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构研究

2021-03-29 01:09郑中兴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型大调调性

郑中兴

一、贝多芬维也纳时期音乐创作概述

贝多芬维也纳时期的起止时间通常定义为1792 年贝多芬奔赴维也纳拜师学艺至1802 年贝多芬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这一时期是贝多芬生平中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主要有:前两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 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 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以及用德国诗人马蒂松(Matthisson)的抒情诗写作的歌曲《阿德拉依德》等。

二、贝多芬《c 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结构分析

(一)创作背景

1798—1799 年初,贝多芬听力的衰退已经非常严重,他创作了《“悲怆”奏鸣曲》献给他的贵族资助者、保护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表达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这部作品构思宏大、手法简练,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钢琴奏鸣曲的杰作,表达了贝多芬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心中自由、平等、博爱、大同等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

(二)结构分析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

引子(1—11 小节)Grave(庄板)的速度,极度庄严肃穆、黯淡绝望。这一调性奠定了全曲“悲怆”的基调,象征着与贝多芬心中自由、平等、博爱、大同等崇高社会理想所格格不入的残酷社会现实、一次又一次失恋的痛苦打击和耳疾等命运的残酷考验。动机音型经历三次模进之后,紧接着裁截、重复和紧收,象征着贝多芬心中的痛苦和绝望逐渐到达顶点,既而爆发跌落。

而后转至的大调性色彩温暖明亮,象征着贝多芬在看清社会现实、遭受多次失恋的痛苦打击和耳疾等命运的残酷考验之后,逐渐地从绝望中走出来。左手丰满连续的柱式和弦织体,象征其心态亦逐渐变得平和,心底也燃起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但p 和ff 之间强烈鲜明的力度对比与渐趋的模进又象征着贝多芬心中仍不时爆发出愤懑的反抗,而这种情绪也在不断堆叠。

裁截后又不断模进的音型象征着贝多芬的心中反抗决心的进一步堆叠,直至顶点。突如其来的sfp 与fp的力度对比、右手快速跑动的环绕式音型和左手瞬间的抽离象征着火山即将爆发之前那令人窒息的平静。同时,c 和声小调也可为呈示部做出调性预备,预示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即将拉开帷幕。

呈示部(12—134 小节)

主部(12—35 小节)速度为十分活泼且精神饱满的快板(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右手快速跳动的双音,与左手象征隆隆战鼓的震音,表现出贝多芬刚刚开始踏上反抗斗争的道路之时,心中充满了动力与斗志。补充中右手两个sf 的强音象征着冲锋的号角,随即连续下行的分解和弦象征着千军万马奔腾而下。

连接部(36—51 小节)

36—46 小节为乐节群结构,由一个模进原型通过连续两次上行模进,随后裁截之后下行四五度模进形成。每一次模进都象征的勇猛地冲锋,且冲锋的势头愈演愈烈,逐渐发展至顶点。随后,补充6 小节逐渐下行象征但整体态势逐渐平息。

第一副部(52—89 小节)每一乐句的旋律音型基本为先上行,过程中跳进与级进相结合,再下行,主要以波音级进为主,音乐情绪变得悠扬轻快,俏皮活泼,仿佛是在经历前期战斗后,身心感到轻松愉悦。加之左手半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织体,富于旋律舞曲风格的律动,更使得整体音乐情绪沉浸在舞蹈的氛围中。

第二副部(90—113 小节)音乐的组织使用三层次发展手法,旋律声部和低声部分别作反向的级进,内声部则作为和声声部填充在中间。温暖明亮的大调色彩、外声部的反向级进、迅速跑动的二八节奏和力度的逐渐加强(cresc.)使得炙热激动的情绪被迅速推至顶峰,构成了呈示部的音乐高潮。最后左手两个力度为f 的四分音符仿佛是对自身强有力的肯定和暗示。随即,音乐再次重复,从头开始再一次将音乐情绪推向巅峰,象征着炽热激动的情绪必须至少要爆发两次才可以满足。

第一结束部(114—121 小节)开始时旋律声部出现切分,仿佛冲锋的号角再一次响起,随后,下行级进与环绕音型相结合的模进原形进行下行五度的两次模进,象征千军万马奔腾而下,一泻千里。

第二结束部(122—133 小节)122—126 小节右手和左手的材料均来源于主部。开始是对主部的再现,随即右手变化,使用6 个音程和2 个和弦,强而有力且进行音区转换,伴随着左手隆隆的“战鼓”,象征着英雄挥剑,掷地有声。

展开部(134—195 小节)

展开引入(134—137 小节)的材料来源于引子,动机原型先进行上行四度模进,然后做变化重复。象征残酷的社会现实、失恋的痛苦打击和命运的残酷考验仍在不断堆叠。随即,右手以四个和弦下行,而左手则以切分节奏的不同音区的单音与左手交相辉映,象征着在经过呈示部的斗争反抗之后,贝多芬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次叩问。

实体展开(138—167 小节)

实体展开I(138—149 小节)中138—139 小节的材料来源于连接部34—44 小节,140—144 小节的材料来源于引子5—7 小节。随后,144—148 小节是将之前的整体音乐材料做上行三度的模仿。

实体展开II(150—168 小节)右手承接了呈示部中由左手演奏的震音,下行级进的音型象征着隆隆的战鼓逐渐逼近。150—160 小节的左手的材料来源于连接部34—44 小节,160—168 小节左手下行级进的音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象征着英雄一次又一次不断果决地挥剑,将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不公的命运斩于马下。

