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严凤英诞辰90 周年、王少舫诞辰100 周年座谈会(合肥)摘要

2021-03-29 06:07王长安蒋建国
黄梅戏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时代

□ 王长安 蒋建国 侯 露 袁 媛

座谈会现场

时代点亮的明星

王长安:2020 年是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先生90周年和100 周年寿诞。追忆两位先生,不禁想起一句“童叟无欺”的古诗——“忙趁东风放纸鸢”,似说放风筝须凭借东风骀荡、阳气浮升的襄助。二位先生的成功尽管与其个人因素密不可分,但时代的孵化、助力似亦功不可没。他们其实正是“东风”托举的“纸鸢”,时代点亮的明星。

新中国成立时,严凤英、王少舫正值19 岁和29岁的年华。尽管此前他们已经在局部地区小有声名,但艺术的最高成就和人生的最美篇章,则毫无疑问是在新中国的“东风”里完成的。19 岁前的严凤英曾遭兵匪恶霸欺压而流落他乡,29 岁前的王少舫也由于战乱演艺生涯难以为继。新中国的成立,首先就是广大戏剧从业者随全体劳动者一同站立起来,由被压迫、被欺凌、被歧视、被侮辱的底层一跃成为新时代的主体。1950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田汉先生就做了《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的主题报告,第一次把戏曲与“爱国主义”和“人民”等概念相连,把戏曲视作爱国主义力量和人民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国戏曲从此进入了全新时代,戏剧人也获得了作为共和国的建设者、党的“文艺工作者”的社会人格,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1952 年举办的“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有512 人参加培训,不仅检阅了队伍,厚植了人才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戏曲艺人们的存在感、幸福感和职业尊严。训练班对旧时代强加给戏曲艺人的种种污名和偏见进行了批判,要求文化领导和戏改干部要“到艺人中去,拜他们为师”“放下架子,和艺人打成一片”。这是戏曲艺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时代礼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和创作热情。当年严凤英和王少舫就担纲“安徽省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团”赴上海演出了《打猪草》《补背褡》《蓝桥会》《路遇》《柳树井》等一批改编、移植和新创剧目,他们连同黄梅戏一起,惊艳了黄浦江畔。次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又仅一年,黄梅戏便再赴上海。由二人联手主演的《天仙配》一鸣惊人,双双荣获演员一等奖。为此,严凤英曾感慨地说:“旧社会把我们当棵草,新社会把我们当个宝。”

说到新中国对戏曲艺人的尊重和爱护,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援引。1953 年1 月24 日的上海《解放日报》,对发生在合肥的一起公安人员因没有买到戏票而在公务行动中泄私愤、把包括“安徽省地方实验剧场”(后更名为“安徽省庐剧团”)负责人在内的七人抓进了公安局的事做了报道,认为这是对艺人和老百姓权益的公然侵犯,是对人民民主国家性质认识不足的表现。当时的安徽省委立即做出决定,将负有直接责任的副局长撤职并追究刑事责任。尽管此事的处理是否过严尚有争论,却着实体现了新中国的正气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本质。此后,为了进一步维护剧场秩序、保护戏剧家的权益、尊重艺人们的创造性劳动,1955 年12 月9 日安徽省文化局还专门报告省委、省政府,决定“自1956 年元月起,凡各单位需要国营剧团做晚会演出或招待演出时,均需收费”“各机关团体干部一律购票入场”。如此,戏剧家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创造力空前迸发,严凤英和王少舫两位先生的成功也就自在其中。诚如王少舫后来所说:“我在旧社会奔了一辈子,我也没奔出什么名堂。你艺术再好,没人重视你”。这里的“重视”就是戏曲艺人尊严的获得,也是他们创造力的来源之一。

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并不止于一个“尊重戏剧和戏剧家”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懂得戏剧和戏剧家”的时代。1961 年夏,安徽省文化局还专门发布了《剧院、剧团工作条例》,明确剧院(团)的工作方针、任务,特别提出在创作方面,院团“应当有自己固定的创作人员”“允许创作者在选择剧本题材、形式、体裁等方面有广泛的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和个性”,强调“不要勉强他们写他们不熟悉的、力不能胜任的东西”,并且还提出在组织艺人们参加劳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演员的声带、关节和形体。”“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行‘歇夏’制度”等,情真意切,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戏剧家从工作到生活、从精神到身体的全面关怀。正是这样的时代温暖,使得严凤英和王少舫两位先生获得了真切的解放感和翻身喜悦。用王少舫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我们演员来说,应该是专心致志地来搞艺术”,他们把这种体验投注到董永和七仙女的人物塑造中,董永那一段“娘子,你比得对呀!你我夫妻今日离开傅家回转寒窑,真好比从地狱里,爬上了天堂一样哪”的台词才说得那样由衷自然,动人心弦!“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唱正是他们对自身感受的酣畅表达!如此,它才感动社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心声;它才不胫而走,光照后人。全社会的共情,使两位先生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深入人心!

