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再生途径研究

2021-03-29 00:41马晶照
竹子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竹编手工艺编织

马晶照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竹编工艺是傣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手工工艺,它延续了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的血脉,并且融入了少数地域的文化形成民族特色的传统竹编工艺,竹编是一种利用本地生产的竹竿等材料,编成各种生活及艺术用品手工艺技术。当地农民或手工艺人利用事先处理或进行染色的竹竿,编织成具有各种图案的手工艺品,美观又实用。竹编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利用竹编等进行加工的传统手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演变。

中国是传统竹编织工艺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域。与其他众多传统手工艺相似,随着现代手工艺加工领域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等的出现,竹编织技术与现代人生活用具、工艺品的融合程度逐渐降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文章以竹编织工艺为例,对现代社会农村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再生途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竹编工艺挖掘农村传统手工艺技艺创新方法,为其他农村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人类社会结合提供理论参考。

1 传统竹编工艺发展现状

1.1 消费与市场

1.1.1 消费群体与渠道 竹编产品类型丰富,按照消费需求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风俗礼仪节庆产品、生活用具、活动装饰品等。传统的竹编工艺多为纯手工工艺,部分精致程度较高的产品通常难以通过机械化进行生产力提升,而利用机械化生产的器型简单、轻巧的产品通常价格又较为低廉,利润较低。竹编织产品的传统消费多是在当地消费,产品受众多为当地百姓;部分游客开始尝试通过旅游地等平台进行购买[2];电商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编织的消费人群,部分消费者基于猎奇心理开始通过网络等购买编织工艺品。

1.1.2 网络营销 电商的飞速发展,为编织行业提供了另一种营销平台与经营思路。在筛选工具中按照销量从高到低对竹编店铺进行排序后发现,淘宝网上销量最多的竹编店铺,月销量可以达到上千单,但排序在第十位之后的店铺月销量通常已超不过百单。尽管竹编当前销售仍然以地销为主,同时单一网站进行销量统计也不能完全体现竹编行业电商销量,但基本可以从定性角度对竹编网络营销现状进行总结,即:仅少量竹编商家通过经营与发展,能够获得一定的网络销售规模,但整体产业产品销量不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多与产品缺少创新、电商平台宣传力度不足等有关。

1.2 生产与文化

在农耕背景下诞生了许多家庭式传统手工艺,竹编便是其中一种[4]。由于竹编技艺本身具备由简到繁的多种工艺,其编制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半机械半手工、纯手工等方式。其中部分纯手工制作的竹编工艺多植根于部分具备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群体,其日常工作是收集质感优良的主茎并进行编制,这些手工艺人的产品器型美观、原创度高,但往往产量极低通常仅能够用作部分收藏人士收藏所用;机械或半机械生产则多用于制备某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器型,如竹编器具工艺品等,能够改善纯手工竹编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但生产出的产品个性化程度低、创新性差,容易令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

竹编技艺植根于傣族文明特色,体现了部分地区农民群体对土地、自然、乡村、农民等的理解和最朴实的运用。至今乡村仍然保留着利用竹编制品进行民俗活动的习惯,体现了当地百姓对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的传承,同时也展现了当地农民在农闲时间利用竹编实现朴素艺术创作的审美情趣。

1.3 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3.1 成本增加 竹编工艺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竹编原材料成本与获取难度增加,无法满足传统竹编工艺对竹竿长度的需求;其二,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地区劳动力多为中年或老年人,而竹编工艺所需的材料需要采用手工切割的方式进行获取,中老年人从事手动收割较为吃力等问题带动了劳动力成本提升。除此之外,现代工业技术的融入,大幅提升竹编生产力的同时降低了工艺品利润,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已经逐渐开始尝试其他工作,进一步导致竹编生产成本等的提升。

