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镜下治疗胃息肉的应用进展

2021-03-28 11:50牟肖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电凝电切术几率

牟肖梅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胃息肉疾病的发病原因,普遍认为胃息肉的发生,与粘膜损伤、反流性疾病、HP 感染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患者在发病期间表现出腹部疼痛、腹胀等临床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易导致胃息肉成为患者胃癌癌变的前兆。以病理组织学为依据,进行胃息肉种类的划分,包括腺瘤性、增生性、胃底腺、炎性息肉等。而现阶段无痛胃镜技术的应用,在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胃息肉治疗效率并改善其预后情况[1]。对此,本研究对胃息肉治疗中无痛胃镜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1 胃息肉发病机制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尚未明确胃息肉疾病的发病机制,但是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刺激、感染、质子泵抑制剂(PPI)应用、幽门螺杆菌(HP)等因素与胃息肉的发生不无联系,同时,患者若存在长期吸食烟酒的习惯,同样会增大发生胃息肉的几率[2]。

相关研究表明,使用PPI 的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几率较大,尤其是针对长期使用PPI 患者而言,超过12 个月的使用时间其发生胃息肉的几率增大。分析其胃息肉的发病因素,主要在于患者因进行PPI 的长期应用,壁细胞因胃泌素的大量分泌而受到刺激,患者腺体峡部因壁细胞的增殖而出现阻塞现象,其腺体分泌形成粘膜内囊肿,而因患者囊肿的持续进展与恶化,最终发展为胃息肉疾病。针对PPI 的应用,相较于未使用PPI 患者,应用12 个月以上的患者其胃底腺息肉(FGPs)的发生率更高。

HP 主要在患者粘膜层、粘膜表面进行定植[3]。曾有相关统计表明,全世界总人口中,有将近50%的人存在感染HP 的情况,其中我国是HP 感染大国。全国性HP 流行病学表明,我国感染HP 的几率为40%~90%,即代表我国有将近一半的人群感染HP[4]。作为胃癌、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大多学者认为胃息肉的发生与患者感染HP 之间存在较大关联,但是目前医学临床研究尚未对此提出明确性定论。但是仍有大量资料、文献表明患者胃息肉的发生,与HP 感染的关联较大。更有研究表示增生性等类型胃息肉的发生,与患者感染HP 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5]。分析发病机理,可能因HP 尿素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患者在感染HP 后,会通过胃粘膜周围尿素的分解来达到提高胃内HP 的目的,通过对胃泌素、胃酸分泌的增多,再加上多根鞭毛等的动力优势,最终在患者胃粘膜上皮表细胞进行寄居,再因某些因素因子的影响,使得患者的上皮细胞出现损伤、水肿、充血等问题,进而导致患者腺颈部与腺体出现增生与延长,增大患者出现增生性胃息肉的几率[6]。此外,有资料表明在治疗增生性胃息肉过程中,通过根除HP 可以起到促进息肉消除的作用,所以在治疗胃息肉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HP 的消除。

在胃息肉发病机制研究过程中,已有研究证实患者胃息肉的发生与胆汁反流存在关联。分析其成因,在于胃粘膜会受到胆酸、胰酶等物质的损害,致使患者胃粘膜出现炎症性增生,增大患者出现胃息肉的几率。同时,若患者出现胆汁大量反流现象,意味着患者胃内HP 出现持续升高状态,因腺体增生与胃泌素的大量分泌,极易导致患者发生胃息肉[7]。

此外,胃息肉的产生与患者长期吸烟也存在一定联系。在长期吸烟的前提下,患者HP 的感染率会大幅度增加。同时,患者的DNA 修复在与烟雾中致癌物发生反应后,极易导致患者胃粘膜出现基因改变,此改变为不可逆转性,进一步导致胃息肉的发生[8]。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大量进食肉类、油炸食物等均会加大产生胃息肉的几率。

2 胃息肉临床表现

作为消化道息肉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息肉类型,胃息肉属于良性病变。针对胃息肉的临床症状而言,在患者发病前期并无明显不良反应,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有症状患者其主要表现为腹部隐痛。同时,发病期间患者偶尔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但是此类症状的发生,患者在患有胃息肉疾病的同时,多伴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所以无法确定患者产生胃息肉后存在上述不适症状。但是若治疗不到位,或者是治疗期间患者难以及时接受治疗,会增大患者癌变几率,不仅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性命安全造成威胁[9]。