这个时代的“东风”给了他们自由创作的胆识和眼光。《天仙配》推出后,当时有两种来自高层的批评:一是认为《天仙配》歌舞太多,不像黄梅戏;二是认为结尾的悲剧场面不好,不能鼓舞人民。要求“必须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增加七仙女送子等情节。两位先生仔细研究相关意见,并试排了“第二年春天”“七仙女在众姐姐保护下,送子下凡,夫妻相会”的场面。但当他们和编剧一致觉得“画蛇添足”之后,“未经演出就否定了”。他们认为歌舞是黄梅戏的剧种特色,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人们对董永和七仙女悲剧结尾的同情正是一种积极和正义的力量,它会唤起人们对于命运和敌人的抗争之心。他们的这些做法得到了时代的认可,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由此我以为,正是时代的“东风”托举了他们以及一代人的戏剧理想,捍卫了一部优秀作品的美学品质。

时代还给了两位先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尝试的巨大创作自由。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严凤英见到一同获得演员一等奖的丁玉兰演出的庐剧《借罗衣》非常欢快有趣,就想着把它也搬到黄梅戏舞台上来。于是,一回到合肥,她就找丁玉兰学习这出戏。可演出两场后,她发现自己用黄梅戏演出的《借罗衣》,远没有丁玉兰的庐剧演出效果好,遂搁置不演。这里,前期没有人认为她学庐剧是“不务正业”,后期也没有人认为是她自己要学、又轻易弃演是某种任性草率,而是给了她巨大的宽容——演某个戏或不演某个戏完全是演员的事情。当然,严凤英的这次尝试绝非毫无意义,它让严凤英和黄梅戏都蓦然懂得了戏曲母语的存在,懂得了一出戏和一个演员的精彩是母语滋润的精彩,找到了戏曲剧种间看似不森严实际难以逾越的基因边界,剧种的方向感由此显现。要知道那是一个他们可以互换角色、颠倒性别来演出《打猪草》的时代。

早年,黄梅戏一直是“两小”戏,王少舫先生就认为:“黄梅戏在行当的发展上不平衡,花旦、小生好一些,花脸、老旦差一些,尤其是花脸没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他在《牛郎织女》中扮演金牛星就部分运用了花脸的表演手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来,他又把包公形象搬上黄梅戏舞台,从唱腔到表演都有全新变化,也获得了领导的支持和认可。王少舫的胳膊比例偏短,他一改通常山膀的“弧圆”规则,创出“直山膀”,而这又正好与花脸表演殊相契合。由此,他拓出了新的表演路径,找到了个人的发展空间,从而大步走向成功。

我们致敬前辈,怀念大师,不忘那个产生大师、经典的好时代;更期望营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的新时代!“趁东风”而“放纸鸢”,实现大师与时代的双向共造!

以纪念为契机—— 做好新时代黄梅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蒋建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本次座谈会。众所周知,就在2020 年的10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出了殷切希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应该说,习总书记的回信不仅令国戏师生深受鼓舞,也让全国的戏曲工作者倍感振奋,不仅再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中华戏曲文化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坚定了做好戏曲文化发展的理想信念。由此,今天的这次座谈会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如何在表达缅怀与追思的同时,对传承弘扬黄梅戏艺术作出更为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如何以纪念为契机,做好黄梅戏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这一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关于黄梅戏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问题。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持有一种观点:黄梅戏因为其年轻的特质,相较于其他历史悠久的戏曲更长于表现现实生活,但是具体到创作实践,由于黄梅戏剧种的自身气质,由于中国戏曲美学原则的要求,对于戏曲观众原有审美需求的惯性使然,所以黄梅戏现实题材的创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全国地方性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对于这样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不仅有着深入的思考,也有着积极的行动。首先剧院自新世纪以来,相继推动了《执行村官》《五月的鲜花》《我的离骚》等一批展现时代风采的现实剧目,并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努力,不断拓展黄梅戏的题材领域,延伸黄梅戏的艺术视角,争取能够更好地服务当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借鉴兄弟院团在现代戏创作方面的艺术经验,2017 年9 月,我院申请加入了中国戏曲现代戏学会。作为该研究会的理事单位,我院将在更多专家学者的指点帮助下,不断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水平。