属准备部分(168—195 小节)169—173 小节左手为震音奏法的属持续音,右手进行快速跑动的二八节奏的分解和弦,材料来源于第二副部并做变化,象征着在隆隆战鼓的背景之下,千军万马彼此焦灼的缠斗。其中,右手声部隐藏着一条#c—d—c—B 的旋律线。172—176小节的材料来源于连接部34—44 小节。随后,整体进行重复、裁截、紧收,仿佛千军万马一泻千里,直接闯入再现部。

再现部(196—295 小节)

主部(196—207 小节)是呈示部中主部11—23 小节的完全再现。

连接部(208—221 小节)右手以柱式和弦织体不断下行进行,并根据动机原型进行两次模仿,与呈示部中连接部35—50 小节的三次连续上行模仿形成呼应与对比。加之左手连绵不断的震音音型,象征着连续三次强劲冲锋,但其势头是逐渐平息的。

第一副部(222—253 小节)为主部中第一副部的变化再现。

第二副部(254—277 小节)、第一结束部(278—285 小节)和第二结束部(286—295 小节)为呈示部中第二结束部的简单变化再现。

codetta(296—299 小节)材料来源于引子1—3小节,模进原型经过两次模进,最终级进下行,象征着反抗斗争的情绪在最后时刻,亦不断堆叠,在到达顶点之后渐趋沉静。

coda(300—311 小节)材料来源于呈示部中的主部。象征着战斗最终的全力一战。最后的五个和弦力度为ff,强而有力,象征贝多芬对黑暗社会现实和不公命运的残酷考验反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三、调性布局

贝多芬《c 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性布局主要为色彩性调性布局,多使用二度关系、三度关系转调。

引子调性为c 和声小调转bE 自然大调转D 自然大调转c 和声小调。

引子使用c 小调与bE 大调关系大小调式交替的技法,使调性乐彩于庄严肃穆、黯淡忧伤和温暖明亮之间游移徘徊,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此,贝多芬维也纳时期使用该调性技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其内心由绝望转化成希望并最终转化成坚定的反抗的情感变化。

呈示部中主部调性为c 和声小调。

连接部调性仍然为c 和声小调,35—50 小节调性由最初的G 自然大调转到bA 自然大调并最终转到bB 自然大调。

第一副部调性为be 和声小调转bD 自然大调转be和声小调转f 和声小调转bE 自然大调。调性先围绕be和声小调在调性上进行下方和上方的二度调性环绕,环绕的终点到达奏鸣曲式副部的真正调性,即be 和声小调的同主音大调bE 自然大调。因此,第一副部的调性布局可谓极具特色。调性的如此布局也蕴含着贝多芬不臣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向残酷的命运考验妥协的反抗斗争意志,即“调性”也需要经过一番历练和磨难,方可抵达真正的“调性”彼岸。

第二副部调性为bE 自然大调。第一结束部调性为bE 自然大调。第二结束部调性为bE 自然大调转c 和声小调。

呈示部整体调性布局充分展现了贝多芬维也纳时期的创作技法。连接部先转到属大调,然而这种属方向调只是昙花一现,而后马上向上进行二度转调模进,使调性自然过渡到关系大调bE 自然大调的同名小调be 小调,但此时依然不是副部真正应该到达的调性。随后调性经过下发和上方二度的环绕,才最终到达了调性的“彼岸”bE自然大调。这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反抗斗争意志。即便是副部的调性,也需要经过一步步斗争才能最终实现。

展开部中展开引入调性为g 和声小调转e 和声小调。实体展开调性为e 和声小调转F 和声大调转c 和声小调。属准备部分为c 和声小调。

再现部中主部调性为c 和声小调。连接部调性为bD 自然大调转be 和声小调转F 自然大调转f 和声小调。第一副部调性为f 和声小调转c 和声小调,233 小节调性到达c 和声小调,实现了调性的真正回归。第二副部、第一结束部和第二结束部调性均为c 和声小调。

codetta(297—300 小节)调性为c 和声小调

coda(301—312 小节)调性为c 和声小调。

贝多芬在该音乐作品的再现部中,连接部调性为bD 自然大调转be 和声小调转F 自然大调转f 和声小调,导致第一副部也是先在f 和声小调上发现,最终在234小节才转到c 和声小调,最终实现调性回归。这充分说明了了贝多芬维也纳时期内心的反抗与斗争意志已经渗透到的调性布局中,即便是副部调性的回归也要经历三番五次的调性游移,而不是直接妥协于主部调性。

结 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所在的维也纳时期,也正是贝多芬从人生巅峰跌落低谷的时期,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听力也开始下降,并逐渐发展为耳聋的状态,这对他的身心与创作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使他一度想到通过自杀来结束生命。贝多芬对社会与人性、自由与平等、光明与黑暗的思考,都渗透在他的音乐作品中。

通过上述对贝多芬《c 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贝多芬作品中黑暗与光明、抗争与胜利的创作思维,已经渗透到曲式结构之中。诸如结构的庞大;使用两个副部;使用两个结束部;使用尾声与小尾声;呈示部中第一副部开始时调性的复杂化,第二副部的推动,材料与引子开头时的联系,再现部中调性迟迟的不回归等都体现了贝多芬作品中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抗争终将取得胜利的思想内核。

猜你喜欢
音型大调调性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谈“调性”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谈歌曲手风琴的即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