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在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1-03-28 19:53熊冬冬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1年1期
关键词:免疫调节干扰素抗病毒

熊冬冬

(甘肃省临夏县畜牧发展中心,甘肃 临夏 731800)

干扰素按照基因组成、蛋白质功能可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每一种干扰素的使用特性不同,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干扰素可有效解决猪病毒性疾病只能防不能治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1 干扰素

1.1 干扰素的主要分类

干扰素最早发现于1957 年,是一种对同种细胞有广谱抗病毒性能的活性蛋白,与RNA和蛋白合成息息相关。干扰素对病毒具有抵抗和干扰能力,即能够有效阻止病毒增殖,并能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现阶段已经研究出的干扰素根据其蛋白结构可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Ⅰ类干扰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能够发挥较高的抗病毒性能,同时能够结合同种细胞的表面受体[1]。

1.2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进入细胞后,能够刺激细胞产生抵抗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且病毒能与细胞中的干扰素抑制物结合,使细胞发挥出一定的病毒抑制作用,进而通过产生特异mRNA 合成干扰素来影响病毒增殖。

干扰素的作用一般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抗病毒作用,该方面主要由Ⅰ类干扰素主导,在病毒侵入机体早期,Ⅰ类干扰素能够在抑制病毒生长与增殖的基础上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其次是抗菌作用,Ⅱ类干扰素尤其是IFN-γ 能够诱导巨噬细胞中的吞噬小体发挥溶酶体作用溶解细胞,从而实现对细菌的处理和控制[2];此外,IFN-γ 还能够有效调节蛋白受体实现对细菌的处理;第三是抗寄生虫作用,Ⅱ类干扰素可以激活巨噬细胞,使精氨酸产生NO,从而发挥抗寄生虫作用;最后是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参与免疫调节,最终实现对机体的免疫控制。

2 干扰素在猪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1 治疗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利用干扰素治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时通常采用肌肉注射,连续使用3 d,并配合使用复方穿心莲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等药物,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3]。

2.2 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病

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病,干扰素可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1 mL,早期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若疾病到达后期,此时病毒已经大量复制,单一采用干扰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应配合使用抗病毒中药剂。

2.3 治疗口蹄疫

治疗口蹄疫时通常采用肌肉注射,每天1 次,连续3 d~4 d,配合使用转移因子。同时,可使用复方灵芝多糖注射液进行配合治疗。需注意的是,在干扰素治疗期间,为充分发挥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应配合使用五毒康注射液、天王大败毒注射液等预防心肌炎类的药物,进而大幅降低死亡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干扰素在治疗猪病毒性疾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需注意的是,不同猪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合理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是提高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键。

猜你喜欢
免疫调节干扰素抗病毒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密蒙花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石见穿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人参水提液通过免疫调节TAMs影响A549增殖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