三是2017 年为了推动我院现实题材的创作,我们特邀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选题论证会。当时会议紧密围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四个重要时间节点和主题宗旨,遴选出了15 个创作主题研究探讨,也为我院未来三至五年的创作把握方向、寻找目标。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严重影响,但是在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上,我们依旧根据既定的计划稳步推进。结合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我院已着手进行相关工作。

在黄梅戏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我们虽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不可否认,与专家、领导和观众的期待仍有相当的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认识、更新观念、拓展思路、丰富手段,是我们接下来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在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上,我们将一鼓作气、再接再励。

二、关于现代科技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问题。

将现代科技用于戏曲舞台是历史趋势,也是时代要求。作为传统戏曲,如何与现代化科技有机组合,是值得我们关注、重视并需要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一项工作。从中国戏曲发展来看,戏曲舞台引入现代科技并非只在今天,同时现代科技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功能与作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步成为戏曲舞台呈现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不可代替的视听形象,并发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语汇,从而增强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所以从黄梅戏舞台剧创作开始,我们就有意开始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实践,尝试着将3D 技术幻影成像应用舞台,积极申报2012 年安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3D 技术舞台应用研究。同时根据创作剧目的具体情况,我院也慎重地将投影幻影、成像等现代技术适度地应用在《安徽好人》《风尘女画家》《龙女》等剧目中。在丰富戏曲舞台表现的同时,也促进文化科技的融合,以及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

关于这一探索尝试,始终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但也不能因此就轻易地放弃,而是要进一步的认识到:现代科技应用于传统戏曲舞台的优势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作出怎样的改进和调试,从而能够使现代科技真正成为当代戏曲的一部分,并有效地为戏曲服务。

三、关于现代传媒手段的拓展问题。

梅开一度,电影做出了贡献;梅开二度,电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科技改变生活,5G 连同你我的时代,网络直播、云技术、抖音,成为我们当下积极了解和拓展的领域。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演艺行业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传媒手段拓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冠疫情期间,我院创作了多部疫情歌曲,自2020 年4 月11 日起,每周六晚7 时30 分以直播的形式上演黄梅戏艺术专场。在特殊时期,我院借助网络这一传媒渠道,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抗击疫情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际工作。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我们也更加希望新时代的黄梅戏艺术能够借助网络这一强有力的现代科技支撑,再次走向属于它的艺术辉煌。

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和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的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新的文艺形式我们要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线上演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布局线上文艺生态、实现传统演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重道远,这是时代向我们发出的深情召唤。

作为新时代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作为前进的方向。学习两位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格和创新意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肩负历史使命,弘扬传统、守正创新,努力实现黄梅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黄梅戏艺术真正地活在当下、关注当下、参与当下,并在演艺市场中永葆活力和魅力。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努力为前辈大师奉上最好的纪念。

浅析严凤英和王少舫创作的表演体系

侯 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说道,“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如果没有严凤英、王少舫,黄梅戏不会有今天。我们在缅怀两位大师对黄梅戏做出贡献的时候,要把他们为黄梅戏建立的表演体系理清楚。中国戏曲是以演员在舞台上程式化表演为中心的。因此,每个剧种的代表人物,不仅代表着该剧种的最高表演水平,也代表着它的发展高峰。人们将这样的演员称之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徽班进京230 年来,程长庚、梅兰芳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黄梅戏的历史虽然比不上徽班,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把黄梅戏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发展成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严凤英和王少舫两位先贤功不可没,是他们在舞台上完成了从乡间黄梅调、向可以扮演家国情怀大剧种的转变,提升了黄梅戏的品位,完善了黄梅戏的品格。不仅为黄梅戏赢得了观众,还为日后一代代的黄梅戏演员奠定了表演体系,使得黄梅戏一枝独秀,始终保持着贴近百姓、沁人心脾的美学魅力。

在这个时候,我认为有必要将两位先贤创下的黄梅戏表演体系梳理出来,并让其名扬天下。因为在座的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严凤英、王少舫,把他们的表演体系梳理出来,有利于促进黄梅戏不断地繁荣发展。