1.3.2 内涵缺失 竹编织本身属于适用性较强的传统手工艺品,即便采用纯手工艺加工而成的竹编产品通常也仅仅局限于某些固定的形式,普遍缺乏创新性。同时,由于竹编工艺传承人多为当地农民,在未进行全面设计培训的条件下,难以对产品形态及其艺术性进行挖掘。最终导致当前竹编产品普遍形式单一且缺乏内涵等现象。部分厂家曾尝试以十二生肖等题材进行竹编加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艺术性,但也仅能够用于部分消费者收藏所用,销量较为有限。总体而言,竹编工艺品仍以实用性为主,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挖掘与开发程度不足。

1.3.3 社会认知程度较低 地区竹编工艺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突出优势,自身产品艺术内涵也并未得到深入挖掘。同时由于从业人口素质、品牌文化意识等的限制,竹编工艺普遍缺乏有效的技艺传承模式,竹编工艺品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将工艺品的无形价值转变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同时,我国竹编产业普遍存在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现象,导致我国竹编出口商品中将近90%的利润被国外企业赚取[6]。竹编品牌形象塑造能力差、社会认知程度低已经成为我国竹编织、麦草编、草编产业品牌塑造问题的一大缩影。

2 竹编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再生途径

2.1 对竹编工艺进行生产性保护

竹编的产业化发展,是对竹编工艺进行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生产性的保护,能够提高竹编工艺品利润,降低行业整体生产成本,使竹编工艺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保存和延续。一方面,竹编的生产性保护需要在实际的产品加工、营销过程中结合各地区地域特色,融合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遵循传统竹编工艺制作的自然规律下,将手工艺、地域特征、现代生活进行融合,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更具深远意义。另一方面,生产性保护需要以傣族地区传统文化为核心,集合当地文旅资源进行产业传承与发展,以竹编为载体,将傣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传播。竹编的生产性保护既是农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活态保护。

2.3 品牌化经营与传播

2.3.1 搭建竹编工作室 传统农村手工艺工作室的建立,是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一大创新性理念[8-10]。从品牌塑造角度而言,搭建以艺术创作为主的竹编工作室,一方面是对传统竹编工艺的传承,为编织手工艺人搭建可以进行创作、交流和产品营销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传统手工艺不同时代下的特征。竹编工作室更加注重艺术的生产,突出竹编技艺中关于文化、个性的创造,与一般企业、工厂相比,工作室能够在较小的生产规模下,展现竹编工艺的专业性、艺术性和个性化,更加有利于品牌塑造。

2.3.2 完善合作联产供销体制 农村居民进行竹编产品销售多通过农贸市场、集市或旅游景点等平台进行,这些销售渠道多不稳定,无法保证竹编生产者的收益。而利用合作社等形式构建合作联查供销体制,则能够以合作社为核心环节,对某一区域的竹编从业人员产量、工艺等进行统一约束和安排,在协作生产基础上开拓竹编市场,扩大产品知名度。同时,合作联产供销体制能够通过统一的产品标准对农户生产进行约束,进一步保证竹编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形象。

2.3.3 积极融合新媒体开展品牌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傣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竹编产业呈现出不断下滑迹象,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中仍需要竹编产品,大多数的农村中老年还保持着传统的竹编方法,能够保证了一定的竹器产量,主编产品基本都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作坊为主,也有少数的小规模企业以自产自销和厂家订购,但是竹编产品整体上是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的产品推广难度。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传统手工艺领域,均以子承父业、师徒制形式对手工艺及其产品进行传承和经营,普遍存在缺少品牌经营意识、创新意识等问题。同时,由于主编产品本身利润较低,傣族地区农户往往无法承担与专业营销团队进行合作的成本。因此,主编工艺从业人员应在产品营销与品牌塑造过程中积极融合新媒体技术,利用抖音、快手、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开展产品推广,利用平台对三农领域的创作支持,完善竹编编产品的品牌建设、产品宣传与普及。

3 结语

综上,以传统竹编工艺为例,对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再生途径进行了分析。随着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利用传统农村手工艺技艺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可能。农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从生产性保护、赋予符合现代人理念的内涵以及通过多种手段塑造品牌形象等方式加以优化,以达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

猜你喜欢
竹编手工艺编织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体验编织的乐趣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