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03-30 01:33
甘肃林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草保护地十四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时期金昌市林业和草原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着力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着力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着力推动林草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深入林草改革,推动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概况

金昌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是“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金昌因矿设企、因企设市,1981 年建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地貌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山地平川交错,戈壁绿洲相间,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境内气温北高南低,年均气温市区9.2°C,降水北少南多。年均降水量141~352 毫米,年均蒸发量2000 毫米左右,无霜期平均141 天。境内植被种类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全市林地面积17.1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57%,森林蓄积量16 万立方米。

二、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新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新修订了《金昌市全民义务植树办法》等,建立起了党委政府牵头抓总,林草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的工作机制。

(二)生态屏障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草建设布局,狠抓国土绿化、防沙治沙、资源保护等重点任务落实,市域内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9.38 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4%。设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 个。6 个国有林场管护的林地面积占到全市林地面积的78%。完成森林抚育0.71 万公顷,纳入中央生态效益补偿的10.75 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

(三)生态治理模式加快形成

坚持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大型防风固沙林带,着力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绿洲防护体系,基本形成了封造结合、内外并举、全面保护的生态治理模式。不断拓宽造林治沙途径,完成蚂蚁森林社会合作造林0.52 万公顷,上线运行“互联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2 个,“实体参与”和“网络参与”一体两翼共同发展的国土绿化新格局加快形成。

(四)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按照省林草局安排部署,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工作,编制完成了《金昌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和分述报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整改,祁连山林草“一地两证”问题彻底解决。金川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命名。

(五)林业草原改革持续深化

推进林草机构改革,切实加强了对草原以及各类保护地的修复和管理。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2200 万元,林下经济产值8286.44 万元,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0 个,家庭林场9 个。推进林草审批制度改革,结合“放管服”改革,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2 项。

(六)绿色惠民产业初具规模

新发展黑果腺肋花楸100 公顷、玉露香梨66.67公顷;结合退耕还林等政策发展杏、桃、文冠果等为主的经济林2500 公顷,新建元宝枫种植基地80 公顷,完成人工种草16700 公顷。

三、推进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一)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仅为18.57%,远低于全国的22.96%,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市30%以上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保护建设成效亟待巩固和加强。

(二)森林草原保护治理投入不足

全市森林草原保护治理投入明显不足,生态系统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在推进重点生态区域治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亟需增加资金投入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三)生态建设用地用水矛盾比较突出

随着造林绿化深入开展,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可利用的地块基本上都是严重沙化地、戈壁荒滩或者石沙砾地,基本上都无灌概水源,不仅影响了当年的造林成活率,也影响到原有林木的供水,致使部分树木干枯死亡。

(四)林草资源管护不到位

随着农区低压管灌、微滴灌、“U”型渠等节水灌溉措施的普及,部分农田防护林无法灌溉,加之客观存在的胁地效应,群众对管护农田林网积极性不高,存在弃管和毁林复垦的现象。

(五)林草产业发展滞后

全市林业产业“多、散、小”,支撑林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规模不大,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林草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林草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与林草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影响和制约了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

四、“十四五”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着力构建以林草资源为主的生态屏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林业和草原建设布局,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与修复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的机遇,立足地处北方防沙带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区位优势,认真组织落实三北防护林六期、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工程,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二)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坚持以水定林、量力而行,围绕大工程带动大绿化,着力加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扎实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和森林乡村建设,构建带、片、网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同时,围绕重点风沙口治理、退化固沙林修复、农田防护林改造提升、沙化土地治理、沙产业发展等,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维系沙漠绿洲生态平衡,坚决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

(三)持续抓好现有林草资源保护和修复

狠抓灌木林资源管护,健全森林经营制度,对现有退化乔木林实施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两证一合同”管理,不断提升草原经营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林草科技创新,强化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

(四)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全面保护、系统治理。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在保护的前提下,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五)全面深化林业草原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健全完善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四到位”的国有林草资源保护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兴办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等,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林业。深化草原产权制度改革,合理划分天然草原恢复区和利用区。

(六)稳步发展生态产业

以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沙产业、种苗花卉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推动绿色富民惠民。

(七)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林草资源保护机制,全面推进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完善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促进作用,健全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制度,创新政策性、商业性互补的森林保险产品,加快形成财政金融保险政策合力。创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加强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统筹考虑节水改造与林网灌溉配套,将节约的水资源向生态用水倾斜。

猜你喜欢
林草保护地十四五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林草风采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