一是以严凤英和王少舫为代表的黄梅戏表演体系的背景。在作戏曲研究时,对某一戏曲事件的研究,应该从研究它的背景开始。这几年我在做王少舫先生生前口述资料的整理工作,根据已故的陆洪非先生做的表,我大概统计了一下:王少舫先生一生演过的大小黄梅戏共有四五十出,其中与严凤英合作的有近十出,而这近十出戏都是建国初期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完成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到以严凤英和王少舫先生为代表的表演体系产生的外部环境和背景。陆洪非先生写道:1953 年初,安徽省省委决定成立省一级的黄梅戏剧团,大家都很高兴。从安庆抽调严凤英和王少舫,也是省委定下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还抽调了一些新文艺工作者骨干力量参加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新型的剧团为黄梅戏表演体系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党的文艺政策和文艺导向,推动了新生的省黄梅戏剧团在黄梅戏的发展方面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路、和过去的黄梅戏戏班完全不同的路。特别是后来拍摄黄梅戏电影,让严凤英和王少舫、以及从没上过洋学堂的黄梅戏演员接触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从而形成了黄梅戏独特的表演体系。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出的是,严凤英和王少舫创立的黄梅戏表演体系,是与1949 年以前的黄梅调戏班的表演迥然不同的,虽一脉相承,但已经破茧成蝶。

黄梅戏表演体系是严凤英和王少舫舞台实践的结晶。我们国家有348 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品格。根据资料显示,1949 年之前的黄梅戏戏班,他们的演出条件是非常简陋的,在乡村演出时,舞台就是农家的门板临时搭建起来的。在王少舫唱黄梅戏之前,那个时候没有乐队伴奏,锣鼓帮腔、三打七唱,王少舫和严凤英从这样的演出形态中走过来,在新中国带来的时代大变革、文化大创新中,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为中心,将斯坦尼与城市化相结合,保持直面观众与时代同步的美学风格,大胆创腔,形成黄梅戏近似于歌,却又有着浓郁乡音的演唱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戏剧专家学者提出了现代戏的概念。按文化属性划分的话,一种是传统戏曲,像昆曲、京剧、徽剧;还有一种是现代戏曲。传统戏曲以传统为标志,现代戏曲以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为标志,是古老的戏曲艺术进入现代社会后,为适应观众需求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演出形式。现代戏曲是不同于传统戏曲的新戏曲,有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并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有的专家直接点名指出,现代戏曲在1950 年后成批推出的,代表作是《天仙配》《白蛇传》,它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是有区别的。这些理论上的创新,为我们把握黄梅戏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重新界定严凤英和王少舫对黄梅戏发展的贡献,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现如今,科技手段多样化、受众多元化,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黄梅戏是应该能够迈出新的一步的!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戏曲事业推上新的高峰!

总有一份记忆应该被珍藏总有一种精神值得被传扬

袁 媛:尊敬的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青年演员袁媛。今天能够受邀参加“严凤英大师诞辰90 周年、王少舫大师诞辰100 周年”的纪念活动,让我倍感荣幸。众所周知,在黄梅戏艺术的领域中,严凤英与王少舫两位大师的名字早已深刻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文化相对落后的时期,曾轻浅吟唱在田间地头的采茶调在两位大师的努力弘扬下逐步得到了发展,最终成为响彻海内外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大师们在台前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永远是那么得细腻、生动、传神。他们对表演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严谨细琢,让我们看到了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中那些经典不衰,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我曾认为大师的魅力并不只是在诠释角色时的丝丝入扣、恰到好处;也不止于那张闪光的金唱片;而是他们把更具品格的思想和艺术传达给每一位观众,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融入血液,体现了大师的荣耀,也为后代的艺术传承人指明方向,树立榜样。

在我走上黄梅戏艺术道路的那一刻,我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努力去追寻大师们的艺术足迹,发扬其艺术精神,继承其艺术品格。近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剧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我有幸长期饰演《天仙配》中“七仙女”一角。这个被严凤英大师演绎过的角色,当代青年演员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诠释?成为一直以来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每一次的舞台实践中积极地去探索和借鉴更多来自大师们的宝贵经验,在各种有益的尝试中去转换、提升、改变。作为当代的黄梅戏青年演员,我们不仅要把大师的戏传下去,传出去;更要在秉承大师精神的同时,让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久演不辍,常演常新。我们要在塑造大师形象时不只是模仿,而是用心去遵传,用艺德去感染广大观众,真正把黄梅戏艺术的独特魅力予以良好呈现。

2020 年10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因而作为新时代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贯彻党中央的文艺方针,让中华戏曲文化薪火相传,充分展现出戏曲人的文化自信,弘扬戏曲人的优良传统,在文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寻新的艺术真谛。

总有一份记忆应该被珍藏,总有一种精神值得被传扬。在艺高德厚的黄梅戏艺术大师们指引与影响下,在缅怀艺术家的精神素养和优秀品质的同时,我们黄梅戏青年演员要坚定理想,时刻肩负起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的重担。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中持之以恒地坚守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追求。艺之大,德为先。在未来的日子里,更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推动黄梅戏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时代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