3 无痛胃镜技术的应用

3.1 氩离子凝固术 作为现阶段临床常用电凝技术之一,氩离子凝固术(APC)的应用在治疗胃息肉疾病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相较于常规手段的应用,APC具有非接触性、快捷等有优势。通电激活期间,无需与人体器官进行接触即可实现对探头的灵活运转,治疗期间人体组织会与APC 探头始终保持着30 mm 的间距。该技术应用的主要步骤包括:①对患者予以静脉麻醉。②待麻醉药效发挥后,利用探头进行胃镜直视,保持息肉与探头间距为2~3 mm,通电激活状态下进行灼烧处理,控制探头每次通电时间保持在1~2 s。③处理完成后进行息肉状态的观察,若处于脱水变白且凝固的状态时停止治疗,并观察处理后患者病灶处是否存在出血、穿孔等并发症。④治疗结束后进行饮食控制,并视患者情况予以PPI。

治疗期间若出现靶组织脱水凝固的现象,APC 中氩离子可实现对高电阻组织的自动避开,通过低电阻组织的流向而达到凝固深度限制的目的,避免在治疗期间因凝固过度导致患者出现穿孔的几率增大。同时,相较于普通胃镜的应用,APC 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其主要因素在于使用APC 治疗患者胃息肉时,能够有效避免打嗝、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因患者不良反应而对相关操作的实施产生影响,提升治疗有效率以及操作精准度。当然,APC 的应用同样存在麻醉风险,若患者可能发生呛咳嗽、心动过缓、舌后坠等症状的发生。但是大多报道表明,相较于常规治疗手段的应用,APC 治疗明显更为安全,可以在保证患者治疗安全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10]。在无痛胃镜的操作下,可以有效避免相关操作的实施受到患者恶心、打嗝等不良反应的影响。需注意,应用APC 治疗无法做到对相关并发症的完全避免,除相关操作者熟练度影响因素之外,患者配合度等因素同样存在较大的影响,若配合不到位会增大患者治疗后出现发热、出血、穿孔等症状。对此,在学胃息肉治疗过程中应用APC,需做到对探头的精准控制,务必进行探头与病灶的精准对准,并控制二者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

3.2 高频电凝电切术 得益于我国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内镜技术在胃息肉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常规内镜治疗的应用,无痛内镜下的高频电凝电切术具备创伤小、操作便捷等优势,再加上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低而受到高度重视。针对高频电凝电切术的应用,具体步骤为:①术前准备。术前进行患者基本情况的全面掌握,并告知患者在术前1 d禁止使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并于术前8 d 禁止进食。在掌握患者基础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状态评估,通过知识宣教等方法舒缓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最后进行相关仪器、工具、药物的准备。②手术操作。首先为患者予以咪唑安定、芬太尼以及丙泊酚药物,其剂量分别控制在0.01 mg/kg、1 μg/kg、1.0~1.5 mg/kg 之间,待药效发挥后开始手术。其次,以术前检查结果为依据确定患者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然后将纱布利用氯化钠溶液浸润,将电极板利用纱布包裹于患者大腿外侧位置。结合内镜插入精准确定患者息肉位置,息肉部位反复冲洗并确保完全暴露,视患者情况进行电切圈的选择,靠近息肉并进行圈套的张开,需注意必须确保息肉完全处于圈套之内,然后进行圈套的逐渐拉紧[11]。此时禁止出现力度过猛的现象,必须保持缓慢且匀速的进行圈套的收紧,并启动高频电源,控制通电时间间断把持在1~2 s/次,待息肉切除完成后观察病灶处是否存在出血、溃疡等症状。相较于常规内镜治疗的应用,实施无痛胃镜下的高频电凝电切术,可以通过局部产生高温来达到蒸发组织水分的目的,确保患者病灶处息肉得到完全的消除。同时,无痛胃镜的应用可以避免患者因咽部反应过大而影响到手术操作,通过对患者负性情绪的有效消除,避免因患者过于紧张而对手术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此外,为保证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有效应用,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做到在术前阶段开展患者的全面检查,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药物、器械等;②若患者息肉直径>20 mm,切勿一次性切除,应视情况采用多次消除的方式,分多次进行部分组织的消除;③注意对力度的合理控制,宁可进行残蒂的保留,也要尽可能避免穿孔问题。

4 结论

综上,目前胃息肉临床治疗中,无痛胃镜的应用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内镜治疗。对此,需在全面掌握患者息肉情况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无痛胃镜治疗手段,在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治疗效率与患者舒适度。

猜你喜欢
电凝电切术几率
睡眠不好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术治疗结肠微小息肉效果对比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晒后修复SOS
晒后修复SOS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68例分析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