病的核心药物,以调态治靶。参芦具有补益、调畅气机和升阳举陷之功,既针对痔病血虚而补气生血,又能针对痔病脱出而有升提之效,同时调畅气机让邪有出路。槐实,凉血止血,兼能润肠,主要用于痔血、便血。三七,功效长于止血,又能化瘀而生新。黄连、黄柏两药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薏苡仁利水渗湿,枳壳行气,大黄炭止血,茜草根凉血化瘀止血。诸药合用,以达治疗之功。

猜你喜欢
痔病气滞小林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高考前与高考后
芩蓟凉血合剂治疗I、Ⅱ期出血性痔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清热利湿法对减少痔病术后水肿的应用效果分析
浅析宁夏回族成人痔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
别来无恙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