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2021-03-28 16:13王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胸心脉心痛

王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 110032)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不适,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或呈压榨样绞痛。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内经》中根据心痛的轻重缓急,又分别提出“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不同名称。《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涩则心痛。”说明阴寒内盛,胸阳痹阻,阴占阳位,则心脉凝泣不通,是造成心痛的主要病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列为“胸痹”范畴。

本证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其他如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

1 胸痹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机产物阻于心脉,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滞塞而发,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或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在临床证候方面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

1.1 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已属不足,加之工作劳累,终日少动致使胸阳不展,阴寒之邪易乘虚而入,阴占阳位;或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致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滞塞,而为痹结。

1.2 饮食不节 过饮酒浆、饮料之类,易伤脾阴,脾阳独亢,升降受阻,化热灼津为痰;或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浊内生,脉络壅滞,气机不畅,痰阻血瘀,发为本病。

1.3 情志内伤 怒为肝志,过怒伤肝,肝气内郁,失于疏泄而气滞,久之因气滞而致血瘀,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或肝郁横逆犯脾,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浊阻滞,气血不畅,心脉阻发为胸痹。脾土受抑,升降受阻,运化呆滞,聚湿生痰。无论气滞、血瘀或痰阻,均使血行失畅,脉络壅滞,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滞塞而发本病。

1.4 年老体衰 先天不足,房劳过度,久而及肾,肾气渐衰。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人体五脏六腑起温煦生化作用,肾阴起滋养柔润作用。肾阳一虚,脾阳、心阳随之而虚;肾阴亏,肝阴、心阴随之亦亏,心脉失去濡养,则气血运行不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痰阻、血瘀、气滞、寒凝,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滞塞而发为心痛。

2 胸痹病机

本病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不畅。病位在心,与肝、肺、脾、肾密切相关。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气阴虚,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兼为病,如寒凝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兼杂,如阴虚痰热互见,阳虚兼有痰饮等。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为常见,本病病之早期,多以邪实为主,病之后期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浊阻痹胸阳,久郁不解可而化热,形成痰热壅阻胸膈,或病延日久,耗气伤阳损阴,病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非惟暴寒折阳,日久寒邪致阳气受损,亦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气血运行不畅,水停脉外,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转化为心气血不足: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易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心气血不足,日久伤及阴阳,可致阴阳并损之证;心肾阳虚,易为风冷阴寒邪气所伤,致阴寒凝结等等。总之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常可相互转化或兼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卒然大痛,出现真心痛症候。

3 辩证论治

3.1 中药治疗

3.1.1 心血瘀阻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呈绞痛,痛引肩背,多呈发作性,时作时止,日久不愈,胸闷、气短,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象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1.2 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院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1.3 痰浊内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口黏,恶心。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舌质淡,舌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3.1.4 阴寒凝滞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悸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形寒肢冷,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甚则手足不温,冷汗出,短气。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3.1.5 气阴两虚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时作时止,动则气促,心中动悸,倦息乏力,神疲懒言,面色㿠白,声息低微,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3.1.6 心肾阴虚 症状:胸闷憋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口干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和络。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3.1.7 心肾阳虚 症状:胸闷气短,甚则心痛彻背,心悸自汗,形寒肢豚,面色苍白,腰酸乏力,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微欲。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3.2 针灸治疗

3.2.1 治法 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3.2.2 主穴 膻中、内关、阴郄。

3.2.3 配穴 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痰湿闭阻加中脘、丰隆;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操作:毫针泻法。

3.2.4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较痛的特效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可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3.3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1 h,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5~7 d更换1次。

4 预防调控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灵枢·口问》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其与心病关系较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平时应注意生活起居,做到寒暖适宜,尽量避免风寒暑湿等诱发因素。《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记载:“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指出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注意饮食调节。调节饮食,纠正过食肥甘和喜食咸食的习惯,忌烟酒。中医认为,过食膏粱厚味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发本病。调节饮食,纠正过食肥甘和喜食咸食的习惯,忌烟酒。

注意劳逸结合,做到劳逸结合,防止过劳和过逸,适当锻炼。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临床胸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

加强护理及监护。发病时,应加强巡视,观察舌脉、体温、呼吸、血压及精神情志变化,做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准备,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

猜你喜欢
心胸心脉心痛
奇怪的爸爸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打开心胸,就能融入”
心胸
别做奇怪的人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痛的感觉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