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教师高效研究“六法”

2021-03-29 13:58孙发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堂建构六法

孙发喜

【摘要】研究,不仅仅是单一轨道;调研,不仅仅是学情分析;课前,不仅仅是选择教法;课中,不仅仅是技能技法;课后,不仅仅是经验交流;总结,不仅仅是理论提升.在以上过程中,有课改经验的累积,教研方法的创新,研究视域的扩大,创新能力的提升,由此带来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才是研究的应有之义,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目标,才是课改大潮中最美的风景.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理念转化;实情调研;教法选择;课堂建构;评价总结

陶行知曾说:“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这里的“做”主要指实践中的“做”,生活中的“做”,现实中的“做”.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更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做”字.如何在生活中演绎“做”,创新“做”,拓展“做”,涉及了诸多因子的糅合与深度实施.作为数学教师,应在理念的转化上、实情的调研上、教法的选择上、课堂的建构上、课后的评价上和整体的总结上深耕细作,大面积拓展数学生活化高效研究之路,以期最大限度地惠泽学生,惠泽课堂,惠泽课改大业.

一、研究,不仅仅是单一轨道

面对数学生活化这个沉甸甸的字眼,教师唯有不断充电,学习有关数学生活化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提法,才能使思想观念发生大的变化.为此,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不可或缺,或高屋建瓴,或细致入微,或精雕细刻……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唯有不断学习与内化,不断滋补与充实,才能跟得上教学研究的新形势、新潮流和新方向,才能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教研中的难题,才能勇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瓶颈.

这样的学习培训,不能仅仅是单一轨道,可以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灵活的微信教研等.比如上传一个有趣、有深度的专题,然后在网络中进行论证、反思、反馈调整,彼此以点赞、评论、转发等呼应,以推翻、批评、达成共识为过程推进研究之路.除了微信教研,还可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学习,面对面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细嚼慢咽,直至消化.通过此举,教师的各个层面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为数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不仅仅是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深入调研真实的学情、生情、校情等不可或缺.我们的做法是依据教师的能力、特长,明确分工,落实任务,进行不留死角的调研.其中一个人负责统筹全局,把握调研方向,及时微调研究思路与重点,其他人对低年级生活化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发现新教材中关于生活化情境的比重加大了,但对此运用得不够好,虎头蛇尾,浅尝辄止,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小.

数据表明,日常生活中能熟练运用数学的学生比例很低,认为生活中用不着数学的学生也不少,这可能和当前信息工具的普遍使用有一定关系,当然也与教师的执教理念和家庭作业的布置有关系.在关于新知与生活现象是否能很快联系起来的调查中发现,选“多数能”和“都能”的占一半略多(合计约55%),选“有时能”的占35.7%,也有一小部分选择了“基本不能”.可见,“数学即生活”的理念未能深入学生心中.关于“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机会多少”的调查中,选择“多”的占33.7%,选择“不多”的占40.8%,选择“很少”的占19.4%,还有6.1%选择“基本没有”,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机会不能充分了解和把握.关于“是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约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每次都能”和“经常”,43.9%的学生选择了“极少”,还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可见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狭窄,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低,所以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应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问题上.关于“购物中是否留心数学知识”的调查中,选择“经常留意并思考”“有时思考”的分别占35.7%,31.6%,“很少留心观察”和“基本上没有观察”的分别占21.4%和11.3%.可见,缺失数学的“本”,数学的思维与实质将无所依托;缺失数学的“本”,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將误入歧途.对于课后作业,有数据表明,教师选择“补充习题”的最多,其次是“课本”,“课外辅导资料”较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开放性作业”最少,可见,在布置作业时,针对新教材习题较少、自主空间较大的特点,教师自己设计或者搜集习题较少,对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作业不够重视.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调整方案,以此为教学实践指出清晰而明确的方向、思路.

三、课前,不仅仅是选择教法

教师在课前积极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和说课工作不可或缺.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创设教学情景,在内容的生动上、趣味性的引入和重难点的突破上引入生活情境,和现实世界深度对接,以此编制生活化气息浓厚的导学案.整个教案,不仅仅备教法,也备学法;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生活化情境的渗透.可以发现,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思路活络了,方法多样了,学案中的生活气息浓厚了.正所谓“好生活就是好教育”.

