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1-03-28 12:32陈建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6期
关键词:源性导尿管尿量

陈建婷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科,广西 钦州)

0 引言

患者脊髓受伤会累及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导致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膀胱,其中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尿失禁或尿潴留引起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1]。传统上临床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路管理采用留置尿管引流尿液,而间歇导尿除了训练膀胱功能以实现自行排尿的作用外,还可适当充盈膀胱,降低膀胱内压,保证黏膜血流量,降低尿路感染风险[2]。本文从曾在我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导尿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训练,加以有效健康指导,能够切实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使患者尽早自主排尿,从而取得护理满意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从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我院治疗中的脊髓损伤患者68 例,纳入患者均符合临床脊髓损伤诊断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心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病、精神疾患及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 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发病原因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内容如下:①对患者留置尿管定时给予夹闭,结合患者输液与饮水情况,进行开放引流和冲洗膀胱的操作;②一般使用14~16 号双腔气囊导尿管,14 d 为患者更换一次,操作时动作轻柔,插管深度合适后再将气囊注入10 mL 生理盐水并二次固定导尿管,定时予患者会阴护理2 次/d;③嘱患者多喝水,保持尿管通畅,使用抗返流集尿袋,避免出现逆行感染。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行间歇性导尿康复护理,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予拔除尿管开始实行间歇性导尿,具体方法如下。

①告知患者家属间歇导尿的相关知识并取得配合,每次导尿前嘱患者先自行排尿,用一次性无菌导尿管4~6 h 给予导尿一次,取半卧位或坐位,男性通过上翻包皮显露阴茎头,用消毒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女性用消毒棉球对阴阜、大小阴唇、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将导尿管通过尿道口缓慢插入直至看到尿液流出再往里送1~2 cm,同时固定好尿管,当尿液未再流出时,缓慢拔出尿管,若是尿液呈点滴状,稍作停留,并排空膀胱。

②再结合残余尿量确定导尿次数,根据患者日常习惯情况制定每日间导时间表,一般间导时间分别为:07∶00,11∶00,15∶00,19∶00,23∶00 给予间导一次;能自解的患者残余尿量300~400 mL,6 次/d;残余尿量100~300 mL,4~5 次/d;残余尿量小于100 mL,即可停止导尿。

③同时指导患者严格按饮水计划饮水,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1500~2000 mL,一日三餐饮水量包括进食汤水和饭菜各约400 mL,两餐之间饮水量200 mL,日间平均摄入量每小时125 mL,避免饮用茶、咖啡、酒精等利尿性饮料,以免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尿液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晚上睡前20∶00 不建议饮水,以免频繁导尿影响睡眠质量。

④定期为患者测定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可评估膀胱功能,保证患者膀胱压力,获取患者安全容量及残余尿等信息。

⑤加强膀胱功能训练:诱导排尿训练法,指导患者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安静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坐在马桶上准备排尿;盆底肌训练法,指导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训练,叮嘱患者不要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等肌肉,反复自主收缩盆底、会阴及肛门括约肌,在吸气时嘱患者收缩肛周肌肉,之后呼气时放松,每次收缩5~10 s,重复10~20 次/组,每日3组;并予宣教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风险性,缓解患者恐惧心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引起排尿障碍的相关知识。

⑥护理人员给予间歇导尿的相关健康知识宣教,采取座谈会、同伴教育等健康教育形式,以促进病友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可有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排尿情况,包含每次排尿尿量、每天排尿次数、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应用自制评分表对患者评价,满分为50 分,高于40 分的为十分满意,30~40 分的为相对满意,低于30 分的为不满意[3]。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排尿情况

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满意度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排尿情况(±s)

每次排尿尿量(mL) 每天排尿次数(次) 膀胱残余尿量(m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4 147.36±10.83 534.63±44.53 13.05±3.54 6.63±1.56 289.12±29.54 101.63±13.25对照组 34 146.42±9.76 340.63±25.33 12.59±3.48 10.96±1.36 293.63±29.48 165.96±17.43 t 0.752 7.633 0.658 5.963 0.963 6.65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由于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情况,会使泌尿系统发生感染,减弱肾脏功能,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长期留置尿管辅助排尿使膀胱长时间处于无尿状态,无法进行膀胱功能锻炼,不利于膀胱功能恢复,而间歇导尿操作简单,每次导尿后均要拔除导尿管,可减少尿道及膀胱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发生,逐渐延长导尿间隔时间,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促使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逐渐恢复[5]。同时膀胱功能训练通过肛门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及意念性训练,改善尿道括约肌协同作用,逐渐形成排尿反射,使膀胱功能得到改善[6]。本文研究结果为: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每次自排尿量更多,每天排尿次数和膀胱残余尿量更少,观察组采取间歇性导尿后康复护理满意度更高,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众多研究者[6]的研究结果相差不多,提示间歇导尿辅以康复护理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患者预后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间歇导尿结合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减少患者每天排尿次数和膀胱残余尿量,有利于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效果更甚,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源性导尿管尿量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导尿管拔管指征评估表在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