而在具体的课件制作中,我们也力争在多媒体与生活情境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真实的视频、超大的容量、逼真的生活情境……很多教师在课前准备中提升了能力,转变了理念,通过备课和说课活动从教育理念上厘清了如何把数学理论和数学生活深度融合等问题,并且大家都意识到,没有课前精心的有关生活化的多方面的资料储备,就没有课堂内的精彩、多姿.所以,备课时应该摒弃那些直接从网上下载而没有任何修改、没有任何变化的教案,摈弃那种只有理论而没有生活化情境的教案,同时,我们倡导那些具有浓浓的生活化气息的教学设计,倡导那些立体、鲜活,视频、音频、图片齐上阵的教学设计.这一切,既为研究实践提供了鲜活的资料,也为课堂教学储备了资料.

四、课中,不仅仅是技能技法

应该通过开展低年级数学生活化赛课活动来推进课改,如平行年级对比课、同课异授活动、生活化高效课堂展示课等.课堂中,执教老师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高效的人文课堂环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关注学生差异,分层教学.最重要的是,参赛教师都能设置生活化情境.渐渐地,大家意识到:重要的不是生活化情境本身,而是由此带给学生思维的蜕变,数学视野的开阔,创新之芽的萌生,数学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生态的建构.这样的课堂经过验证已取得可喜成果.

在关于“你发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多吗”的调查中,选择“多”的大幅提高到了78.6%,选择“不多”的占21.4%,没有人选“很少”或“基本没有”,可见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体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生活中发现应用数学的场景,能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在关于“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让同学了解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不同方式的人数”有明显增加,选择“写数学日记”的最多,可见经过训练,学生对在生活中用数学、学数学有了更多的体验,表达的意愿更加强烈了.在关于“当你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有何感受”的调查中,多数学生选择了“很高兴”,说明随着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成功体验,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给了他们更多的喜悦.

五、课后,不仅仅是经验交流

课后的评课活动极其重要,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本着为执教老师负责、为课堂教学和课改负责、为学生能力提升负责的态度,大家真心实意地指出其优劣,客观真实地提出好的建议.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科知识之间不再壁垒分明了,课堂的容量变大了,生活化气息变浓了.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如课件的过分堆积、情境的过分重复、课件介入的时机不合适等问题.执教者纷纷表态,以后力争在“精而少”上下功夫,力争打造出更加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

这样的评课活动不仅仅是经验交流,不仅仅是谢幕,而是新的出发点,新的“导火线”.很多教师在这样的评课中进行理论上的沉淀,进行深耕细作式的反思,然后思索着如何把这些沉淀或反思用在教学的某个环节甚至某个点上……的确,重要的不是评课本身,也不是经验交流,而是在此过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华丽转身.

六、总结,不仅仅是理论提升

善于总结课改经验不可或缺.我们对所有的实践资料进行了梳理、分类、筛选、分析和总结,包括课前生活化资料的收集,课中生活化情境的渗透,课后数学日记、数学综合活动等.在这样的总结活动中,大家深深意识到:好的教学就是以最充足的准备打造生活化课堂——那里会为学生松绑,那里会让学生思维活跃,那里蕴涵着滋养心智的“维他命”.在意蕴十足的調查中,我们发现: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发现数学知识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常态,定期举行数学课外生活化活动的比例大幅提高.这意味着,反思、研究和实践之旅已经取得了一些扎扎实实的效果.但是,这不是结束,不是谢幕,不是休止符.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确定了下一步实践努力的方向.

表面看,我们在开启“总结”之旅,但实际上却意味着反思之旅、重启之旅、拓展之旅、改进之旅和变革之旅,而最重要的是实践之旅.因为每一次总结都不仅仅是堆放在案头上的文件,而是再一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将触角伸展到教学历程中的幽微处,重构低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完美模式;每一次总结,都为我们引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为所谓“艰难”的教学转型和课改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的,重要的不是总结本身,而是在此过程中,课改经验的累积,教研方法的创新,研究视域的扩大,创新能力的提升,由此带来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才是研究的应有之义,才是值得我们迈出创新性步伐的目标,才是课改大潮中最美、最激动人心的风景.我们正朝着这一风景努力前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学做合一[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生活教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课堂建构六法
构建充分性语文课堂涵泳初中生核心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与生态的有效性探索
西汉秘密花园
依托“概念认知”过程构建“数学内涵”课堂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备学,让学为主导成为可能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六法”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尼古瑪六法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